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杨舒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逐渐流行,大学生与互联网关系紧密。本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总结归纳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实地调研经历,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且亟需相关理论知识。继而针对学生自身和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理财意识、敦促学校提升理财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互联网理财 需求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金融产品需求的增长,互联网金融几乎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影响人们的理财方式。大学生作为时代接班人,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理财视作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并将其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潮流中。然而当代大学生群体都将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往往忽略培养自身理财能力的重要性,理财意识薄弱。且其收入主要依靠父母等家人的补给,对于金钱来源意识不敏感,导致多数大学生的日常开销缺少计划,主观随意性强,部分学生不仅无法适当理财,甚至还需偿还债务。
目前关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研究并不常见,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理财的现状:首先是大學生群体的特殊化[1],即大学生目前的状况能进行理财的资产十分有限,既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也缺少安全合理的投资环境。其次是大学生普遍缺少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就很难得到解决,也很容易掉进陷阱中。最后是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教育理念不支持仍是学生身份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理财[3]。在建议方面主要包括希望相关平台能为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以及对于学校教育的建议[4]。
本文拟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需求以及其风险偏好和目的方面入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对于现状的了解,具体探索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对应的建议。
二、问题研究
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拟定一份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收回有效问卷316份,问卷收集区域以北京为主;线下实地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份,收集地区为山东大学,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一)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受调查者中,女性比例偏高、学历分布不均衡且三类主流专业分布较为集中。具体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现状
1.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的看法。根据问卷汇总数据,互联网理财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其资金要求低和操作便捷,这与大学生群体资金量少的特点相符合,而丰富多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部分产品高收益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则较低。
互联网理财的常见弊端有“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平台信息不够透明,投资者获取信息难”和“部门监管不到位,不规范平台多”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弊端均有过半的认同率,可知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的认可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可能性。
2.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基本情况。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1.38%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未使用互联网理财的学生可能是缺乏理财意识,也可能是使用传统的理财方式进行理财。
针对该群体调查其未曾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原因,结果汇总如下:多数学生自身对理财不感兴趣,同时资金不足、理论知识匮乏且缺少理财经验等原因也成为其进行理财的阻力。而互联网自身的制度问题和安全性对于大学生不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影响最小,大学生互联网理财使用率不高主要应当拉动“内需”。
对于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调查者,分别统计其对于理财产品类型的偏好、理财的目的和使用过的理财产品,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更青睐“低风险、低收益”类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且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偏好程度随产品自身风险的增长不断降低。大多数学生为“保值并获取一定的收益”而进行互联网理财,这与当前学生偏好的理财产品类型特点高度一致。受调查者使用最多的两种理财产品的本质均是货币基金,其利率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风险较小。此外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收益较为稳定的“基金定投”进行理财,其灵动性相对较低,也是比较适于大学生的理财方式。
通过对受调查者理财产品类型偏好、理财目的和使用过理财产品的研究,可知其进行理财的人群主要为了保值,更偏好低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使用的理财产品也符合其偏好和目的。
(三)受调查者互联网理财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假设性别对受调查者是否使用理财产品会产生影响,且男性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会少于女性。对“性别”和“是否使用理财产品”两个分类型变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检验结果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的性别对于其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没有影响。其中未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男生占比和女生占均小于对应总人数的一半,表明大学生整体的理财意识有待提高。
2.专业因素。假设专业会对其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比例会比其余专业学生的比例更大。于是对“专业”和“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两个分类型变量进行卡方分析,表5和表6为结果展示。
检验结果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所学专业对于其是否使用理财产品无影响。使用过理财产品的理工专业学生占其总人数的45.5%,在三个主流专业中占比最低,经济专业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比例最高。检验结果符合部分假设,学习经济类专业有助于提高学生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使用率,同时进行理财也有助于将学习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尽管实验结果表明专业对于理财行为没有影响,但不可否认学习经济学对培养个人理财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
3.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假设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的关注程度会对其的互联网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且认为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关注程度越高,其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概率就会越大,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检验结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对其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有影响。检验结果和预期几乎一致,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和使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积极关注和经常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调查者中,均有较高比例的受调查者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从不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中,有高达90.9%的大学生从未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比例低于经常关注的学生,可能是个体对于“积极”和“经常”的界定有差异。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互联网理财情况的问卷自填式调查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对简单抽样的个别大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的过程,得到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受使用的联网理财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目的主要是保值,而非期望通过理财获取较高的利润。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绝大部分青睐“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统计其使用过的产品类型,大多是由第三方支付渠道推出、并对接到相应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存取灵活快捷;其次是“基金定投”,基金定投存取过程类似银行的整存整取,流动性低,风险和收益都比银行存款更高一些。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使用过的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多为门槛不高、稳健性的投资。
(二)大学生群体需要学习理财的基础知识
不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理财的相关知识。而在影响大学生理财行为的各个要素中,虽然从检验结果来看,专业对其理财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的比率比文史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的比率都要高,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对于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身对理财的兴趣,从而进行互联网理财。
四、建议
(一)理财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理财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其意义不由资金多少定义,也不能因为没有兴趣而放弃理财。大學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应当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理财兴趣,并融入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积极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
(二)学校应有效开展相关理财课程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理财方面理论知识的指导。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理财教育多是以服务未来就业创业为出发点,没有将理财视为公民个人的一项生存能力去培养,也没有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限制了教学效果[5]。学校应通过教育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理财经验交流或邀请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多方位促进大学生互联网理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智东超.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大学生[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50.
[2]饶龙先,宋哲慧.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9(01):34-36
[3]邹晓涓,严飞.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11-12.
[4]李安琪.在校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培养及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6):94-95.
[5]高飞.大学生理财教育现状SWOT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290-291.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与需求》(2019年度课题编号:FYW10905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