摘要:中国和意大利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范围,均承载着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研究两国的戏剧文化有利于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下面,本文将对中国的经典戏剧和意大利的经典戏剧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对其传统文化的表现做出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中意文化比较;经典戏剧;传统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120-01
一、前言
戏剧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和学习该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一项有效途径,其内容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世俗文化等,有利于后人对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等文化思潮的理解和体验。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于宋元时期开始成形,在明清时期开始兴盛,主要类别有京剧、川剧、黄梅戏和评剧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人们娱乐休闲的主流趋向。而意大利的经典戏剧又被称为歌剧,它诞生于十六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是一种神秘的音乐形式。最初的歌剧一般以古老的诗歌和音乐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用不同的特殊音调表示人们说话是的语气和心情,通过节奏和和声等表现故事的感情。发源于中国的戏剧和发源于和意大利的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和区别,为相关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项对比的研究思路。
二、中意经典戏剧中的戏剧文化表现
戏剧文化是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文化组成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尤其是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意大利的《茶花女》,分别作为两国戏剧文化中的一项代表作品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广为传唱,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常通过电视、地方戏曲、综艺节目等形式进行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戏曲。
我國的传统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二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并在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版本的改编,以川剧、黄梅戏、越剧等多种不同的戏剧形式登上舞台,实现了这一故事的传承和发展。戏剧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梁山伯与祝英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展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受到中国不同地区民族的民俗习惯和审美风格的影响,中国的戏剧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剧文化,也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方向。
《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的抒情作曲家之一朱塞佩·威尔第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元素的代表作,也是“流行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同样也是在中国上映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在中国和意大利两国的历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的歌剧同样开始借助新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现,从而实现与观众间的有效互动,来满足新时代的观众的心理需求,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得到长久的发展。但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歌剧早期是想要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来抒发情感,通过演唱者的表现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让人们能够从音乐诗歌中感悟其中的情感与含义,加深和理解歌剧的内容。
白《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戏剧被创作出来那日起,就被各种戏剧形式进行了不同版本的改变和传唱,至今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它围绕人类的艺术文化中共同的永恒主题——爱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了这部广为流传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思想压迫下,男女主角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封建礼数的压迫的不满和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而这一思想刚好顺应了当时的人们的主流心理,反应出其真实的心理追求,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戏剧作为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接受的一项娱乐方式,成为了传播思想、抒发情怀的一项重要方式。尤其是在明清以后的中国社会中,戏剧的发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占据了民间生活的和娱乐中极大的一部分,民众在劳动之余,都会选择去看戏,尤其是在红白喜事、新年庆典等场合,更少不了戏剧的助兴。虽然戏剧文化受到战争、白然灾害等多重灾难的打击,但其仍以积极的态度和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甚至还诞生了黄梅戏、越剧、评弹等新兴的戏剧形式。由此可见,戏剧在中国的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是一种无法轻易代替的传统艺术形式。
《茶花女》同样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男女主角的身份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反,但他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小仲马写得长篇小说还是威尔第重新编写的歌剧作品都通过其细腻的笔触为观众带来生动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在意大利著名剧作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推动和促进下,意大利的歌剧事业开始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也为意大利人民带来了新的娱乐趋向,观众们去歌剧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欣赏演唱者的各种花式技巧。至今,《茶花女》依然是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常年上演的剧目。中世纪晚期,戏剧开始渗透到意大利民众阶层,丰富了其娱乐生活的内容,一些古老的戏剧文化也在欧洲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复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文化在中国和意大利经典戏曲中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情节发展的安排和悲剧情节的处理等各个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人民特有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缘事面发的创作理念。中国的戏剧往往更加追求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美的追求,体现东方哲学中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对天人合一等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往往与帝王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宣扬对百姓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安于现状,以维护帝王的地位和社会的阶级,同时体现了对和谐美和圆满的追求,“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取向。
在意大利的歌剧文化中,往往充满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色彩,强调主人公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强调人的行为不再受到传统的封建礼数的制约,而是遵从自身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憧憬。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往往是为了取悦贵族或上层阶级的人士,忽略了群众对于戏剧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背景,从而被迫走向了衰弱。
在传统中国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严格地遵守着旧社会的道德和规范,从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表现出道德的约束下人们的个性得不到解放,无法自由的追求幸福的无奈和苦闷。而在西方的歌剧文化中,对人类个性和自由的追求的表现则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行为虽然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约束,但不乏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渴望自由的理念,这种思想推动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瓦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意大利的歌剧文化,都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和文化思想等有着充分的体现,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渴望。对比中国和意大利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和社会形态的变化,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二者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游溪,中意战争喜剧片对二战历史不同的戏剧性想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04).
[2]肖雄,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诠释——观国家大剧院版《纳布科》与《游吟诗人》有感[J].人民音乐,2014(07).
[3]吴清平,童年看戏,看戏中“真”意[J].福建教育,2018 (001).
[4]宫旭,竞赛类真人秀节目的摄影造型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23).
[5]刘正维.风格、个性、主题——关于戏曲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5(03).
[6]邓蔚,论许渊冲的翻译三美理论——以《西厢记》许译本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Mila,M.,de Aranda.C.G.P.&Tamargo,C.S.El arte de Verdi.Alianza, 1992.
[8] Southwell-Sander.P.Giuseppe Verdi. EdicionesRobinbook, 2001.
作者简介:司怡珺(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与戏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