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唯物史观基础

2020-08-02 10:48周健
各界·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周健

摘要: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是对人类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发展方位;发展规律;人民至上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了宪法和党章,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新时代,我们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其所蕴含的唯物史观思想,不断提高理论层次,提升思维能力,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觉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办事。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形成

唯物史观的创立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转而在劳动发展中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乃至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理论清算工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科学概括:“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

(一)人类社会发展方位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存在一定规律,是一个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断演化完善过程,同时由于个别国家的特殊情况(比如俄罗斯),可能超越一个或者多个历史阶段,也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卡夫丁”大峡谷理论。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卡夫丁”大峡谷理论存在的基本条件。

我国的历史也反复证明了,对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工业化国家”的判断是基于三大改造的实际情况研判作出的,极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邓小平则作出我国仍旧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我国所有的政治经济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个时代方位展开的。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得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判断,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基于此,我们党作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判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逻辑必然。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

新时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一切活动均需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运用人类社会发展决定论,科学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做出了伟大的展望。面对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地为全人类的国家制度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网络治理、全球气候治理等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中国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三)社会存在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存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针对人民的广泛需求,习近平根据改革發展的实际情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四)“人民中心”“人民至上”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在“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再次升华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五)上层建筑适应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结合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动向做出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立足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切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脉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该讲话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针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和“西化”,习近平指出,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

“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

‘西化分化陷阱”。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发展,体现出延展性、严谨性、现实性、物质性。二是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验证,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大量总结和归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总结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精核要义,体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而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科学验证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拓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是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伟人们都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角度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进行科学的探索和验证,事实证明,二者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人民”的核心地位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列宁曾说过,“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否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高屋建瓴、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表现出“辩证特质的哲学思维、改善民生的人本关怀、巧喻妙言的文学意境等理论特质”。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讲四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价值宗旨归根结底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以人民全面幸福为根本特征的“中国梦”理想蓝图,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特质。

(三)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支撑。首先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主要解决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实践的核心。其次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很强的指引性。最后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是理论基石、理论指引,必将在很长的时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方案、基本思路,我们也应当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提供科学发展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国际与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对比与发展规律研究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