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喁 图源_网络
今春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道奇怪的“文化”风景:方方日记,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及自媒体上热传的“速朽”帖子——《一位高中生写给“杜甫叔叔”的信》《长安日记》……其中,BBC这部纪录片,从名字到核心内容,都源自一位福建历史学家的同名著作,他就是洪业。
洪业用英文写就的杜甫传记《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于195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仍被公认为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作品。此书亦为洪业平生唯一的专书著述。
此外,洪业还是燕京大学最重要的教授之一,致力于编纂中国古籍引得,更对哺育了许多汉学家的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洪业(1893—1980),字鹿芩,号煨莲,福建侯官人,历史学家,曾在燕京大学执教,1946年赴美教书,直至终老
不知道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球疫情中感动了无数西方观众,又出口转内销引爆国内朋友圈,是BBC这座西方精神文化的桥头堡的无心,还是刻意的安排。
他们在杜甫身上用上Greatest(最伟大)这个词,而不带“之一”,而且还说,“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
也许是杜甫的沉重,拨动了普通西方人在疫情中面临生离死别的痛感神经: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忆李白》
他们从纪录片中阅读到的是难以保持形式和韵律的英文翻译版,但意思已然足够:
死亡造成的分离最终会成为过去式,活着的分离才是持续的悲哀。
老朋友(李白),你来到我的梦里,就像知道我有多想见你。
但无音讯的你或许已阴阳两隔,那条路远不可测。
水深波浪阔,祈祷你不要让河里的蛟龙掳走。
疫情期间,BBC突然推出杜甫,引发讨论
也许,西方的人生的救赎,于中世纪之后再次失灵,人们终于按照数辈先哲的指引,到东方文化中来寻找新的救赎。即便是作为疫情中一般的精神抚慰,从西方人到东方人,也会反省一下我们什么时候没事会想起去认识杜甫,抛弃教科书多年后,会再想起杜甫——除了看到网络中的搞笑噱头“杜甫很忙”。
这部纪录片的片名看似简单,却并非自创,而是沿用了20世纪的东方文化指引者之一——洪业的原著书名。纪录片中的杜甫人生、情感和写作线索,依样拷贝自洪业这本著作。
那么问题来了,洪业是何人?这本书怎么我们没有听说过。
纪录片播出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简体中文版《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已经很难买到,网络书店里普遍炒到了三四百元。
说起来,此书是洪业用英文写就的原著,1952年在美国出版,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和走红成为孤品,比洪业后半生暌违祖国的几十年还要长。
然而,不用大惊小怪,历史总是需要长长的反应弧,洪业在书中指出,杜甫在世时同样不引人瞩目,去世几十年后才慢慢开始被广泛传诵,直至一千多年后成为“诗圣”。
1946年5月,经过战争期间的分离,洪业带着与两个女儿团聚的希望,又一次到达美国。因为日美开战前,洪业将两个女儿先行送往美国,随后出现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家人完全断绝了音讯。直到日本战败之后,洪业才收到二女儿蔼梅的信,她已经在美国结婚,在一所大学的无线电台工作,丈夫是这所大学的研究院物理系学生,还说姐姐蔼莲也在美国结婚了,并且育有一子。
经过苦难的战争,洪业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日子也是一片废墟,他不仅耗尽了所有存款,而且开始典当藏书、夫人的部分首饰及家里的大半家具过活。即便如此,他在燕大校园的家,几年没住,天花板被熏黑,地板又脏又臭,所有的纱窗及遮帘都不见了,门锁也被挖走,暖气电炉及抽水马桶都受到损害……生活不仅难以重启,而且还欠下了大笔债务。
一方面为亲人团聚,一方面为解决燃眉的生计,洪业求得了哈佛大学讲学半年的聘书,“我希望能在美国逗留几个月,而在1946年秋天开学前回北平继续我教书、研究和行政的工作。”
见到父亲后,大女儿蔼莲发现他苍老了许多,而且情绪低沉。五十多岁的洪业,经过漫长的动乱,到美国也没有驶入安全港,面临的又是前路迷茫。虽然亲友众多,洪业开始只能在哈佛燕京图书馆长裘开明家客厅住了一段时间。洪夫人带着三女儿于几个月后才到达美国,团聚后,洪业以前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加德纳一家正好在外度假,空出的房子给洪家住一阵。等别人度假回来,洪家又在一位教授遗孀家里寄住。再然后,洪业在教会里的一位老朋友去世了,他家的大房子待售,洪业一家又暂住了进去。洪业还招呼同样没地方住的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克爵士一家也住了进去。
1946年春,洪业赴美讲学,六年后出版了此书
燕京大学创始人司徒雷登(左二)
所以,洪业在哈佛大学一开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似乎成了理所当然之选。
事实上,洪业之于杜甫命运的感同身受,不是此番流离才升起的情愫。在北平,当他在日本人的牢狱里,向狱卒申请,让家人给他送本杜甫诗集来,狱卒没有准许。然而杜甫诗中的那些断肠诗句,安史之乱中的哀国殇民,反复萦绕在洪业心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泱泱泥污人,狺狺国多狗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
洪业开始花大量时间整理杜诗。他在哈佛大学,后来又在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夏威夷大学,或开课,或演讲,讲的都是杜甫的著作与诗人本色。六年以后,洪业把讲演及教学讲义整理成书,于是就有了那本《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为什么有这六年?说好的1946年就回燕京大学呢?
1946年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燕京大学老校长——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希望他在国共之间调停,组织联合政府。然而两党之间关系已经破裂,经济急剧恶化,在北平,最苦的就是拿固定工资的政府职员和教师,他们为节省柴米,几家人搭伙过日子,还是吃不饱。
1949年8月,司徒雷登出名了,中国人民对他说——别了,司徒雷登。洪业未曾想到,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土。
洪业自号煨莲,煨莲其实就是威廉(William),这号让早年留美归国的洪业看起来像黄皮肤白内里的香蕉人。的确,他在燕京大学的很多学生一开始也是这么感觉的,但很快,他们发现这位满口英文的历史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立时改变了印象。
实际上,和很多近现代名人一样,洪业也是接受清末的旧学启蒙的。1893年,洪业出生于福州,是家中长子,通过科考入仕的父亲洪曦是他从小的偶像。洪业5岁时,父亲去山东做官。10岁以后,一家人去山东生活。父亲是典型的儒家学者,从候补知县升任了鱼台县知县,这个官职在洪业看来,最主要的责任是收税,“看这一块地方有多少人,应有多少钱粮,由他负责榨出来,送到省城去,末了到朝廷”;其次的责任是治安,而修孔庙督教育,搞文化修贞节牌坊,只能算点缀。
可见不管什么时代,稳定和发展都是社会治理者的首要任务。
不过洪曦因为有出众的儒家道德和学问,作为知县被视为一县之内所有学者的老师。这样,其子女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偶尔有陌生人来访,说是其父亲的“学生”。父亲留给洪业的家训是:“穷是读书人的本分,我希望你们将来不做官,也不要娶富家的女儿。”
洪业经过对杜甫的专门研究后,遇到古今中外任何人对杜甫的为人为政有所诟病,就会忿忿不平,激烈地维护杜甫,常常似乎失去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客观态度。20世纪80年代,洪业辞世后,《洪业传》的作者陈毓贤女士推测,洪业可能潜意识中把杜甫与他父亲洪曦比照“认同”了:洪曦的人生观,待人接物的态度,可说与洪业笔下的杜甫是很相近的;即便洪曦才高不如杜甫,但洪曦大概比杜甫更切实际。洪曦的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幼年失怙,科考失意,后来得了补官资格,有官做时战战兢兢,任劳任怨,无官做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有着历来为朝廷效忠的小官的共同命运。
然而在晚清大变局之际,年少的洪业能读到梁启超等人办的报纸,他意识到自己将有着和父亲不同的前程。
稍事年长,洪业得到父亲的朋友、商务印书总编辑高梦旦的建议,回老家福州上教会办的鹤龄英华书院,将来可以办外交,报效国家。
在学校,洪业很反对校方宣传的宗教,他较真地熟读了《圣经》,用红笔圈出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再抄到学校的公告牌上。
洪业认为基督教不讲孝道,比如耶稣对自己的母亲说:“妇人,你怎么来打搅我?”而洪业非常重孝。此时他接到父亲的信,说民国成立了,知县的官丢了。洪业便请父亲到福州帮他辩护孔夫子。
父亲真的来了,却在扫墓时受了凉,病体更弱,撒手人寰,年仅47岁。这对洪业是个巨大的打击。鹤龄英华书院的校长夫人高迪太太来家探望,洪业对她叙述父亲的一生。高迪太太对洪业说,你有机会一定做基督徒,不枉父亲这样的好人一辈子的期望。
洪业说:“照你们的说法,不信基督的人死后会下地狱。”高迪太太说:“这是对没有知识的人说的,对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天堂地狱到底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如果真有天堂的话,你父亲应该在天堂里。”
就是这段话戳中了洪业,以后他不仅受洗了,还带领全家包括母亲皈依了基督教。毕业时,他接受美国教友的资助,前往美国留学。在学校里,洪业这个没了父亲、家境贫寒的学生要出洋,同班同学也不甘落后,回去要家里卖房子、典地产,自费出洋,结果20个同学中有7人出了洋。
按道理,洪业此去美国,学成是要当牧师的。但在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神学院,洪业受到启发,对历史中的人民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以及生活的典范如何逐渐转移,比之历史中的政府、战事和宗教更感兴趣。
洪业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春秋左传>与其对中国史学思想的影响》。他自小诵读《春秋》,但在哥大图书馆,他发现一本《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四库全书》本身,但已然多达两百余册,在此总目里,洪业才知道他对很多关于《春秋》的著作闻所未闻,这让自以为读了不少中国书的他自惭形秽。
修中国史才是洪业更大的志向。同时,虽然自己求学上进的良缘来自教会学校,似乎此生更应该全身回报教会,但正是在联合神学院的长老会牧师麦吉福特的课上,洪业钦佩于基督教中学者对基督教信仰冷静超然的态度和锋利理智的解剖。
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成立,致力于东亚研究,现任社长为裴宜理
麦氏在课上分析基督教会的历史,指出教会与欧美世俗社会怎样互相影响,以至于很多教条,原是为排斥异己,他不留情面地把教条一条条分别追索到对某一异端的镇压。这样一解剖,教会便有点可憎可怕了。
26岁,洪业在美国为自己立下了此生的信条,包括“三不”和“三有”——
一不做官,二不做牧师,三不做教育长;
一要有为,担起国家民族责任,二要有守,守住原则和界限,三要有趣,调和自然和灵魂。
1922年,北京一所创立不久的基督教大学燕京大学,正在四处觅揽师资。校长司徒雷登,在美国和洪业一见如故,两人对基督教、教育和中国的看法不谋而合,洪业被聘为教会历史学助理教授,但学校需要他在回国任教前在美国多呆一年,协助为尚未壮大的学校四处募捐。
这一年,洪业的工作是全美巡回演讲,讲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历史,他讲完了,副校长路易斯便站起来说:“我代表一个在国际人事管理下的优秀大学,这所大学设在全世界最年轻的共和国,也是人数最多的国家的首都里。你们若捐钱给这所大学,便在这大学有股份。”
一年半间,洪业和副校长搭档,为燕京大学募集到差不多两百万美元,作燕大校园建筑之用。一位底特律教友感动于洪业这样的人才即将回国任教,捐出七千美元指定为已经有家室的洪业在校园里建一所现代化的住所。
回国后,洪业在燕京大学开设的历史课,任何学生都可选修,他的教学方法新颖亲切,比如他跟学生说:“你们在我班上可以随意睡觉,但我包你睡不着。因为:第一,我的题目很有意思;第二,我讲话很大声,你睡也睡不着。考试的时候,我不问什么人、何处、何时的问题,我要问的是如何与为什么。读历史得知道时代趋势、社会制度。如何与为什么这是汁浆,其他都是渣滓。”
为了给学生灌注一种历史感,洪业要他们在一周内交出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家族史,内容涵盖:姓甚名谁、何地人、父母是否健在?干哪一行业?祖上有没有名人?家族渊源如何?有没有族谱?还要交一篇出生地的历史:何镇何市、住宅的由来?有没有看过地契?房子建了多久等等。这样的方法,实际上启发的是学生对文献的处理态度和思路。
因为早在美国期间,洪业到各地一有机会就去图书馆,他很羡慕大众可随意翻阅各种参考工具,如百科全书、索引、地图、统计表、年表、族谱……中国没有这些工具,现在自己回国了,将致力于改进这方面。
洪业自创了中文图书的“中国字庋撷法”,这样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累积起来的知识得到科学迅速的检索。今天我们有了数字化的检索手段,已难以想象当时做学问的艰难。洪业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早的文化技术创业者,他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出版的一系列参考书,比如《杜诗引得》,是20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本高效参考书。
“引得”即英文Index,今天翻译为索引。洪业领导编撰的引得参考书,把中国最主要的经史子集进行系统校勘,有了这些引得,讨论中国人物、典章、制度,不用再含含糊糊,因为可以明确其出处。有了这些相互参照的工具,无数历史上的字义、日期、地点,都得以澄清,扫除了千百年来许多“数据冗余”,提高了“历史真理”的标准。
洪业的工作为研究古籍大开了方便之门,为读者提供了可靠、正确而有标点符号的版本,今天虽然我们不再依靠这种“引得”方法,但它是中文文献数字化工程的基础。
2016年,哈佛大学召开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讨论会暨庆祝“中华人文经典文库”启动会议。当代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杜诗全译是“中华人文经典文库”的首发著作。
燕京大学虽然1952年不在了,原址成为今天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但哈佛燕京学社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的工作却延续百年至今。
该学社成立的动机,却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设立大本营,并在北京设立侦探所,用以探求获取东方的古代艺术珍品,比如说敦煌壁画。
学社还没正式成立,哈佛就来人了。来人名叫华纳,找了燕京学生,前往西北探险。学生发现,华纳认为敦煌壁画对军阀混战中的中国人没有用处,美国的大学却想研究它,他试验用甘油渗透了棉纱布,想将壁画搬回美国去。如果方法可行,就回去准备大量甘油、棉纱布,第二年再来,将敦煌搬空。
学生回北京后向洪业预警。洪业急忙去见教育部副部长秦汾。秦汾是北京大学数学教授,他马上采取行动,发电报给每一个由北京到敦煌途中的省长、县长、警察长,说不久有一个美国很重要的机构派人到西北考古,务必客气对待,贴身武装保护,贴身的意思是防备他们盗取损害任何文物。
结果华纳此行竹篮打水一场空,哈佛燕京学社倒是如期成立,走上学术研究正途,使燕京大学成为一个国际汉学中心。洪业在燕京大学24年,期间有两年受司徒雷登委派,再次远渡美国,在哈佛讲授“1793年以来的远东历史”。
以后的近一个世纪,由哈佛燕京学社孵化和训练出来的学者,形成汉学研究界一张很显赫的名单。在哈佛燕京学社的方法体系之下,洪业培养历史人才也是颇有计划的,主要是精准安排学生各自精准研究断代史:郑德坤研究考古,齐思和研究春秋战国,瞿同祖研究汉代,周一良研究魏晋六朝,杜洽研究唐代,冯家升研究辽代,聂崇岐研究宋代,翁独健研究元代,王伊同研究南北朝,房兆楹、杜联喆夫妇和王锺翰研究清代。
此外,洪业还指导了治佛教史的陈观胜,治方志的朱士嘉,治海上交通史的张天泽,研究各种制度的邓嗣禹。中国文化要复兴,离不开洪业和他这些学生。
在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上,洪业和燕京同事顾颉刚代表了史学现代化的第一代。洪业治学严谨,顾颉刚也是以“史家的辨古史”的态度治学,这一点令马克思派的史学家也不能不佩服。
洪业对顾颉刚的研究发挥了多次和多重影响,比如顾颉刚创办《禹贡》杂志,在理论上批驳日本的大东亚邪说,洪业则组织编写《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予以呼应支持。燕京大学作为一所美国教会大学,在日寇占领后被解散,教授衣食无着,但仅有一名亲日,其余的都和洪业一样,作为思想抗日的知识分子被日本人无端囚禁,洪业身陷囹圄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