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人文历史
西班牙流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1918年10月底,埃贡·席勒因这次意外而离开,年仅28岁。就在他离去的三天前,他怀有六个月身孕的妻子爱迪斯·哈姆斯也因此病逝。
此前一年,席勒刚从战场上回到了爱人身边,并受邀参加了分离派的第49次展览。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时间里,席勒仍投入全身的力量到绘画创作中,两件遗作分别是藏于维也纳贝尔维第宫的未完成油画作品《家庭》,以及手稿《垂死的伊迪思·席勒肖像》。这两件作品也是这场事件残酷的见证。
一家三口,均由于这场意外而离开。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和他的爱徒席勒一样,克林姆特于1918年初染病,并发症引致中风,造成右半身瘫痪,最终在2月6日离世,享年55岁。
埃贡·席勒在克里姆特临终前,绘制了他的手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病逝在床上》,清晰地刻画出克里姆特深深凹陷的面孔。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遗作是《新娘》,这件作品终究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留在了他的画室,作品中右侧女人体是未完成的部分。
虽然爱德华·蒙克躲过了这次灾害,但“疾病”与“死亡”这两个词在蒙克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日复一日的焦虑感不断加深,最终使他患上精神分裂症。
对蒙克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他的作品大多都在描绘“疾病”与“死亡”这样的主题。
十九世纪,肺结核的致死率非常高。当时,人们一旦染上肺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几乎无法挽救。
狄更斯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又是一种“热情之病”。因为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由于这些特质,肺结核被美化成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的象征。
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拜伦、济慈、萧邦、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疾”。
1849年10月17日午夜,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一所公寓内,弗雷德里克·肖邦最后一次感到肺部痛苦异常,短短几个小时后便去世。
此时,肖邦只有39岁,真正的英年早逝。夺走他生命的,正是在整个欧洲蔓延着的肺结核。由于患病,肖邦的眼神显得比较迷离,而轻微的咳嗽和些许的脸红,都令贵妇们心醉心碎。
女友乔治·桑曾这样描述他:“肖邦优雅地咳嗽着。”
1820年的一个午后,雪莱寄给济慈的信里说:“你还是带着那副痨病相,肺结核是对你这样妙笔生花的人的偏爱。”济慈心不在焉地丢掉沾着血的白手帕,赞同地点点头。济慈充满热情与诗意的生命在26岁时结束。
后来他的挚友、举世闻名的英国诗人雪莱为他写下著名的长诗《阿多尼》哀悼他,而当时雪莱本人也已染上了肺结核。
雪莱曾对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在疾病面前,艺术家与普通人一样都无法躲避灾难。一些艺术家能够将疾病的痛苦转化为创造力,从而唤起自己的生命意志。在无形之中,疾病造成了一种代偿机制。即当人的某种感官失去作用,另一种感官有可能就会发达起来。
疾病也许会对艺术创作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死亡也是艺术家最常描绘的主题之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健康与生命仍然是宝贵的,值得热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