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整背景下,高考志愿应理性填报

2020-08-02 11:01董秀华
教育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细分设置学科

董秀华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基本依托。“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19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含1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1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7个,撤销专业367个。在此背景下,专业设置和调整呈现何种趋势?今年的高考生应如何理性填报志愿?志愿填报的根本遵循又是什么?

专业设置调整,以何为依据

说到专业,必然绕不开学科。通俗地讲,学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进行分类。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则是在综合考虑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与人才需求相关的学科发展基础上划分的人才培养单元。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也不同。因此,学科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参照依据之一,但不是全部。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要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但更要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知识技能素养结构的人才需求。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专业是学科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学科则是专业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

依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高校设置专业需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在学术界和实践实施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议:一种观点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要充分依据社会职业及工作岗位需要;另一种观点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的价值着重在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的探索与研究、学科的推进与发展。近年来,另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崛起,认为教育应还原其本体价值,强调高校的理想状态是实现教学自由、学习自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自由选择就读的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更偏向以学科为本位,不过近年来开始更多地向社会需求本位倾斜,即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反馈信息等重新审视和考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试点等政策就是这种价值导向的直接体现。与之相适应,近年来专业的调整也开始从学生本位出发,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细中有综”才是真本事

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无论是更多地遵从学科发展的规律还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都必须面对两个相互背离但又相互趋近的趋势,即一方面更趋向于综合,另一方面更趋向于细分。学科领域发展沿革的细分与综合、现实问题解决的综合性与精细化,在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面反映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更多地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一方面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的应用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专业化教育模式,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知识领域,相当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日新月异,岗位更新换代频率不断加速,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和调整将无可避免地落后于社会职业变化。且不论新的职业发展需求反映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需要经过一个严密、复杂的论证和实现周期,即便这些都可以快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周期的滞后性也无法克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做得越好,学生就可能越难适应变换的工作需求。为此,为应对社会职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与通用能力十分重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说,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改变,从专业化人才,到一专多能型人才,再到多元复合型人才,他们也在持续改变以适应时代。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把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作为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低年级学生培养的主导模式,予以试点,甚至全面推进。

同时不可否认,专业细分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随着新兴产业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更高、精、深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随之细分。如:计算机科学专业近年来已经陆续细分出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和多媒体、人机交互、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理论和算法等十多个分支方向。短期来看,高校新兴的细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专业匹配率,为区域产业建设培养了更多实用型人才。然而,专业细分必然会影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越细,学生的常识和能力就越受局限,不利于他们后续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专业细分必然加剧同一专业下的竞争压力。当人才的专业水平大致相同时,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和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目标。学生还需要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专业细分是趋势,做到“细中有综”才是真本事。

培养综合能力,不断“刷新”自我

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从高考学生本科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的角度说,首先要对不同学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定位有所认识。其次,要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想先广泛接触一下不同的专业领域再决定聚焦的发展方向,然后再在专业选择和个人志趣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匹配项和结合点。

笔者建议,本科专业最好首选基础性的学科专业,通过相对系统地学习学科体系化、基础性的知识要点,培养基础性、综合性、可迁移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深造、日趋频繁的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打好可塑性基础,具备相应的基本综合能力。同时,本科就读期间,学生也需尽可能在自己所就读的专业之外,广泛接触其他方面的相关教育和学习资源,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等第二课堂的拓展,为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没有人能够真正准确地预判未来,尤其是在当前技术迭代、社会变革持续加速的情况下。本科专业志愿填报,只是人生的一次选择。不管选择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时刻保持不断自我迭代和自我更新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学习意愿、学习习惯、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思考,持续学习,才能确保自己不为时代所淘汰。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细分设置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购买一个度假产品
“超学科”来啦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及细分研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市场细分中的市场泛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