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縢》是《尚書》中的一篇。《金縢》故事流傳成篇當經歷了較長時期,文本內容有真實的材料,也有後人增益訂綴的成分。觀之,整個故事的結構完整、情節曲折、內容敷衍有序、主題鮮明突出,著力刻畫了周公“勤勞王家”、崇德忠誠的形象。
关键词:《金縢》;周公形象;崇德忠誠
一、《金縢》故事的編定
有關《尚書·金縢》篇,討論較多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其成篇年代和故事的真實性,因為這不僅關乎周初的許多歷史問題,同時涉及到它的成篇編纂目的。一種意見認為《金縢》是西周初期的作品,而有人主張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以顧頡剛、夏含夷為代表;或直接懷疑《金縢》故事的真實性,將其斥為偽作,宋代程颐、明代王廉、清代王夫之、袁枚等都持此論。此間,也有學者採取較謹慎的態度,既不全盤肯定《金縢》是西周初的作品,也不否認其故事的真實性,例如,劉起釪說:“《金縢》的故事是真實的,《金縢》文字的主要部分(大體前半部)也基本是可靠的,但其敘事部分則可能是後來東周史官所補充進去的。”趙光賢也說,“《金縢》周公代禱部分是重點,翔實而可信;至於武王死後諸事當為後人附會。”我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確當的:一者《金縢》所載祝禱儀式確是殷周遺風;二來《金縢》故事的成篇符合古書流傳的基本規律,單篇別行,流動形成,後世逐漸增益至編定。
二、《金縢》樹立的周公“崇德忠誠”形象的討論
縱觀文章的整個內容和主題,以“金縢之匱”為線索展開鋪敘,講述了(1)周武王克商後生病不能痊愈,周公以璧、圭禱告於三王將禍祟轉移到自己身上,願以己命代替武王而死,而後武王病癒。(2)後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聽信流言懷疑周公,產生隔閡,周公遂居東,作《鴟鸮》之詩。(3)秋天大獲之時,天作風雷以示警,成王開啟金縢見到祝禱書,方悔悟改過,親迎周公,周公冤情最終昭雪。故事推進井然有序,因果邏輯關係清晰,情節曲折而完整,主題突出,為人物形象塑造鋪設素材,著力歌頌其忠心王室、謗而無怨的品格。
周公因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便天降異象,雷電大作,大風將秋禾盡數撲倒;沉冤昭雪之後便興起反風,又將倒地的禾苗全部恢復,并歲熟豐收。這顯然不符合現實情況,神秘主義、善因善果色彩濃厚。人為地刻意演繹,斧鑿筆削的痕跡明顯,天象的警示反襯出周公的忠誠無悔。另外,關於上天示警,另有它說。如《漢書·楊胡朱梅雲傳》:“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雨著災。”《後漢書·皇甫張段列傳》“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功威。”(注曰:“《尚書大傳》:周公薨,成王欲葬之於成周,天乃雷以風雨,禾即盡偃,大木斯拔。國人大恐,王葬周公於畢,示不敢臣也。”)雖然,這些記載時代稍晚,但也足以說明這一故事流傳紛歧,更進一步說明這一故事有附加増綴的嫌疑。
另外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和思考。據記載,西漢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二十八篇中《金縢》為全書的第十二篇,而其弟子三家今文的《尚書大傳》把它排在《大誥》之後(全書次序,大小夏侯本為第十三篇,歐陽本為第十五篇)。東漢古文本則為《周書》第六篇(全書第十七篇),晉代偽古文尚書為《周書》第八篇(全書第三十四篇)。今本《尚書》,《金縢》為《周書》第三篇,其後有《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諸篇。《大誥》主要講武王死後,管叔、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周公作平叛動員令,最終平定叛亂,鞏固了周室;《康誥》是周公代王冊命康叔的命書;《酒誥》是周公告誡康叔勿蹈殷人酗酒亡國前轍的誥詞;《梓材》中周公教導康叔重視人才;《召誥》《洛誥》《多士》主要講周公致力於營建東都洛邑,遷殷頑民,鞏固統治;《無逸》中周公告誡成王不能貪圖安逸,應以殷為鑒,學習文王勤政保民的品質;《君奭》解召公之疑,團結安邦。
管叔、蔡叔看到周公“踐阼天子之位”,心生嫉妒,陰謀叛亂。周公手握大權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性,而從這些文獻里看到的是忠誠一心、勵精圖治的周公形象。阮明套在《〈尚书·金縢〉新探》中說,“周成王對周公的信任,為周公在東征之後繼續施政創造了良好環境,從而有建侯衛、營成周、制禮作樂這些重要措施的實行,進而鞏固了周王朝基業,並為其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也認為,《金縢》篇次的安排是有深意的,《金縢》裏那個舍生忘死、忠心崇德的周公才能夠是後面文章里那個始終如一的忠臣。也就是說,把《金縢》安排在這些篇目的前面是打下一個周公良好形象的基礎,從而後面的邏輯鋪設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三、對《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代成王禱疾”的認識
《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又記載了周公替成王禱疾一事: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顯然,故事結構、主題內容與《金縢》“周公代武王禱疾”高度相似,二者結構均為:王有疾,周公祈禱代王——周公忠而被謗,陷落在外——成王消除疑慮,悔悟自新。
我們如何看待故事的重合相似,清人崔適《史記探源》中論及,稱之為“語相複雜”。綜合考慮,“周公代成王禱疾”一事,應當是“金縢”故事在流傳編選的過程中不斷敷衍,真實性待考。然而,史家著史秉持“實錄”精神,能被寫入,至少在司馬遷看來是真實的,也可能與太史公對周公人格品質的感佩不無關係。“金縢”故事有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當是無疑的。
結語
《金縢》的製作與成篇年代非一時之功,結合先秦文獻流傳的基本情況,當是在真實素材的基礎上不斷增補附益,伴有編纂者多角度視域的文本闡釋,多方向目的的文本剪裁而成,才得以形成今天所見之版本。《金縢》中的周公忠臣賢德形象鮮明突出,而且不斷流傳,後世儒家熱情讚頌、極力推崇周公的“德治”觀念以及製禮作樂貢獻,以至於終古流芳。
參考文獻:
[1]余嘉錫.古書通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崔適.史記探源[M].中華書局,1986年.
[3]趙光賢.古史考辨[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4]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中華書局,2005年.
[5]夏含夷.古史異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M].中華書局,1962年.
[7]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M].中華書局,1964年.
[8]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2014.
[9]曹珺奇.《金縢》文體辨證[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
[10]阮明套.《尚书·金縢》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作者簡介:何强山(1992— ),男,汉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