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宏
【创课缘起】
生活处处有细节,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没有留心身边的事物,缺少生活的感悟,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言之无物,缺乏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传神的细节源于写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而这除了学生先天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包括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观察体验活动。教会学生观察,让他们时时留心生活,处处用心感悟生活,常常精心提炼生活,写作时就会水到渠成,抒写出真挚的性灵之文。
【创课思路】
在本课中,我围绕“吃瓜子”设计了“‘我体验的动作、‘我看到的动作、‘我想象的动作”三个活动板块。写作要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和功能,比如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塑造人物或推进情节。如何实现有目的的细节描写?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并分析细节描写的对象、目的、场合等,然后基于这些语境要素,进行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
【教学现场】
一、吃瓜子聊天激趣
(课前尝一尝瓜子)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是抓住细节,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究竟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我们今天就以“吃瓜子”为例,共同探讨细节描写的方法。
二、“我”体验的动作
师:你在吃瓜子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动作?
(生答并板书)
生:“拿”“咬”“尝”“嗑”“吞”。
生:“掰”“吐”“嚼”“放”“咬”。
师:请大家运用动词把吃瓜子的过程写成一段文字。
(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拿起一颗瓜子,夹在两颗牙齿中间,轻轻地嗑了一下,紧接着那香香的瓜子便被我咬碎在口中吞了下去。
生:“嗑”字用得特别好,很准确。
生:我捏起一颗瓜子,放在唇边,用牙齿轻轻嗑了一下,然后嚼了嚼吞了下去,把手中的瓜子壳放在桌上。
生:多了放瓜子壳的动作。
生:我抓起一把瓜子,捏起一颗放入嘴里,轻轻一嗑,那饱满的瓜子仁便落入口中。我将瓜子壳扔向一边,咀嚼口中的瓜子,一阵清香在舌尖蔓延。
生:“捏”的动作很传神,还用了一些形容词,多了瓜子的香味。
师:这位同学用的动词更加准确,也更加细腻。民国有一位大师叫丰子恺,他也写了《吃瓜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是怎么写的。
(屏显)
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 来吃。
—— 丰子恺《吃瓜子》
师:大师足足用了一百多个字,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跟随丰子恺的文字和你的声音,表演一下吃瓜子。
(一生读,其余人做动作)
师:写得真妙啊!丰子恺描写吃瓜子,比我们多用了哪些动作?
生:有更多的细节。用门牙去咬,用手去捏,头还歪歪的。感受到了这个人吃瓜子时的样子,全身都动起来了!
生:大师关注到了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
生: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兰花似的手指”。
生:拿瓜子“摘”,很轻巧的感觉。
生:“的,的”,第一次咬开,第二次把肉抽出来,很享受吃瓜子的感觉!
师:大师把吃瓜子的动作放得更慢,拆分得更细,选用的动词也更精准。来,齐读第一个锦囊——
(屏显)
聚焦关键人物,细化动作过程,选准动词。
三、写“我”看到的动作
师:瓜子太好吃了,我们过年看电视的时候也经常吃,可是吃着吃着吃到了一颗怪味瓜子,那是怎样一番场景呢?请同学上台来演一演——(一生上台表演后,大家鼓掌)演得很棒!动作熟练,看来没少偷吃。现在请大家把刚刚看到的过程写下来,形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一篇很有意思的习作,请作者来读一读。
生(读):他正专注地看着电视,还一边吃着瓜子。突然他愣怔了一下,眼神立马变了,脸色也变得很难看,眉头皱了起来。他吐出那粒已经嚼烂的瓜子仁,又吐了几口口水,把舌头伸了出来。他厌恶地看着那吐出来的东西,撇了撇嘴,扔进了垃 圾桶。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写得如何?
生:他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把吃到怪味瓜子时的神情动作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很有画 面感。
師:我们总结一下,这次吃瓜子和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次细写了吃的过程,第二次重点把笔墨放在动作上,依据了情境。
师:不错,这一次我们不是简单地还原动作,而是根据情境取舍动词,放慢动作。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个锦囊——
(屏显)
依据情境主题,调整动作详略,取舍动词。
四、写“我”想象的动作
师:说起瓜子,老师想起一个感人的故事。
(屏显)
师:这张照片中有两位主人公:从老家跋涉而来送瓜子仁的父亲和在外打拼两年未归家的女儿。其实还有一位主人公,那就是未到场的母亲,因为身体原因,她只能将满腔思念融入这袋沉甸甸的礼物——布袋里装的是亲自剥好的女儿最爱吃的瓜子仁……
师:想一想,这次写母亲“吃瓜子”与前两次相比难在哪里?
生:我们没法亲眼看见母亲剥瓜子的场景。
生:母亲的瓜子里蕴含着母爱。
师:不错,母亲“吃瓜子”是想象中的动作,动作更具个性——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有深沉的心理。大家看一看学案中,大师们是怎么利用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
(生阅读学案中莫言《童年读书》、丰子恺《吃瓜子》、曹雪芹《红楼梦》中三个有关动作描写的片段, 小组讨论)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莫言《童年读书》
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頭,细细地剥,好象修理钟表的样子。
——丰子恺《吃瓜子》
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
生:“溜”“蹭”,写出了刘姥姥这个人很胆小。她自己觉得身份很卑微。
生:丰子恺《吃瓜子》中通过精准的动词和我们第一环节说的慢动作描写,表现出吃瓜子人的职业、性格、心理状况—— 一个小心翼翼,十分细致又耐心的吃瓜子男子。
生:莫言用了修辞“像鹅一样”,将偷偷看书的动作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师:大家分析得都很好,除了前两个环节中提到的锦囊,大师们还运用了精准的形容词、巧妙的修辞等技法,让动作附着人物的个性化特点,这样写出的动作更真实、动人、传神。一起来读第三个锦囊——
(屏显)
想象人物情景,融入动作情感,着色动词。
师:有了老师给的三个锦囊,那我们就试着写一写图中母亲准备瓜子仁的情景吧。
五、小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三吃瓜子”。第一次在平常状态下吃瓜子,动作描写细致精准;第二次是在课堂上表演看电视嗑瓜子突然吃到怪味瓜子,依据了情境;第三次是想象描写——思念女儿的母亲剥瓜子,加上了人物的个性色彩。同学们想一想,还可以在怎样的情境下吃瓜子?下课后可以围绕“人物、情境、个性特点”,用今天学到的三个锦囊,写一段在其他场景下吃瓜子的细节描写。一瓣花中知乾坤,一粒沙里见世界。其实,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让我们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珍藏细节,留住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学生作品】
片段一:
母亲坐在炕上,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一大袋瓜子,旁边是一个小篮子,篮子里面垫着块干净的碎花布。她细细地挑选那些个头大的、饱满的瓜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剥着,生怕把里面的瓜子仁剥碎了。母亲的眼睛本不太好使,现在只能戴上平时穿针用的老花镜。她一粒一粒慢慢地剥,密密的汗珠亲吻着她的额头。过了很久,她终于将那些好瓜子剥完了。来不及伸个懒腰,她又起身将篮子里的瓜子仁用玻璃罐密封起来,收到柜子里。回到炕上,母亲有些舍不得那些“不合格”的瓜子,抓起一把就嗑起来,偶尔吃到一两颗怪味的,也没吭声。她一想到女儿吃到瓜子仁时的开心模样,幸福的笑容便悄悄爬上了嘴角。
片段二:
夜晚,万籁俱静。暖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在为远在他乡的女儿剥瓜子。一大袋瓜子摆在面前,母亲眯着眼,认真地挑选饱满的瓜子。好一会儿,瓜子被分成了两批——饱满的和干瘪的。她拾起一小把饱满的瓜子,俯下头细细地剥着。一粒胖胖的瓜子仁呈现在眼前,她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罐子里。夜渐深,罐子里已有大半瓜子仁,面前的瓜子壳堆成了一座小山。母亲依旧剥着,大拇指指头已经磨红了。她望向窗外,皎洁的月光倾泻在脸上,她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很久之后,瓜子仁终于填满了罐子。母亲长长地舒了口气,满意地点点头,这才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那一轮明月,揉起酸痛的肩颈来。
(湖北省宜都市毛湖淌初级中学;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