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危机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是指个人在运用一般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格拉斯(Glass)在此系统研究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打击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不但与事件有关,还与个人解决事件的有效资源有关。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特殊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在丰富又嘈杂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多方位冲击,如果在此期间他们无法调和内心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就非常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极易发展成为抑郁症以及自杀这类最严重的危机形态。
关键词:心理危机;案例;学生;应激源
文章就其中一个学生心理危机案例进行描述和解读,提供科学应对办法,并就此案例得出辅导员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的几点启发和建议,为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提供理论与经验的支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案例概述
A同学是某高校外语类专业2020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在2019年10月下旬学校组织大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该生拒绝参加如800米跑、立定跳远一类运动幅度较大的测试,之后在体育馆内哭了起来,她告诉体育老师,她的身体告诉她现在不能动,她也感觉自己面临毕业压力很大,她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父母离婚对自己的打击也很大。体育老师安抚学生情绪并让学生择期再参加测试,随后将该生的情况反映给辅导员。
当天测试结束之后,A同学的好朋友B同学联系辅导员请求帮助,她说A同学好像精神不太正常,A同学觉得自己心脏要衰竭了,自言自语、胡言乱语,认为有外星人跟她靠脑电波通讯,B同学拨打了120,急救车赶来后将A同学送往医院并要求学校或家长陪同就医。辅导员在赶去医院的同时,联系了A同学的母亲,A同学的母亲随后赶到医院。辅导员向其母亲介绍了情况,其母亲认为孩子身体没问题,应该是精神出了问题。第二天家长带孩子去北京市安定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学生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住院封闭治疗。
二、案例解读与原因探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并非一个点,而是一条连续的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甚至存在于童年期和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卡普兰在心理危机反应的演变过程中指出,当个体经验生活变化且内心基本平衡被打破时,会表现出警惕性提高,体验到紧张。在文章案例中,A同学来自某知名高中,是理科生,高考成绩优异,但是A在新生访谈时告诉辅导员,A的父母在其高三时离婚了,A受到非常大的影响,A的爸爸在离婚后就不怎么理A了,这令A感到非常难过,A觉得家里只有体弱的妈妈和姥姥很没有安全感。辅导员因此自2016年9月入学起就持续关注该生,并一直与其母亲保持联系。父母离婚给A带来的生活变故使A的内心平衡被打破,没有及时修补家庭关系造成了A开始在紧张情绪下生活。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让A的不安全感没有及时得到疏解。
卡普兰理论还认为,通常情况下,人首先会用自己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努力和尝试,如果不能奏效则会增加焦虑,并想方设法地不断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在这个案例中,辅导员了解到自入校以来,A一直不喜欢所学的外语专业,一心想学一个理工科的专业。A没有选择退学重新高考,也没有选择转专业,而是选择慢慢接受所学的外语专业。大学期间,A虽然不喜欢所学专业,但是成绩排名中上,没有挂科现象。这个现象表明,第一次,A像高中努力学习一样,很坚强地用同样努力学习的办法来解决自己内心的不满足,但之后种种迹象表明,A的坚强让A持续在渴求不满中生活,始终无法真正认同自己,直到后来做出了转专业考研的重大决定。
第二次挣扎是A同学大三时参加学校交流项目去国外学习。期间A本人、家长以及其他同学并没有向辅导员报告异常情况。但危机发生当天,该生母亲表示,学生在西班牙交流期間,觉得外语就业和考研方向太窄,想转专业考理工科的研究生。临回国前,A同学开始疯狂地看高数的教学视频,每天看十几课不睡觉。那时家长觉得孩子状态不对,亲自去了国外,把A同学接回国。
第三次挣扎是回国后,学生觉得跨专业考研难度太大,放弃了考研,转而去找工作、实习。实习期间换了两家公司,学生都不是特别满意,做的时间都不长。据学生母亲描述,危机发生前,学生的睡眠一直很差,经常半夜三四点钟都不睡觉。
临床事件研究表明,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事件是发生心理危机条件之一。A向辅导员提到其曾目睹过两次同学跳楼自杀,曾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心情低落。辅导员认为这种意外事件会对人的心理造成阴影,需要专业疏导,因此建议该生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的帮助。后来辅导员了解到,该生确实听从建议去心理咨询中心做了咨询,但是咨询师总建议A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A觉得自己没有严重心理问题,没有听心理咨询师建议,也没有去医院就诊。
通过追根溯源,辅导员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内心紧张程度持续增加,自己不断采取措施却不断失败,加重了心理负担,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学生会对自己失去希望和信心,产生绝望感,加之突发事件埋下了隐患,心理危机往往就在这个阶段爆发。
文章案例值得特别关注家长的作用。A同学家长原本知道A已经被精神问题困扰很久了,却一直隐瞒学校,不与辅导员说明,没有带学生去就医,任由A经历越来越多挫败。在国外交流期间独自居住,回国后学生家就在本地,不住学校宿舍,学生和家长没有告知学校这些迹象,家长也没有重视这些病态的症状,没有及时就医,最终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毕业生体质测试当天发病。万幸的是,A的家长在后期配合学校和医院送A接受专业治疗,可以从案例中看到,当家长与辅导员沟通渠道打开时,危机事件快速出现了转机。
三、处理方案及效果
第一步整理分析情况并上报。A同学心理危机发生在周六,辅导员得知消息立刻从家赶往医院。途中联系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处相关领导,心理咨询中心相关老师,报告学生情况,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小组。
第二步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辅导员联系A同学母亲,简单介绍学生情况,让其立刻去医院。在医院见到学生家长,家长向辅导员介绍了学生前段时间情况,辅导员提醒家长这是一些病态的症状,建议家长带学生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并嘱咐家长务必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
第三步帮助家长联系北京安定医院首都大学生“绿色就诊通道”。该通道主要为有就医需求的首都大学生提供便捷、实效的医疗服务。经诊断,学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处于兴奋状态,医生建议住院封闭治疗。
第四步办理请假,协助办理公费医疗报销等手续。A同学住院后,家长为学生请假5周便于治疗。辅导员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住院四周后,学生情况好转,出院服药治疗。辅导员协助家长去校医院报销住院治疗产生的医疗费。
实施每一步时都持续关注学生状态。19年12月初,学生情况稳定回学校继续学业。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家中,家长定期带学生去医院复诊,督促学生按时服药。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安排班级学生干部做信息员,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并保持与学生母亲联系。专业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辅导,帮助其顺利毕业。目前学生病情稳定,定期复诊,参加完毕业考试,提交了毕业论文,在求职中。
四、启发与建议
(一)从应激源开始向内搜寻,正确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
心理危机产生是外在事件(应激源)和个体内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应激源,也就是危机事件本身,很可能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发生前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与学生内在感受结合,形成人类如冰山一样庞大丰富的内在世界,这里隐喻——冰山,是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文章案例A学生应激源是体育测试后精神恍惚继而胡言乱语,A的冰山是辅导员经调查了解后逐渐展露众人面前长达若干年的事件集合。
辅导员从应激源出发找到整座冰山的意义是非凡的。如果只看应激源一件事,可能认为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学生脆弱又娇气,而真正能让辅导员帮助学生的是从理解他们的过去和内心世界开始,对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学生而言,被理解被接纳是得救的起点。辅导员尊重学生,倾听理解学生所经历的一切,带给学生高度自尊和希望,为后续共同努力促成治疗奠定和谐的基础。
(二)评估潜在危机,进行预防式干预
出现于各种诱因之后、需要深入干预之前的危机演变过程称为“潜在危机”阶段。辅导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潜在危机评估,尽可能多渠道、全方位采集处在潜在危机时期学生信息。信息越丰富评估结果越准确。第一辅导员接手新生时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所作心理测评开始着手建立一个评估体系;第二关注和关爱面临严重现实困难的学生;第三日常与学生接触可以观察有异常行为表现的学生,如频繁旷课、太多社团活动、多次违反校规校纪等;第四在团委学生会社团中慢慢了解学生们的表现,通过班干部了解同学情况,通过任课教师得到学生情况反馈;第五关心学生住宿生活,通过和宿管楼管保卫等部门的联系了解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第六关注学生网络生活;第七通过家长联系了解学生以前经历过的创伤性事件或精神问题。
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在工作中逐步健全这个评估体系,并根据对信息整合和筛选,根据专业的心理知识,对有潜在危机的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
相对于“危机后干预”而言,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更为有效应对方式是“预防式干预”。辅导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采取“预防式干预”,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谈话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关心学生,向他们传递平和温暖的感受等。对于辅导员而言,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能力是什么,可以进行什么尺度的疏導和教育,什么情况下寻求专业支持,要清楚如何快速有效获得专业人员帮助。
(三)家、校、医协同工作
在危机干预机制中,家、校、医协同工作非常重要。
学校发现问题及时为辅导员打开信息通道,辅导员第一时间完成上传下达,帮助学生及家长解决问题。
医院是权威治疗机构,对学生情况能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学生通过医院封闭治疗能够控制病情,恢复神智。
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危机干预中最重要关键的一环。依据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学生遇到的外部因素可能有人际关系的改变、学习压力增大、情感挫折、与原生家庭问题、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等,学生个体内部因素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期待、渴望、感受和行为等,内外共同作用下,同一事件会直接导致完全不同结果,这些遥远的因素跨越了学生生命中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预防式干预阶段如果家长不提供这些重要事件和观察给辅导员,关闭与辅导员的沟通渠道,那么辅导员对学生潜在风险评估信息就会大量减少,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心理波动,当危机产生时,辅导员只能利用工作经验迅速多方了解信息以便进行后期干预,无形当中延误能帮助到学生个体最佳时间。一旦学生发病,家长的理智和不隐瞒还能够让医院专业资源迅速调动。家长打消对封闭住院治疗的误解,减低病耻感,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后期按照医院要求带学生定期复诊、按时吃药,能够加速学生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王东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 钟谷兰,等,译.贝曼·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 G.Caplan.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Basic,1964.
作者简介:殷丛丛(1992-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