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策略
——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展览回顾与反思

2020-08-03 08:37陈叙良王恩超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6期
关键词:策展展区当代艺术

◆陈叙良 王恩超(长沙)

由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广播电视台、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艺术长沙”双年展品牌,自2007年9月至2019年12月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并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乃至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展览品牌,已成为长沙打造艺术重镇、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环。2019年12月7日下午14时,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隆重开幕。

展览从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5月18日,历时五个多月,但是,因全国性的新冠肺炎影响,中间闭馆两个月,实际展览时长为三个多月。此次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和博物馆界引起高度关注与思考,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与学术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此次展览举办过程及经验教训进行回顾与反思很有必要。

一、展览筹备

在展览筹备阶段,策展团队在总策划段晓明馆长和总策展人陈叙良副馆长的带领下,分别走进此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共同遴选展品并深度探讨了展览事宜的具体工作。通过与艺术家的沟通和展品的确立,策展团队统一了策展理念和学术定位,为展览的后续工作做了良好的开端。

10月13日下午3时,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信息通报会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湖南省博物馆馆长、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总策划段晓明,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总策展人陈叙良,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杨长江,以及长沙博物馆、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市文联、湖南美术出版社相关领导,第七届“艺术长沙”三大展区执行策展人舒可文、鲁虹、吴洪亮,十位参展艺术家罗中立、段建伟、杨茂源、何岸、梁远苇、李津、刘庆和、武艺、王迈、傅瑶和省市重点媒体记者应邀出席通告会。会上,陈叙良、杨长江、艺术家代表刘庆和、执行策展人代表吴洪亮先后致辞发言。

二、策展理念

自2007年以来,湖南省博物馆连续参与举办了六届“艺术长沙”,2019年又迎来第七届“艺术长沙”,这在中国大型博物馆中可说是一个“非典型性”的文化景观。21世纪的博物馆,身处观念和技术变革的大潮,其功能与使命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文化中枢的地位正得到不断强调。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来看,博物馆都不再仅仅是“收藏历史”,而是增加了连接现实与未来世界的价值趋向。因此,举办当代艺术展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博物馆功能、工作边界及其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索。本次展览策划从学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定位出发,表面上反映的是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品互为“矛盾”的场域,实质上是探索性地以博物馆承载的厚重历史为基点,探寻时空历史与当代艺术的深刻对话,践行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融进来”、让观众“走进来”的新策展理念,从而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提升公众文化艺术素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次十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不但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人符号化或图示化语言特征,在创作观念、材料、方法等方面差异性也极大,而且还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三个展区同时集中亮相。如何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将三个分展区联系起来,甚至用一个统一的“标题”来赋予它相对完整的外在表达,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与参展艺术家和分展区策展人的讨论、交流,再加上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感受他们思考创作的苦心孤诣之处,策展人好像又看到了十个艺术家鲜明个性里面隐含的某些共性,以及艺术家各自“曲径通幽”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策展人试图用“经验与策略”这一词语来概括这种个人感受,可算是本届“艺术长沙”的主题。当然,所谓的“经验与策略”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展览主题,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或确切意义所指,而是试图揭示当代艺术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向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由此提出一个供大家讨论的话题。

“经验与策略”包含了人类认知的两个层次,一为感性一为理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是历史化的片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的层次,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杜威认为:“美学要从人的经验谈起”“艺术本来就应该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从方法或技术层面来看,艺术创作往往是一个在经验还原和积累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提炼、加工、再创作的过程。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直接与间接经验、个体与群体经验、历史与现实经验、本土与国外经验等等。从本届“艺术长沙”众多参展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总体上开始转向对直接、个体、历史以及本土经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挖掘,很多作品既有真实、生动、鲜明的个性表达,又体现出一种东方民族的文化底色。策略,简而言之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高度理性的产物。在传统艺术观念看来,策略似乎代表了一种艺术上的“心机”,或许与当代艺术崇尚自由及个性化表达的理念相悖,但实际上策略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是一个清晰的事实。“策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艺术家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技法、形式、观念甚至艺术价值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形成有利于实现预期创作目标的完整的自主性选择方案。经验与策略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不断转换和有序递进,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艺术创作本身的经验,都是作为艺术家策略性选择的结果,从而影响到周而复始的艺术创作活动。

三、展览内容

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分为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三个展区,采用十个个展的形式,全面呈现和深度梳理了包括罗中立、段建伟、杨茂源、何岸、梁远苇、李津、刘庆和、武艺、王迈、傅瑶共十位艺术家的最新力作或代表作品600余组件,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历史与艺术的碰撞、文化与美学的融合、经典与前卫并行的当代艺术盛宴。

(一)湖南省博物馆主展区:经验的位置

策展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舒可文

参展艺术家:罗中立、段建伟、杨茂源、何岸、梁远苇

个展名称:归去来——罗中立

中原——段建伟

日夕里亚——杨茂源

一万光年——何岸

一物——梁远苇

整个展览在策划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开篇是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结尾则是何岸的作品《玉枝》也可以称为“母亲”,因为这件作品是以艺术家的母亲刘玉枝命名的。罗中立展区和段建伟展区在布展方面,采用共用展墙内外对话的形式,与博物馆本身的实体展墙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天然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每个艺术家的个展单元都是独立存在的,呈现开放或半开放的状态,与常规的展览相比,显得特别而又神秘。

1.归去来——罗中立

罗中立 父亲 丝网版画 195cm×134cm 2009年

1980年完成的油画《父亲》,以其超写实的细节在巨大的尺幅中承担了一种概括性,将主题脱离了当时的伤痕美术,而更接近之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在那样一个动荡时代结束后,在乡土生活中寻找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脉络,有着强大的社会动力和激情。寻根文学借助刚刚打开的文化窗口,启动了多样的手法,寻找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文化理解,为后来的文化热积累了能量。

罗中立和段建伟从不同的角度,深挖本土艺术语言,根植于乡土民族题材研究,通过不同系列的油画作品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时代变迁。例如,罗中立的展览名称“归去来”是以绘画的经验为线索,在“炒冷饭”的同时,他用更贴近自己经验的方法重画一些美术史名作及以前画过的形象或题材,用表现性绘画重构和解读绘画本体语言,本身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艺术策略。

2.中原——段建伟

段建伟 北泉寺一 布面油画180cm×120cm 2018年

段建伟的油画充满不真实的空间序列,采用平面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凸显出庄严肃穆的西方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美术的特点,通过不断介入中西方艺术史,寻找绘画中隐含的中国式本土历史经验,但更多的是强调对中原大地乡土形象精神世界的表达。

从段建伟的画面上,一眼可以识别出的是中原大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其绘画形象是如此日常,但无论是劳动的场景、休息的片段,都并不将我们引向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的气息或社会物质性的想象。他所描绘的对象们正处在激荡的历史变迁之中,时间性是标识生活最为突出的指标,可是这些绘画却有另一种共同的气氛:时间是凝固的。这意味着他的绘画本意不在讲述一种乡土故事,中原乡土形象的意义被引向了更远的位置。世俗场景中的世俗性和时间感被他逐渐挤出了画面,又刻意保留着“中原”地域的形象,以及它给予我们的历史想象。

3.日夕里亚——杨茂源

杨茂源的作品采用油画、雕塑、纸本文献等,探秘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隐喻地揭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历史的联系,以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沉淀积累的艺术创作经验,运用某种策略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采取多维度、多题材、多样化的创作语言,重新阐释经验的双重意义。

杨茂源 吟铂们 No.14 青铜40cmx18cmx25.5cm 2018年

4.一万光年——何岸

何 玉枝 LED灯箱70cm×170cm×16cm 2015年

何岸的作品大量使用现代生活里的标配材料,钢铁、水泥、霓虹灯等等。使用这些材料,是给他自己设置了一个任务:作品的意图与这些材料所暗示的现代理性方向相悖。他是在现代形式中去冲开现代价值系统的教条,建立与自然情感相应的抒情形式,以及与历史情感的交谈。无论你怎样解读和体会,进入他的作品都会被带到一种现实与想象、确定与偶然、可能与无效的模糊地带。它以置身其中的形式带动观众面对着我们百年现代进程中的知识处境,以及其中的重重辩证关系。

何岸的LED灯箱作品《玉枝》,创作灵感来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这件充斥着仪式感的作品,是他以辞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借用金属材料、灯光、声音等元素,构建起时间的维度来纪念自己的母亲。通过梳理他的艺术创作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化作艺术创作无尽的源泉,重新定义和发掘艺术的本质。

5.一物——梁远苇

梁远苇的油画作品和水彩作品不同于常规的架上绘画。近年,她花费了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与思考中国古代绘画、造像及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解、变化、重组,构建出令人惊叹的新的艺术生命体,于繁花似锦中又透露出严谨细腻的理性之美。

(二)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分展区:三少

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

个展名称:不厌——李津

回见——刘庆和

相处——武艺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区将目光集中在水墨人物画这一题材,李津、刘庆和、武艺皆是中国当下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先锋性、丰富性、典型性,对当下问题涉及的广度,触及艺术本体的深度,都具有对今天中国艺术研究的切片式价值。本次展览将利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三层空间以三个个展连动的方式推出,呈现出一场和而不同的艺术盛宴。

三位艺术家长期以来立足于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注重水墨实验、个体聚焦、旁观独白,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水墨艺术表达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例如,李津突破以往专注彩墨描绘日常生活记述式的表现,大胆尝试大尺幅横向卷轴式的“墨分五色”, 蔚为壮观,让人眼前一亮。刘庆和通过水墨人物画的不断探索,把艺术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艺术家个人和家庭的成长史,图解社会的“时代烙铁”对于个人和群体造成的“时代印痕”。武艺的作品给人感觉是独处和静思的产物,无论是从造型本身还是从构图来讲,总是以另类的观察者视角审视一切,站在旁观者的主观心态去描绘和独白。

梁远苇 2018.05 布面油画 120cm×140cm 2018年

李津 丛生丛生 纸本水墨 3086cm×144cm(局部特写) 2019年

6.不厌——李津

李津的笔墨是去诗意化的,甚至是反智的。它们大多指向饮食男女,像记录私生活的流水账,是穿衣服或不穿衣服的“自画像”。

反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经历了民族复兴的斗争、意识形态的要求等美术创作条件的变化历程,大段时间中国人已经不太会说“我”是谁了,甚至耻于进行自我表达,而李津坦率直白地呈现自我真实的身体感知的体验时,因对精神和哲学层面的“我”的放逐而流露出的大自在则显得特别珍贵,也能更直接地打动人心。而此次展览不仅满足李津老师粉丝们的需求,还将隆重推出李津近年对笔墨的再追求时、直抒胸臆倾情而出的创作新境,这也是本次展览作品选择的关键点。

7.回见——刘庆和

刘庆和的“回见”不仅仅意味着期待再次见面,而且可以延伸为对自我生命与社会历史的再审视。每一幅绘画、每一件雕塑所要串起的是时间脉络中的节点,将近百年的跨度里所呈现的大背景和大背景之下的自我、家人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都成为回头即见的生动画面。

他笔下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图式,试图借此来戳向那些共有的时代记忆,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近年,刘庆和的创作也开始更具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讽逻辑,也更试图揭示我们本想躲闪而无法绕过的那些问题。他在用画笔记录历史的进行状态以及预设留在未来的痕迹价值。

刘庆和 理想 纸本水墨 55cm×65cm 2019年

武艺 渡 198cm×98cm 纸本水墨 2008

8.相处——武艺

武艺喜欢画不同地方游历的经验,他画巴黎、德国、布拉格、东京……这种方式,这些画可以看作是他的“游记”,但确切地说,他画这些地方,都必然以生活的状态融入当地的日常,朝夕相处,直到将某些他感受到的东西消化融会,那些图像才能从笔端生长出来。“相处”是共同生活,与所处环境相融入才谈得上相处,武艺的作品正是这样。他画画像播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地上选择不同的种子,一样的播撒浇种,但开出来的花有时是鸢尾,有时是玫瑰,或者是矢车菊,或者是樱花。所以武艺的很多作品乍一看都是如此沉静如一,但图像的输出却大相径庭。

(三)长沙博物馆分展区:乡关何处

策展人: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鲁虹

个展名称:画栋——王迈的空间绘画出逃记——傅瑶

9.画栋——王迈的空间绘画

傅瑶 出逃记 布面油画150cm×150cm 2016年

王迈在创作中大胆借鉴风俗大众文化元素,加以合理的转换成为自己表达艺术观念的一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作品是对历史图画的再解读和再创作。

10.出逃记——傅瑶

傅瑶醉心于尝试运用多种艺术材料和技法,很好地融合了传统壁画、工笔重彩画与西方绘画之所长,又以个人独有的艺术手法构筑了一幕幕是梦非梦的超现实图景。《出逃记》不仅仅从侧面反映了女性视角的真实生活感悟,更像是畅然游走于中西方文化间的“精神出逃”。

王迈 湘江 布面混合媒介 230×600cm 2018-2019年

总之,这些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经验与策略”的群体性反思与选择,既彰显了艺术家们对突破自身局限获得艺术自由的渴求,又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学术自觉与价值转变。经过数十年殚精竭虑的探索,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全面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从模仿、借鉴、学习西方为主,逐步转向到仍然追踪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加回归到直接、个体、历史与本土经验为主,更加重视运用中国策略与中国智慧为主。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更具原创禀赋与历史深度的艺术之路,它真正站在高度理性的“文化自信”之上,具有持续而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将由此走出一条本土艺术语言、话语与价值体系的成功探索与自主性建构之路。

四、展览相关活动

1.学术讲座

为了进一步强化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的学术性,在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四场主题学术讲座活动,采用主讲和嘉宾对谈的形式,邀请了8位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理论探讨。

2.教育活动

教育中心推出“艺术LAB”艺术教育课程,并计划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的周末、寒假、小长假,分别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开展相关主题的艺术课程,通过互动式参与,实现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目标。

3.文创开发

采取艺术家授权的方式与广州三生制物、南京世孚文化、深圳元景工艺、德化璎珞陶瓷、上海莺乔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收纳系列、装饰画系列、丝巾手帕系列、徽章、瓷器、小商品等共计9个系列40余款产品。

五、展览反思与亮点

“艺术LAB”艺术教育课程

文创开发

博物馆在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展示持一种开放态度的同时,又必须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文化立场。在艺术家选择、展览主题、作品属性、展示方式、收藏定位、效益取向等方面,博物馆应与画廊、拍卖公司、收藏机构、学院甚至是展览馆、美术馆拉开一定的距离,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原则与工作方式,以避免与博物馆伦理及公共利益产生冲突的可能。因而,这需要博物馆、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加强沟通,在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基础上,进行当代艺术展的新探索与新尝试,不断完善博物馆参与举办当代艺术展览的理念与机制,共同把“艺术长沙”的办得更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本届“艺术长沙”展览的亮点,主要呈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策展团队群策群力,策展理念匠心独具。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担任总策划,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叙良担任总策展人,另外,三个展区又有国内知名理论家和美术馆馆长分别担当执行策展人。原《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舒可文担任此次湖南省博物馆展区执行策展人,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长沙博物馆展区执行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区执行策展人,可谓专家阵容空前强大,再次凸显了“艺术长沙”的学术性定位。

二是举办场馆队伍规模宏大,形成了“三馆一线”的参观新形式。本届“艺术长沙”展览将分为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和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三个展区。观众参观的路线首先由湖南省博物馆开始,再参观长沙博物馆,最后参观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形成由南向北依次参观的“三馆一线”艺术之旅。

三是十位艺术家阵容强大,艺术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本届展览包括了罗中立、段建伟的当代油画展,杨茂源、何岸、梁远苇综合艺术作品展,李津、刘庆和、武艺的当代水墨艺术展,王迈、傅瑶个人艺术展。部分艺术家为此次展览量身打造的艺术作品,以及经典艺术形象与前卫艺术的分区域展示,所带给大家穿越式的参观体验都很令人期待。

四是展陈设计突破创新。以湖南省博物馆展区为例,由于当代艺术与博物馆天然的距离感,以及展区中的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展品类型,这些都对展览的展线、光线、展墙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展览设计上,策展人和设计师首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尽量贴近作品本身的机会。它突破了常规艺术展的展示逻辑,即按照艺术家的顺序一个又一个地陈列作品,而是在第一个展厅将罗中立和段建伟的作品混合在一起,采用共用临时展墙内外对话的形式,与博物馆本身的实体展墙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天然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参观选择,令展览更生动有趣。但我们又注意到,策展人把已经成为经典的罗中立的《父亲》放在博物馆的实体展墙上,形成一种当代艺术与博物馆建筑、文化与体制的一种对话与联系,极具话题性。

猜你喜欢
策展展区当代艺术
原辅材料展区:功能提升,绿色环保
卫生用品展区:产品多样化、细分化,创新趋向于提升使用感受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关于策展
InnoTrans室外展区
2017 艺术策展人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