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2020-08-03 02:02张容榕陈露孙源擎
价值工程 2020年17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少数民族

张容榕 陈露 孙源擎

摘要:本文通过从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现状、产业发展的难题入手,浅析开发策略与模式創新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帮助少数民族非遗文创正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l innovation by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of minority non-heritage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helping minority non-heritage cultural innovation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non-heritage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策略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non-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S1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7-0062-02

1  少数民族非遗与文创产业现状

1.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主要涵盖文学、歌舞、戏曲、技艺、民俗等几大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分布广泛,且类别众多,代表性的有纳西族东巴画、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朝鲜族农乐舞、傣族泼水节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文化开发价值。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极强的环境属性和地域特色。多为生产实践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二、以静态保护为主,缺乏活性和创造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缺乏传承的物质载体,多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其传播的渠道不仅闭塞且不稳定极强,缺乏创新机制。其三、小众性和封闭性。不同于流行文化的普适性,它主要为专属的小众群体理解和接受。

1.3 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现状

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的创意符号与元素、建构科学发展模式为核心目标,通过将少数民族非遗中的文化精华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兼具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工艺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不少非遗文创产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处在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一方面自身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发展模式与市场定位不清晰,难以将产业成果与市场进行有效转换。面对这种现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单位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文化资源的浪费。

2  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活力

在非遗文创产业中,对非遗文化的再开发和重新包装是开发的关键,成功的文创产品,是使用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统一,同时兼顾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需求。但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创产业对非遗文化缺乏深入挖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创作,纯粹生产手工艺品进行销售。这种单一且低水平的开发模式不仅收益低效,且易被同类产品替代。除了缺乏多元化的战略开发,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的产品也都大同小异,主要涉及简单的日常用具和手工玩意,多为观赏性质,实用性不强,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2.2 文创产业起步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大众精神文明的逐步提高,学习国学的热潮纷纷兴起,传统文化审美慢慢被大家接受并推崇,其中汉服是典型代表。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才更多的关注到的少数民族中的非遗文化,而非遗文创产品也借此应运而生,并开始走向大众视野。与外国同类型文创产业相比,我国少数民族文创产业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发展速度及产业底蕴稍有不足。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时间较短,相比于国内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非遗文创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如文创产品销售主要依靠旅游业带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高,但很多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业源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不理想,其次文创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进而导致“贵品贱卖”的现象频频出现。

2.3 缺少品牌IP,核心竞争力不足

对于文创产业来说,最好的品牌IP便是文化资源,将自身资源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分布比较零散,且独立性较强,地方文创产业往往实力不强,难以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其次,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过分依赖传统技艺和手法,对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缺乏应有的热情,进而导致创作的文创产品逐步趋于保守,无法满足文化市场需求,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2.4 市场定位模糊,资金、人才匮乏

市场定位关乎着产品、形象的塑造,以及固定消费人群的培养,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助力产业的长远发展。国内部分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在市场定位中,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定位,缺乏对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的清晰认识,产业发展于市场消费脱节的现象时常出现。此外,在非遗产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的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非遗的扶持力度逐年在加大,但非遗文创产业开发是一个投资大、收效慢的工程,资金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

3  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3.1 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多元开发

非遗文创产业最终服务对象是公众,只有针对大众的文化需求,对非遗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才能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面对着网络化、个性化、民俗化的市场需要,把非物质文化的价值通过文创产品的不同种类与层次、多种途径和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大众。[1]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的开发,需要把视角扩大到大众消费市场,关注当下流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概念,将大众的文化需求与产业开发有机的结合。鉴于大众文化需求存在差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非遗文创产品还要注重多元化的开发,丰富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及时添加当下流行元素。时下最流行的便是粉丝经济,而粉丝需求实质是大众需求的一种表现,非遗文创产业想要抓住大众文化市场,那势必要顺应目前的经济趋势。

3.2 打造文创品牌,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和资金优惠,当地非遗文创产业在获益良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产品知名度低且附加值低,这无疑限制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则必须打造一个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依托品牌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深入挖掘产品内在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功的文创品牌,能够帮产业培养忠实的消费人群,进而锁定文化消费市场。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在打造品牌时,还需要注意这两点:第一,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非遗文创进行个性化开发。第二,时刻关注当下流行文化,有意识的结合现代文化。进一步分析,在非遗文创产业的品牌建设相对成熟时,还会增加所在地區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辐射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3.3 构建产业生态链,开发文化旅游业

产业生态链的构建,能够极大的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现状,可以发现其存在构建非遗产业生态链的可能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具备一定的政策优惠和产业基础,这些都是构建产业生态链的必要因素。在少数民族非遗产业生态链中,文化旅游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创产品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成品展示及销售,都可以文化旅游业这个平台呈现给消费人群,可以说,文化旅游业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与文化市场直接对接的窗口或渠道。将“非遗”品牌与旅游业结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助力,同时也能起到间接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生态产业链,少数民族地区能在不断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旅游的同时,提升当地“非遗”文创产业的知名度,推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3.4 吸收先进经验,优化产业结构

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在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各地的旅游业也都呈现出繁荣趋势。因此,基于旅游业的兴盛发展,再加上与非遗文化的密切联系,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完全可以借鉴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效应和政策扶持是最典型的特征,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可以参考这个成功模式,从产业集群和政策入手,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产业继续发展的模式及结构。其中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在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实情,不要盲目模仿,追求所谓的“产业集群”,这样不仅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反而会加大文化资源的损耗。第二,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发展,在获得国家及当地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自身产业的可盈利性,以及持续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3.5 创新产业营销模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非遗文创产业营销模式创新的整体概念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深度挖掘及品牌重塑,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将“非遗”文创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营销模式。通过创新“非遗”文创产业营销模式的方式,努力打造生产化、专业化、平台化的生态链,赋予文创品牌新的人文理念,这样才能全方位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

在日益繁荣的大众文化市场,“非遗”文创产品的营销路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线下营销,线上销售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所带来的收入与面向的群体可以无限放大,在销售机会上有市场大、出路新的特点。线上的销售一定程度上带动线下消费,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和抖音APP等多种途径进行网上营销。而线下以实体店复合空间、工艺作坊体验店、主题策展、主题徒步、快闪等活动,满足大众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第二,与博物馆载体结合,经济、文化效益双实现。在博物馆开设文创商店,产品生产周期性新品,以消费者需求为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栋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策略探索[J].艺术科技,2018(07).

[2]郭昕,车云凤,王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3):45-49.

[3]曹玲,曹金爽,顾一清.基于DotNetNuke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2,31(25):208-209.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