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与职业分离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2020-07-31 07:41赵真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人才

文/赵真真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行业,不断研究高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却发现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不对口或相关程度低现象,并称这种现象为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1]。此现象的出现与政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较大关系,在所有专业中,体育专业发展最为明显,高校积极执行相关政策,在此过程中大力挖掘具有运动潜力的学生,实现扩大招生规模[2]。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体育相关就业岗位却不曾发生太大变化,造成供大于求、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果,最终出现专业与职业分离的现象。对各高校体育专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学生对各高校体育专业不信任,觉得毕业一样找不到工作;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浪费,得不到具体效果;专业与职业的分离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导致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难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提出的基于专业与职业分离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体育人才与社会相适应培养方式

(一)开放式办学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高校若想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的专业与职业分离问题,就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符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3]。高校开放式办学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社会动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趋势,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悟社会现状,了解社会需求和未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从思想、技能方面全面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要求和技术。现阶段,科技高度发达,高校应该学会科学利用科技,增加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把社会上资深专家引进校园,开展专业课程讲座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体育专业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看法与需求,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

(二)加强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培训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细化,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学生可以得到系统全面的培养,体育专业的发展更是步入多元化和高速化阶段[4]。面对当前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后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高校必须确保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相适应,将学生的职业培训作为重点,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职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为此,教师必须重新树立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以就业视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理论、体育休闲服务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细分教学阶段,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阶段基础化教学,第二阶段针对性教学,第三阶段创新课程,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学习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图1 体育专业教学阶段图

二、构建体育人才“知行效”合一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固定的,高校教师能教导的知识是有限的,为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系统化、科学化地进行学生专业课程全面设计。根据专业中的研究型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应用(如图2),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高效地完成和胜任高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从而解决专业与职业分离问题。

图2 体育专业课程设计图

(二)强化实践课程

高校体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社会对于体育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要求,然而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却缺乏实践能力甚至没有实践能力,很容易出现专业与职业分离的现象,就业岗位与体育行业联系不多甚至一点联系都没有,所以各高校若想避免体育人才就业出现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就必须多开设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远见卓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6]。为此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毕业实习、见习,以及以课堂实习、见习为重要内容的单一实践方式。

在平时,教师在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也应多鼓励学生积极组织竞赛及担任裁判工作,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根据体育专业特点,设计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全员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体育专业一体化全员实践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需求,扩展学生知识范围,巩固专业思想,加深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强化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7]。在针对学生教学实习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展,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情况,分散学生的教学实习课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实习目的,按照教学实习目的参与学习和实践。对于校内课内外实践,可以建设训练体育馆,完善体育专业训练所需体育器材,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进行体育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从而熟练掌握体育技能,把所学知识充分与体育训练结合起来[8]。因此,高校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必须符合体育规范,拥有学校自身特色,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日常体育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优化课程体系

无论是什么专业,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体系都有着直接关系,解决体育人才就业专业与职业相分离现象,高校必然要优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因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都是落实在课程体系上,更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关键[9]。然而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单一,实践课程比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都是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只掌握了体育基础知识,缺乏创新意识,自主能力差,视野不够开阔等,这将进一步加剧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基于以上原因,各高校必须优化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和设计,以解决目前体育专业人才“过剩”问题,应将课程体系设置成专业课程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全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合理设置新课程体系的学分和学时,如表1所示,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让所有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对口专业,从而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专业与职业相分离问题。

表1 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学分及学时分配表

三、结语

针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不平衡,个别体育技能人才过剩,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就业中出现专业与职业分离这一现象,提出了必须开展开放式办学、加强学生职业培训、优化课程设计、改变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等,解决了当前高校体育人才毕业就业出现的专业与职业分离问题,促进了体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