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熠
摘要:音乐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汪克敏教授所导演,该剧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采用音乐话剧的形式,开创性地将话剧、音乐和芭蕾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剧中演员之一,以下我来结合演出经历谈谈关于剧本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爱情;二度创作;信念感;感情层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其灵感来源于他在生活中收到的数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对一位著名作家的告白,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在接到剧本之前,我先找来了原著小说,读完这篇小说,我沉默了良久。这篇小说描写的爱情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并不一樣,与其说爱情,不如说是一场单相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爱只是一个人的事。她卑微到尘埃里,用其一生追逐着这场自导自演的执念。女主人公是一个略带几分自虐和悲剧色彩的人物,让人痛惜也让人心疼,哪怕随时自我牺牲,也要给自己爱的人空间,给他自由。
从小说到剧本的反复研读,我从最初给“陌生女人”定义的“不值得”到接受她、理解她,最后甚至有一些羡慕她,羡慕她的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羡慕她爱的疯狂与执着。我们无法读懂一个人的一生,就算共鸣到每一根神经,每一根毛发为之触动,也无法感知那般情景。
我认为整篇小说与其说是一封来信,不若说是一场告白。而最让人心酸的是,男主只记得那白玫瑰,却怎么也记不得这个陌生女人的样貌。
接下来,我把剧中“陌生女人”的经历大致划分为5个层次,通过这样细致地划分,帮助我了解人物经历、理解人物情感、增加演出信念感与层次感:
1.初见,我的人生从认识你开始
几乎每一个女孩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绚丽美好的爱情梦,对自己未来的情侣进行各种设想和希望,做着各自的“王子”梦,勾勒自己理想情侣的轮廓,她也不例外。
原文中是这样描写她的期待的:"我试图想象你的模样:你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白胡子,就像我们的地理老师一样,所不同的只是,你更和善,更漂亮,更温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当时就确有把握地认为,你准长得漂亮,因为我当时想象中你还是个老头呢。在那天夜里,我还不认识你,我就第一次做梦梦见了你。”
她感叹:“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当时象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终于在现实生活中她遇到符合自己梦境中的异性,R先生身上似乎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让年少的她认为他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当R先生看向她时,她便感到心里象着了火似的,以为他的柔情蜜意只针对她,是给她一个人的。就在这一瞬间,她觉得她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姑娘一下子就成长为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从此永远属于他。
2.相思,我的世界因你而改变
因为R先生喜欢读书,她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因为R先生热爱音乐,她突然练起了钢琴。因为R先生潇洒大方,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年少的她坐在冰冷的门道里守候着R先生,亲吻他的手摸过的门把,偷他进门之前扔掉的烟头,只因为R先生嘴唇接触过它。无数次地借故跑下楼去,到胡同里去看R先生屋里的灯光。她最害怕R先生出门旅行,他一出门她便心情恶劣,百无聊赖,茫茫然不知所从,一股绝望的情绪让她落泪。R先生一出去旅行,她就开始了心波荡漾、百无聊赖地等待。
后来,因为要随母亲改嫁到因斯布鲁克,“陌生女人”人生中第一次远离了R先生。因斯布鲁克这座城市没有他,对于她而言就像是空无一人的地狱,她足不出户,拒人千里之外,自我折磨,孤独寂寥地生活。也许幸福的都是短暂的。生活的所迫让我们不由得四处奔波。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隔阂,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长时间分离的人才能懂,那种空洞,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说的这个部分恰好就是我台词的主要部分,爱情是全世界共通的话题,它没有国界,也不会有语言的限制。在处理这部分台词的时候,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信念感,放下戒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习惯于别人一眼就看透我们情绪的样子,我们不习惯于那种不安,变得小心翼翼,对感情敏感又多疑。是生活节奏太快使大家都没了耐心?还是心中有太多杂念?或是更多地想保护自己?我们不愿意做被动的那一个,也不甘做义无反顾付出的那一个。接到剧本的时候,我觉得这个16岁的陌生女人和我的差距太大了,我没有她的疯狂与热烈,有的是理智与不动声色。但当我通读了小说之后,再反复咀嚼这部分的台词,每一次我都能被这个16岁女孩的纯粹打动到热泪盈眶,她仿佛是平行线上的另一个我,一个我不敢去尝试的“我”,一个感情炽烈又不顾一切的“我”。她不计后果,不计得失,只为了爱。
3. 相遇,我幸福得在黑暗中哭了起来
朝思暮想的R先生终于出现她面前,她义无反顾地扑到他的怀里,一头栽进她的命运之门。她当然知道,潇洒风流的R先生从来不会拒绝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她当然知道,这荒唐潦草的一夜风流留不住这个男人。然而这些年来一直至压抑的炙热情感在遇见他的这一刻,让她一无所顾。而且她从来也不会后悔,将自己所有的一切,自己的初恋、初吻、初夜都献给这个男人,如果能让R先生快乐,她就觉得心满意足。
4.出生,痛苦把我灵魂撕裂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当时流感袭击着他,他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
整封信的开头就预示着这是一个悲剧,她把对R先生的爱寄托到孩子身上,而因为是R先生的孩子她宁肯自己受尽屈辱,也不愿让孩子受到这个世界的半点恶意。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她选择了卖身。在她眼中,孩子就仿佛R先生的影子,那股潇洒的样子像极了她爱的人,虽然她委身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们,但是依旧坚守着那份尊严,坚守着她和R先生的孤独、坚贞不渝的爱情。
5.结局
“陌生女人”很想知道,在拿到手中的这封信时,当她的名字,划过R先生的耳朵,他的脑子,会想些什么。R先生的反应却是“他感觉的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已。”直到他的目光落到书桌上的蓝花瓶上,才猛然间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总结:
演员若想把握好一个角色,必先与之产生共鸣,而产生共鸣的前提就是仔细研读剧本、原著等相关资料,划分出自己的角色层次。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完美、更准确地诠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