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
【创课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表达意图明确”。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诸如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都与表达意图不明确有关。而有意识地在记叙文结尾加抒情、议论段,是帮助学生明确主旨的有效方法。
通过为学生架设“扶梯”,指引学生“由事及理”(有的时候是抒发强烈的情感),将思维导向深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现就“由事及理——升华主题”这个专题创课予以细致说明。
【创课思路】
了解文章特点。由纯粹叙述(含描写)的记叙文写作经验引入,对比叙、议结合记叙文的异同,引导八年级学生认识到加入适当的抒情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效果。
研究教材范文。由事及理其实是记叙文写作的常见样式,在初中语文教材各册中都有。教师要梳理教材中的范例,消除学生对“由事及理(及情)”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搭建思维扶梯。通过对《老王》《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分析,解密由事及理的思维路径及表达技巧,探索总结由事及理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并积极尝试,启迪思维,习得方法。
【教學现场】
一、了解文章特点
师:作为八年级学生,大家都已经有五六年的写作经历了,可以算得上熟手了。(生笑)我们班哪些同学是写作高手啊?(生纷纷推荐)
师:(点一名推荐同桌的学生)你为什么认为你的同桌作文写得好?
生:她的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念!(生笑)
师:那你能现场把同桌的作文念一个片段给我们听听吗?并且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生(念完后):同样是写运动会,她就写得特别生动,而我就不行。
师:的确,好的故事都需要运用叙述和描写来表达。(板书:叙述 描写)但是同学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结尾的一段话:不是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天赋,但每一个努力的选手都值得被尊重。你们觉得这一段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这是作者的感悟,与前面所写的内容特别贴切。
生:我发现作者前面写一个失败的选手的故事,其实就是要赞扬“永不放弃”精神。
师:看来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让别人更容易了解你的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板书:抒情 议论)
二、回归课文范例
(一)梳理课本中由事及理(情)的记叙文
师:从七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结尾有抒情议论句的记叙文?
生:《散步》——“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老王》——“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
生:《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二)体会抒情议论的作用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这些名篇没有这样一两句话的议论或者抒情的结尾,文章的表达效果会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生:文章主题不会这么深刻。比如《散步》,结尾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 重大。
生:作者的感情得不到宣泄。鲁迅对保姆阿长的复杂感情就是用结尾这句话表达出来的。
生:不能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结尾郑重地表达感悟就是为了提醒读者该如何应对类似的事情。
三、搭建思维扶梯
(一)学习“横向关联法”
1.给出一篇学生习作《糖果》,学生自读后评价。
(屏显)
糖 果
无意间得到一包糖果。
是父亲整理冰箱时在旮旯处找到的。它漂亮的包装犹如少女的盛装,盒上印着什锦的糖果字样,仿佛向我倾倒而来。一颗颗彩虹一样的糖果,无一不将我拉回回忆。
是多么久远的事情了?只记得那天和母亲一起走进专卖甜品的商店,眼睛立刻被一种色彩绚丽的进口糖果所吸引——透明的塑料盒里,五彩的糖果一字排开,渐变出我所不知道的神奇色彩。每一颗的颜色里又藏着几种不同的色彩,仿佛昭示着它的独一无二。每一颗糖果上还有相应的涂鸦,把那种奇妙的色彩衬托得更加炫目。我央求母亲买下它——它的味道一定与颜色一样神奇!满满的期待与这种糖果令人惊骇的价格撞了个满怀,只是因为太喜欢,还是把它紧紧抱着带回了家。
在糖盒里反复翻捡,终于选定了一颗,轻轻地剥开糖纸,糖粒也有和包装一样的炫目的彩条。含到嘴里慢慢品咂,一股甘甜、绵柔而又醇厚的滋味占满整个口腔,并迅速蔓延到大脑直至全身,果然是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我不敢用牙齿触碰糖果,只敢任它在嘴里融化。好像只吃过一两颗,就再也舍不得吃了。想得到更长久的享有,便将它藏到冰箱冷藏室的最里层。每天放学回家就打开冰箱,挪开一堆的瓶瓶罐罐,看它安然地躺在那里,心里就甜滋滋的。从此,满满一包糖果,只属于我一个人。
我终于还是把它给忘却了。如今被爸爸翻出来的,只是一包盈满的、五彩的、已经过期的糖果。不管曾经是多么喜爱那份甜美,不管它曾给了我多么大的期待和梦幻,现在,也只能丢进垃圾桶了。
生:这篇文章叙述曲折,描写生动。
生:本文以“现在,也只能丢进垃圾桶了”为结尾,还是就糖果谈糖果,主题不深刻,意图不 明确。
2.搭建第一架思维扶梯。
师:那我们也模仿《老王》这样的作品,给它续写一句话结尾好吗?
生:好!
师:“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解释这句话吗?
(生结合老王的“不幸”经历和作者杨绛的“幸运”来谈,再次感受到一个实则“不幸”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的人的悲悯情怀)
师:结尾处的“不幸”与“幸运”并不是专指老王和杨绛,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感悟,所以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它是一个观点。
师:说得好!你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扶梯——由个别的事件到普遍的观点。如果《老王》的结尾是“这是我对老王的愧怍”,大家觉得怎么样?(生摇头)
师:请依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给《糖果》一文续写一句话结尾。
(二)学习“纵横关联法”
1.解密《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结尾方式。
(屏显)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 骄傲。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师:这段文字共三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第一步,自然地小结上文内容、收获经验;第二步,指导以后其他类似事情中自己的行为;第三步,在以上内容基础上抒发感慨或者进一步明确写作意图。
师:这三个步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生:第一句就完成了从个别事件到一类事件的升级。
生:第二句在表述观点的基础上直接告诉我们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做,更有指导价值。然后自然地再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强调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们印象深刻。
师:同学们太棒了!当我们由生活中一个特例出发,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读懂了一种情感后,再用这个道理或情感来类推生活中的其他事件。谁说语文不能像数学一样举一反三啊!(生鼓掌)
2.搭建第二架思维扶梯。
(屏显)
收获经验——指导行为——抒发感慨
3.学生实践。
师:所以有了这部架梯,我们能给《糖果》再续写一个结尾吗?好,下课!
【创课所得】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王荣生教授说:“写作必有教学,教学必有知识,这毋须争议。问题是教哪一些知识以及如何呈现。”只要指导课上的知识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能够解决学生写作问题,我们就不必讳谈。作为师者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拐点架设扶梯,帮助他自己跨越思维的障碍,看到更远的风景,甚至一路攀登,摘到星辰。本节创课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例子,架设“纵、横关联法”两部扶梯,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完成由事及理的 升华。
2.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累。
学生原有的积累状况是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情况的课堂调查,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本次作文指导课的范文全部来自语文课本,一来增强学生对课本的亲近度、信赖度,二来选用最规范的材料作为例子也更有示范性。事实证明,与学生一起结合课本探讨“复杂”的内涵,让学生明确运用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由事及理(由事及情),可以让记叙文的主题更深刻。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充分,佳句频现,收效颇丰。
【学生作品】
结尾一:
几乎所有的美好都有保质期。只有在期限内享用它,才能使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就像这包糖果,你不能像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囫囵吞下不识其味,但可以和悟空一样细细品尝这天地间的极品。如果能这样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每一样美好,你的生命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结尾二:
几乎所有的美好都有保质期。只有在期限内享用它,才能使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一件再漂亮的衣服,舍不得在当季享用,等到潮流过了就再也无法感受那份美丽;一段再美好的情愫,不愿意开口表达,等到感情淡了就再也无法找寻那份醇香。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美好,就像珍惜手中的糖,让味蕾指引你,让大脑定格它,你的生命也会因为拥有这些美好的记忆而更加丰厚。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