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缪松
新课程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善于去发现、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一、挖掘教材与教师资源
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根本,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所提供的活动案例,就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牢牢抓住教材中为教师和学生所提供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点。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新的经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由此可见,教师本身就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挖掘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并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时机,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饱满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
二、发掘家庭与学生资源
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生命的意义,领悟道德价值;教师还要充分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使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例如,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家里大多有农田、山林,他們在家里都能够见到这些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过程,挖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这个过程,学生都很清楚,但学生却没有太多的实际操作经历。因此,在课外作业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跟随父母去山上或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记录自己跟父母一起耕地、插秧、播种、收割、采野果的经历,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作过程;学习一些劳动经验、劳动技巧,听父辈们介绍一些耕种的知识和栽培的技术;等等。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激发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动力,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学校、社会与网络资源
学校、社会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网络资源丰富,呈现方式多样,教师应主动挖掘、利用学校、社会与网络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服务。
1. 创设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体现在校容、校貌及各种校园设施上。这种校园文化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感染,达到桃李不言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就必须处处彰显、强化其育人功能,真正使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让校园文化环境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服务。
2. 有效利用社会与地域资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与地域资源,使之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补充,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请司法所的调解员、法庭的法官,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举办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顺昌县大干法庭开展模拟法庭或到法庭旁听。
大干镇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很高,是休闲旅游的胜地。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家园,是全体大干人的责任。学校建立 “道德银行”,成立家长和学生志愿者队伍,结合二年级《我们不乱扔》的教学,开展“小小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志愿者们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并持续开展“清洁家园小手拉大手”保洁活动;利用大干镇饮用水处理系统建在学校山顶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观测等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厂的生产工艺和污染处理工序。这些劳动体验和参观走访等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
大干镇有国家4A级宝山风景区,有上百亩瓜蒌种植园……如何保护青山绿水的家园?教师可与课文《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物产养育我》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让学生交流讨论,进而明白不随意采挖花草、不任意盗伐树木,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行为就是为保护绿水青山出一份力;还可以通过“家乡植物知多少”主题调查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保护意识。教师还应挖掘和利用地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顺昌县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大圣的故乡、元坑古镇、宝山元代寺庙、天台山古银杏群等景观,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校充分挖掘、梳理这些独特的地域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寓人文环境教育、自然生态保护教育于活动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 利用网络资源。
我们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获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信息,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课堂外,通过案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提升观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课件,创设各种和道德与法制内容相关的虚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体验性、探索性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活动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将大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也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大干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