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红
摘 要 紫砂壶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发展创新,不仅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以紫砂壶“荷韵”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壶;荷韵;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汲取宜兴自然灵秀的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元素,不仅是优越的茶具,更是集传统文化、艺术美学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直以来,紫砂壶都是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它寄托了人们的情思和才华,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就超越了原先的实用价值,可谓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
俄国画家列维坦在信中这样写到:这里太美了,葱葱绿茵、蔚蓝天空,俯瞰大海时我哭了,这里有永恒的美。这种美,并非语言所能形容,只有亲眼目睹,才能心领神会。艺术,就是将这种美呈现出来,它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经过作者的思想所加工的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美。因此,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是对创作对象的情感,对被再现到画面上的形象的感受。紫砂艺术不外如是,一把真正成功的紫砂作品是作者自身情感和精神的自然流露,是对眼前所见、对自身经历的思考和感悟,唯有将这种思想的美传达出来,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萬物皆有韵,物不外种,有韵则美,喜欢莲荷,便是因了它的韵味。一方荷塘,一抹韵味。任它是千娇百媚也好,还是孤芳冷艳也罢,荷生百态,韵味千种,风雨变幻,仪态万千,满塘莲荷,百般人生,怎一个“韵”字了得!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馨香静幽,亭亭而立;莲,出身污泥,洁净若苏;莲,风情万种,不妖不冶;莲,傲然不群,花中之君子也!“繁花万朵,予独爱莲!” 这正是北宋学者周敦颐等爱莲者一生以莲为训,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傲立粉尘之秉性,也正是莲荷之高洁心韵也。也许正是因为莲荷高洁之韵罢,所以古往今来,它也很自然就成了佛心禅意的化身,当你心生烦恼或者稍有不顺时,不如走出门庭,漫步荷野,择一僻所,平抚心绪,与莲荷为伴,与荷花对观。清风徐徐,荷香幽幽,在这远离尘嚣的荷野净地,静默久了,相信伴随那“蒲团静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 的悠悠禅意,自会让你打心而生,神清怡然。自道是 “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也。相信心中之前的那些许烦忧、不悦之情也会随着丝丝禅意,伴着缕缕幽芳弥入荷塘,融入那满满的禅意之中。
紫砂壶“荷韵”(见图1)以荷花为创作题材,将莲荷之美以紫砂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将自身对荷花的热爱之情融入作品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产生共鸣,由莲荷之美引发美好的遐想,感受人生的况味。欣赏紫砂壶“荷韵”,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圆润饱满,流畅柔和的线条勾勒壶身,给人以优雅之美,壶身表面又饰以筋纹线条,使之如同一瓣瓣的荷花包裹着,清丽雅致,整个身筒给人以和谐圆融之美,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特点;壶盖为嵌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子母线吻合,与壶身形成统一饱满的整体;壶钮为一朵精雕细琢的荷花,层层花瓣立体生动、别致优美,展现了深厚的雕塑技法,画龙点睛,表现出莲荷的清秀之美,提携了作品的灵气;壶流如同短小而粗壮的莲藕,从壶身自然胥出,造型可爱、意趣十足,同时又不失实用性,出水顺畅;壶把为提梁式,从壶身上方划过一道圆润流畅的弧线,营造出安静轻灵的美感,与敦厚饱满的壶身相中和,虚实结合,平添了几分飘逸的灵气。在泥料上,作品选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色泽古雅厚重又不乏清丽之韵,给人以安静之感,营造出清逸古雅的氛围,与莲荷端庄雅致的气韵相契合,让人心生平静之感,涤荡心魂。整壶通过泥料、造型与装饰的相互搭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莲荷的高洁之美和雅致之韵,简约而生动,流露出幽静的禅意。
荷花为人喜爱,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此壶看似简约,却将光器和花器创作手法相结合,融镂、雕、塑于一体,其创作不仅需要创作者有熟练的技艺,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知识,并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学价值观,从而塑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古人大都喜欢寓情于景,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具象的事物上,诗词书画便是一种体现,其中表达的情感正是作者文化素养的一种展示。壶器创造也一样,古人对紫砂壶的热爱使得壶艺不断发展。壶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人文环境、文学、历史、作者自身的感悟,这一切都需要壶器创作者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这也是对文化、艺术的一种尊重。
有人说,人有个好的心态才能享受人生。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把复杂简单化,将心归零,驱散阴霾,心有阳光,那么,漫漫人生就会收获美好,一路芬芳。我希望紫砂壶“荷韵”的创作,能唤醒人们对美学价值的思考,让人们体会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灵魂之美,让人们在品茗的瞬间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人生。
参 考 文 献
[1]张万敏.紫砂壶竹器造型的创作探析[J].天工,2019(9):140-141.
[2]徐君芳.浅谈紫砂壶“吉祥如意”的艺术特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