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20-08-02 10:50刘银军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经验总结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

摘 要:从纵向上考察马克思主义170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发展历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我们一定要坚守人民立场;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自于社会生活的矛盾,我们一定要不断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化解重大矛盾;社会发展的道路来自于文明的前进导向,要培养批判精神,同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伟大斗争。总之,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从理论发展的本身来讲,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从指导实践的发展上来讲,我们始终要立足本国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精神要义,也给当前和今后我们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总遵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经验总结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已走过170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潮中的一种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如今已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并深深根植于人类文明导向的实践中。有历史学家指出:“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的那样完美的许多思想已成为我们这一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马克思已成为指导人类文明最主要的思想体系。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缘起

经典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一蹴而就的理论,它是时代发展,文明演进、理论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思想武器。

1.时代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時代,其主要标志是16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胜利,随之而来的是18世纪后期英德俄日等国相纪完成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全面引起了欧洲各国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因摆脱了封建关系的羁绊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马克思恩格思高度评价了产业革命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技术进步,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业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一开台就从推动力量向桎梏的力量转变,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与它所创造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剧了阶级斗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时代的变化,让人们不得不支思考这些深层的矛盾问题,资产阶级变化背后最本质的力量是什么?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究竟走向何处等这些时代之问需要作出回答。

2.理论创新的突破

面对时代之问题,在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革命背后,哲学需要革命才能引领社会思潮,而哲学革命需要理论上的突破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思想垄断着整个当时的社会思潮,他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我精神描述为一个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的有机过程,并力图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联系,但是,这一辩证法思想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之上,因而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而历史发展的动力则被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作用,费尔巴哈打破了这一唯心主义体系,提出了物质的自然界是不依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唯物主义基本命题,启发了人们从现实的人来讨论社会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市民社会中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根源,从而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理论。同时,马克思站在空想社会主义伟大之士的肩上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深层剖析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的时代之问,为无产阶级奠定了革命的思想基石。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3.文明发展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文明成果。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新的发现,这一切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恩格思曾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第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正是这些人类的文明成果在演进过程中给马克思的思想注入了时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初,由于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调整从而使其与无产阶级的关系进入合法斗争时期,修正主义思潮一时兴起,严重侵蚀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怎样在资本主义新的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迎接了这一挑战。其发展在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其继承在于,他捍卫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结合本国实际,列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问题,列宁提出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两种方式,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际进程中,首先要找出过渡的关关键,需要经过哪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辅助办法,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键就在这里”。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过程中经济制度基本特征问题。首先必须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所在,其次,结合俄国实际,处于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就是一种社资混合的成分和因素的“特殊制度”。三是经济模式的选择,提出新经济制度政策,也是间接过渡中政策不断完善和调整的结果,是总结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模式的设计和选择。

列宁的贡献在于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情问题,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并同中国本土的现实有机结合起业,使中国革命的整体面貌发生变化。毛泽东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认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實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的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的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每一个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尊重中国实际,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过程,也是立足时代之问,紧跟时代主题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主要有三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时代难题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并完成了这一伟大使命,让中华民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邓小平理论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的基础上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之问,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解决和回答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有力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践的推进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把握中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企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国内外环境,面对发展大势,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

(一)坚定人民立场,保持为民情怀

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终极关怀,蕴含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达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双向统一。从理论上讲,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与过去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划清了界线。从实践上讲,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胜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充分说明,没有人民的力量,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没有人民的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因此,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讲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坚定人民立场,保持为民情怀,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坚不变的立场和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永久生命的特点,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最为核心的精髓,

(二)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

在伦敦海格基本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句话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哲学家的使就是改变世界。”从认识世界的依据和方法的来源这一角度来讲,以住的哲学家并没有搞清楚,解释世界的依据、方法来源问题,人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维,怎么思维,康德认为是先验的十二对范畴,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是在实践中,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是在客观规律中而来,因此说,人类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改变了自已。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怎么去改变世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改变世界,社会实践中总会有旧问题的积累和新问题的产生,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时代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时代的声音和时代的呼唤,就是当前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共同的愿望,今天的时代声音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时,必须要有一个立场前提,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哲学工作者的学术态度,学术立场,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这样一种立场,态度,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而形成。

(三)树立辩证思维,化解重大矛盾

马克思说:“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当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暂时经过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中去理解,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正确导向,它要求人们全面地、系统地、运动地、发展地看待客观事物,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研判国内外形式,抢抓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用辩证思维,体现时代特点,而不是对经院化地去理解经典马克思作家的原理与方法,在面对重大矛盾和风险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解重大矛盾,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

(四)培养批判精神,开展伟大斗争

纵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他在追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上充满了批判精神斗争精神。1842年在《莱茵报》任编辑期间,他坚持真理同各种错误思朝进行斗争,包括他的好友和老师,正是在批判与反批判的这样一个过程中,他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他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认为,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下解放出来。同时,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他坚决反对温合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坚定地同这些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开展斗争。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他思想,观点和方法,也要学习他伟大的批判精神,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批判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的反思,那就是要去不断地反思,首先要不懈地去了解和掌握对方,坚持立场,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推进问题的深入解决。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坚持真理和敢于斗争、亮剑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伟大斗争与伟大梦想的時代内涵,对于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发扬斗争精神,开展伟大斗争,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从纵向上考察马克思主义170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发展历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我们一定要坚守人民立场;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自于社会生活的矛盾,我们一定要不断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化解重大矛盾;社会发展的道路来自于文明的前进导向,要培养批判精神,同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伟大斗争。总之,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从理论发展的本身来讲,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从指导实践的发展上来讲,我们始终要立足本国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精神要义,也给当前和今后我们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总遵循。

参考文献

[1] [法]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18卷,4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 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41卷,20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20-21页,晋察冀日报社编,1944.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2017年10月第1版,人民出版社.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咨询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时代表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ZCQN02)。

作者简介:刘银军(1977- ),男,甘肃天水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经验总结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肖洪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贾六金辨治五迟五软经验总结
王光安治疗喑哑经验总结
孙天福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