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仁英
科学本身就属于那种特别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尤其是小学生,尽管充满好奇心,对科学也有无数憧憬和兴趣,但由于其中的道理和原理相对而言比较晦涩和抽象,所以对科学课有着畏难情绪。这是影响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如何学好这门课,已经成为小学生获取开启科学大门金钥匙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就《运动与设计》这一课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兴趣是引导,创设生动的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兴趣能够使一个人的主观状态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在《运动与设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极大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应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能够感知的直观材料,让他们对学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从而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拓展和丰富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实,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至整个宇宙空间,小至我们身边所见,每时每刻无不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但这都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观点来把握和解释。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现科学课程学习的特色,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就必须适时进行各种内容丰富的实验和模拟活动,以引领学生步入科学殿堂。这也是每个老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二、观察是关键,构建有序的教学
观察是学好科学的关键手段之一。我们中的每个人,从幼儿开始,对于身边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會感到新奇,于是就注意观察,慢慢也就累积了许多所谓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真假不一,需要我们去用心鉴别。尤其是在学习《运动与设计》的时候,更需要大家用心去观察,要从仅出于好奇的观察提升到有针对性的观察。
(一)联系生活,观察有针对性
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呢?在教学科学《运动与设计》这一课的概念和原理时,要与实际日常累积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这样理解起来更具有直观性,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二)明确目标,分析日常事务
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时,要明确目标。尤其是在做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常常会提到为何要做这种设计,采用哪些装置,配件如何组装,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去分析日常事物,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实验的最终启示是什么以及希望学生观察时注意哪些事项。这些内容都非常关键,是我们进行观察的根据,也是我们深入思考的前提。
(三)灵活应用,集中注意力
将理论应用到操作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般情况下,设计操作实验是在台面上进行的,装置也相应缩小比例,特别是实验现象常常变化很快,这就需要聚精会神才能够把现象弄明白,尤其是过程的推进和发展。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集中精力随着老师的演示,弄清楚每一个程序的细微变化。
(四)系统思考,继续探索
观察操作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观察时系统思考,还应当在实验结束后继续探索。应引导学生除了按照老师的实验方法得出结论外,还要认真开动脑筋,想一下这个操作设计还有哪些不当之处,自己可不可以提出更完善的设计办法,同时还可以联系这一具体操作设计,想想在平常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现象。比如,涉及摩擦力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假定骑自行车从斜坡冲下去,在柏油路上就会比在沙土路上驶的距离更长。
三、实验是根本,打造精彩的课堂
实验,在学习科学中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操作中应经过自己亲力亲为,边观察、边研究、边归纳,我们应指导学生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经过实验操作,对于很多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以及原理就有了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感性方面认识;其次是通过亲力亲为,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各种小车装置的构成以及性能,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和有效搭配;最后就是在设计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一些基础测量手段。
四、思考是拓展,回味无穷的艺术
如果没有深入积极的思考,那就不能够真正弄懂运动与设计的概念以及原理。因此在平时就要养成有效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这是学好《运动与设计》以及其他科学课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认识和弄懂运动与设计科学概念,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这个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意义?怎么入手?其次,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或原理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把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相对照,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改变我们以往日常中某些不正确的看法。最后,把我们前后学过的相互联系的概念进行对比。例如,拉力和运动、摩擦力和运动、重力和拉力、滑动和滚动等,要注重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要从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实际应用等方面加以对比,以便充分理解和掌握运动与设计的内在本质和联系。如,学习各种车辆的简单设计时,我们应先对各种不同的简单运动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因而都是根据力学的原理来计算动力和阻力关系;它们都遵循着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这一规律,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而言之,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观察、实验和思考等综合分析这一思维方法,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也只有灵活地运用并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