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注胺碘酮的应用效果及静脉炎发生率分析

2020-08-01 02:14邵淑君郑利国
关键词:静脉炎胺碘酮输液

姚 静 邵淑君 郑利国

1.深圳市儿童医院心内科,广东 深圳 510038;2. 北京空军后勤部门诊部,北京 东城区 100720

输液患儿多数低龄,其治疗依从性以及耐受疼痛的能力欠佳,穿刺静脉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比较多,同时,在一个家庭中,患儿地位比较特殊,实际护理操作期间极易引起医患纠纷[1]。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Ⅲ类,它具有轻度Ⅰ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性质,且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作用;在临床治疗儿童心律失常时应用比较广泛,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2.5~4.0,呈酸性,静脉给药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超过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负荷,局部代谢及渗透压发生改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内膜正常功能和代谢,致使血管通透性改变,从而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2]。本研究以72例输注胺碘酮的输液患儿作为此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对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治的72例输液患儿,均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纳入,输注胺碘酮的时间均超过24 h。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36例。研究组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范围在1~6岁,平均(3.1±1.2)岁;常规组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范围在1~7岁,平均(3.3±1.3)岁。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分组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行一般的常规化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稳定患儿情绪,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以及血管保护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在一般的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为:①临床路径护理制定。主动积极迎接患儿入院,然后与家属主动积极交流,以紧密护患关系,详细了解患儿病情状况以及实际需求,同时围绕患儿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医师意见、建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利用表格展现出来,要求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严格操作。②输液前。输液之前,护理人员向患儿及其家属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并讲解静脉注意事项,以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对胺碘酮的认知,明白输液治疗的作用、目的、风险以及注意要点,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穿刺静脉过程中,穿刺方式的选择需取决于患儿具体情况,并予以适当的安慰、鼓励,然后再穿刺。如果患儿不配合,可通过玩具或动画分散其注意力,然后再穿刺。③输液中。成功穿刺后,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护理不良事件,以便于尽早处理。输液治疗期间如果患儿情绪欠佳,可指导家属利用玩具、躲猫猫或者是讲故事的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紧张不安以及恐惧情绪。④加强用药期间的护理评估和观察:根据胺碘酮的基本药物特性,对使用药物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用药的注意事项及观察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加强高风险药品使用期间的巡视,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防止药液外渗; 为确保胺碘酮用药时的安全,,输注期间建立输液巡视卡,每小时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情况,并登记在输液巡视卡上;一旦发现患者有局部疼痛的征象,应立即妥善处理疼痛部位,及时进行穿刺部位的更换,不可仅凭借回血作为判断输液通畅与否的依据[3];严格交接班,做好护理记录。⑤输液后。输液完成之后,鼓励、表扬患儿,并积极预防静脉炎。

1.3观察指标 ①静脉炎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②输液残存量;③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越疼痛。

2 结 果

2.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n(%)]

2.2两组输液残留量、VAS疼痛评分的对比 研究组的VAS疼痛评分、输液残留量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VAS疼痛评分、输液残留量对比

3 讨 论

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中高效安全,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但其所特有的理化性质带来的血管刺激等反应也不容忽视。盐酸胺碘酮药物自身的PH值2.5~4.0,呈酸性,静脉用药时有较强的局部血管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范围后,致使局部渗透压改变,静脉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经静脉输液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临床给药途径,但是对于低龄患儿,由于血管脆弱、细小,实施输液治疗时,穿刺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有可能会增大穿刺风险,同时幼童多动、治疗依从性欠佳,针头拔除后有可能会发生静脉炎。加之小儿在家中地位比较特殊,稍不留意就会降低患儿家属满意度,更甚至引起护患矛盾、医疗纠纷等严重后果[4]。护理人员近年来已认识到规范干预和提早干预对预防静脉炎发生的重要性,提前评估和分析导致静脉炎的有关因素,在胺碘酮静脉给药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给药过程中导致的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临床实际护理期间,如何进行综合规范干预,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儿输液治疗效果,已成为了临床探讨重点。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在此种护理模式下,需围绕患儿具体情况,结合医嘱,为患儿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将每项操作细化,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再要求护理人员逐条落实[5]。这样一来,临床护理就会显得更加规范、标准,以免护理过程中发生误差或遗漏。本研究观察发现,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输液残留量以及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充分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静脉炎胺碘酮输液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