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像猪一样快乐的人生值得过吗?所有人都作弊,你就能作弊吗?如果有超能力,你想变成什么生物?……每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对应着一位著名哲学家的思考框架。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哲学教师颜志豪看来,哲学的根本内核是一种反思精神,而不是轻易去接受一些观点。
哲学课堂内,颜志豪将绘本哲学、哲学故事、逻辑游戏、想象力训练等融进其中,学生通过课堂习得初步的哲学讨论方法和规则,了解了哲学基本议题,在同伴交流中,学会尊重、倾听、辩护与反驳。颜志豪强调,日常的哲学课堂,重在唤醒与启发。
哲学课堂外,颜志豪也意图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哲学因素,以俱乐部为支点,撬动孩子们对真理与智慧的持续追求。“小小哲学家俱乐部,是哲学课堂的延伸与深入,在常规课堂上浅尝辄止的话题,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讨论。组织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他们轮流做报告,以研讨会的方式进行主题合作思辨。那些哲学素养更好、智力需求更旺盛的孩子,对哲学的热情会得到更充分释放。”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颜志豪老师的哲学课堂和小小哲学家俱乐部,倾听孩子们的哲学思考——
让孩子学会跟不同的观点相处
【案例】哲学课上那个大发雷霆的孩子
俱乐部第二批成员方同学,是元老成员张同学重磅推荐过来的。推荐语为:“不来是浪费!”对他是浪费,对俱乐部也是浪费。
我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他除了思维突出,情绪失控也很突出。第一次发现他的问题是在2018年秋季开学初的一次讨论课上。轮到方同学小组发言时,别的小组打断并且反对他的观点,他立马操起厚厚的课本,隔着大半个教室飞向那位反对者。幸好,没有伤到人,而他自己,夺门而出,泪如泉涌。
此后,他接受了俱乐部的邀请,但据说太忙,迟迟不来,过了两个月,他终于来参加活动了。
那堂课,我们讨论的是义务与超义务之间的差异,轮到他发言,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其他人并不买账,他继续解释后还是被人反驳了。他很生气,走到角落,暗自落泪,并且把笔记揉成一团,丢在地上。五分钟后,讨论结束,他的心情似乎平复了,把纸团展开交给我,并询问下次是否能当主讲人。他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提高,没有影响其他人,而是把自己的情绪“揉”掉,发泄在文字里面了——“我认为所有人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后面加上了一连串“呸呸呸”和12个感叹号。
最近几次,我暗中观察他,发现他处理愤怒的方式除了咬牙切齿之外,就只是手捏空气而已。可以看出,方同学开始逐渐学会接受他人不同的观点并学着进行自我批判。
看见思考的自由
【案例】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A同学认为,上学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好的工作。
B补充说,应该是为了获取知识。想得到好工作,必须要学知识,但有些知识也不是为了工作。所以,我觉得知识更重要。
有些孩子质疑A和B,难道不上学的人,就没有知识了?他们提出反证,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上网等途径来学知识。
B回应,人们能够上网与阅读的前提是识字,而识字难道不需要去学校学习吗?
孩子们并没有继续反驳B的论证,而是另起炉灶,提出知识来源的多样性问题,知识可以通过交谈获得。
既然上学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为了工作,那么上学是为了什么?有个小女孩举手了。她说:“我觉得,上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忙。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不让我们帮忙。”
这个说法让人眼前一亮,她是从孩子自身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上学的好处的。帮忙,让他们有参与感,让他们有主动性,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还有人说,对比学校,在家学习毕竟有局限。有同学提出,从教学的专业程度来说,很多父母比不上学校里的老师。那么,不上学,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能待在家里呢?有同学提出,也可以上补习班呀。随之,大家开始对比校内外老师的优劣。
C同学认为,学校里有好老师,而学校外的老师都没有学校正规,即所有非在校的老师都是二流老师。这种看法遭到同学们的强烈反对。
D同学说:我的西班牙语老师虽然不在学校,但他有教师资格证、西班牙语证书,还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員,是一流的老师。
C同学尝试修改他最初的观点以回应D的反对,他说,所有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都是二流老师。
但是,这也不能让人信服。
E同学说:我现在的英语很好,都是因为原先有位大学生哥哥教我英语,他教得非常好,他可没有教师资格证呢。
同学们陷入沉思,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有没有教师资格证,好老师跟这些可能都没有必然关系。
有人继续补充,学校里有同伴,可以交很多朋友。但是,这个看法也很快被人反驳了。反驳者认为,无论是在小区,还是兴趣班,他都能够交到很多朋友。
临近下课,有位学生举手说,在学校里可以发呆。下课铃声响起,课堂没有继续讨论他的话题点。
课后,我一直在想着“发呆”的话题,试图去想象那位同学为何认为学校才是可以发呆的地方。就在这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家便利店看到的场景,似乎让我找到一点点想象的空间:一个小学生写作业,妈妈坐在旁边打消消乐,桌上是他们刚吃完还没收拾的饭盒。小孩抬头,停下笔,望着玻璃窗外的车水马龙。不到一秒,妈妈就意识到他没在做作业,踢了一下凳子。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里,妈妈提醒了小孩很多次。最后,她有点生气地说了一句:“你还想不想晚上回家吃饭了?”
看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也许,在一些孩子的眼里,在家的时间是被作业和兴趣班填满的,反倒是在学校还有空发呆了。
这是一堂普通的哲学课,这又是一堂意义非凡的哲学课。在颜志豪看来,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在开放且彼此尊重的讨论氛围中,我们看见了思考的自由、意见的多元和质疑的精神。
颜志豪对哲学课堂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我们不期望孩子掌握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只是想让孩子在游戏互动一样的课堂里,提升思维水平,建立良好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哲学思维是一种深度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哲学学习,孩子可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流俗的看法不轻信不盲从。在复杂世界之中,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