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 刘伙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510000)
碰撞瘤是指同一个器官的同一个部位发生两种或以上组织学不同、相互独立的肿瘤,肿瘤相互碰撞或浸润,没有移行过渡的区域。最常见的鞍区肿瘤是垂体腺瘤,可伴或不伴内分泌功能,垂体腺瘤最常见的类型是泌乳激素腺瘤[1],然而鞍区的碰撞瘤非常罕见,多为垂体腺瘤合并神经节细胞瘤或颅咽管瘤[2],垂体腺瘤和转移性肿瘤的碰撞瘤少见[3]。本文报道1 例垂体腺瘤合并转移性低分化肠癌的病例,然后复习相关文献,从而进一步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发生机制、治疗和预后。
男性患者,64 岁,2019 年8 月12 日因“全身乏力,发现鞍区病变1 年”入院。患者反复低钠、无力,查体发现双眼颞侧偏盲。实验室检查:皮质醇(8:00)<13.79 nmol/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31.9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2.75 ug/ml,睾酮<0.087 nmol/L,雌二醇<5.00 pg/mL,卵泡刺激素0.5 mIU/mL,黄体生成素<0.100 m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1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8.32 pmol/L。垂体增强MRI 检查示垂体窝扩大,见一大小约2.3 cm*2.1 cm*4.6 cm 的肿物,考虑垂体大腺瘤,左侧海绵窦受累及(图1)。患者2012 年行直肠癌手术,术后化疗6 次。2019 年8 月19 日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
1.2 眼观灰黄灰褐色碎组织,大小共约3.2 cm×3 cm×1.5 cm。
图1 冠状面扫描示垂体窝扩大,呈束腰征改变 图2 垂体腺瘤和转移性肠癌相互混杂 图3 垂体腺瘤的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实性片状分布 图4 转移性肠癌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伴坏死 图5 垂体腺瘤Syn 阳性 图6 转移性肠癌CK20 阳性
1.3 镜检镜下可见两种肿瘤成分相互混杂(图2),其一为大小一致的圆形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生长,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血管较丰富(图3);另一为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呈巢状、乳头状或微乳头状生长,少数形成腺腔,核分裂像多见,伴坏死(图4)。
1.4 免疫表型垂体腺瘤:CgA(+)、Syn(+)(图5)、NSE(+)、Ki67 约1%(+)、CK(-)、S-100(-)、GFAP(-);转移性低分化肠癌:CK(+)、CK20 部分(+)(图6)、Ki67 约60%(+)、CK7(-)、CDX2(-)、SATB2(-)、CD117(-)、CD99(-)、HCG(-)、PLAP(-)。
1.5 病理诊断垂体腺瘤,未侵犯骨组织;合并转移性低分化腺癌,伴坏死,结合临床病史,考虑肠癌转移可能性大,建议临床检查全身寻找原发灶。
颅内转移性肿瘤常转移到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血管母细胞瘤和垂体腺瘤等[4],由于脑膜瘤具有丰富的血管和在颅内发病率较高,故颅内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于脑膜瘤[5]。转移到垂体腺瘤的肿瘤部位包括乳腺、肺、胃、前列腺、肾及胰腺等[6],最常见的是乳腺和肺,Meyo 诊所在1950 年至1996 年这46 年间统计的52 例垂体转移肿瘤中,结肠癌仅有3 例[7],故结肠癌转移到垂体是比较少见的。
垂体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是尿崩症,垂体腺瘤患者很少出现尿崩症[7-8]。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很难区分垂体腺瘤和垂体转移性肿瘤,它们有相似症状,包括视觉障碍、头痛、垂体前叶功能不全和动眼神经麻痹等。若要得到明确的诊断,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的帮助[3]。
垂体转移性肿瘤缺乏特征性的MRI 表现,通常为垂体柄增粗,T1WI 垂体后叶高信号减少或消失[9]。影像学表现很难区分垂体转移性肿瘤和垂体腺瘤,若有鞍区、斜坡和鞍突的骨的侵袭性破坏、病灶生长迅速等表现,应怀疑可能存在转移病灶[3]。
垂体转移性肿瘤常发生在后叶[10]。目前,肿瘤转移到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不是很清楚。据文献报道,垂体腺瘤除了有垂体门脉系统的血液供给以外,还有来自颈动脉和被膜血管的供应[4,10]。因此,肿瘤转移到垂体腺瘤的途径包括以下四种:直接通过血液扩散、脑膜通过鞍上池扩散、鞍旁转移扩散及垂体门脉系统扩散[8],在全身循环的肿瘤细胞可以绕过垂体门脉系统在垂体腺瘤中发生转移[4,10]。而且垂体腺瘤的激素效应可能促进转移肿瘤细胞的增殖,另外一方面,由于泌乳素的缓慢代谢率也为转移性肿瘤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非竞争性的环境[7];同时肿瘤细胞具有易于在有利环境中增殖的生物学特征[10]。
垂体腺瘤合并垂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1 年的死亡率超过90%,选择的治疗包括姑息性放疗、化疗和激素替代疗法[7]。经蝶窦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使视交叉立马减压,同时减少了病理性激素分泌,得到病理组织学的证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