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民本思想

2020-07-30 13:26郭娟霞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先秦现实价值

摘要:西周时期产生保民思想,先秦儒家、道家等学派先后提出和发展了民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对如何养民、爱民、教民等的认识。先秦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民本思想;现实价值

先秦民本主义思想萌芽于殷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说文解字·木部》上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词典中,原本没有“民本”这个范畴,实际上。“民本”是中国古代的“民惟邦本”、“以民为本”等思想命题的缩写。中国先秦的思想家们,正是在激荡的社会中,逐渐认识到了人民在社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根源

任何理论思想的产生既是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继承前人思想的结果。“民本”思想之所以产生于殷周时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起点

殷周是民本思想的萌发时期。早期的殷人非常迷信,《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从卜辞记载看,上帝主宰人间的一切事物,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殷王对上帝是绝对信任的。然而,在商朝后期,随着殷王朝的破灭,一些较为清醒的思想家对上帝产生了怀疑。西周的统治者看到了虔诚的信仰无济于事,牧野倒戈使周王朝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这就迫使周公登上历史舞台对天命观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一方面,他继承了殷王朝关于上帝至上的理念;另一方面,对殷代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天命观进行了修正。西周初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惟命不于常”是对上帝至上理念最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上帝所赐予的大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要根据表现更换当权者,统治者无法垄断天命。《酒诰》说:“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天之所以不再护佑殷,是因为殷王胡作非为,奢靡无度。

其次,“唯德是授”是对天命观的另一项重要修正。君主是由天任命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天命的存在与废除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大诰》指出:“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周之所以被天选中取代商,是因为周有德,这就为西周成功的取代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以民情见天命”是对上帝观念的第三项修订。天的意志除了用卜筮外,还要看民情。《康诰》中说:“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左襄》三十一年鲁穆叔引《太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提“保民”,强调治民的态度,《康诰》说:“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酒诰》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周公认为,要体察民情,把民众当做自己行事的镜子。从这可以看出民本思想逐渐崭露头角,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民本”思想的出场途径

从现存文献和历史逻辑分析,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两种出场途径:

首先,宗教观念可以成为民本思想来源的支撑性的文化资源。中国的宗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社会法则都是上帝的旨意,任何违背法则的人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甘誓》中的“天用剿绝其命”和《汤誓》所说的“致天之罚”都形象的说明了帝命不可违,违者祸之将至。

其次,对客观存在的各种政治现象的经验性的总结是更为直接的来源。商汤深刻的意识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的道理。他曾昭告诸侯:“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据《汤誓》记载,商汤认为,夏桀招致民怨的主要原因是横征暴力敛,不体恤百姓,行刻薄之政。这种认识是推动民本思想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

二、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各种政治思想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是主要代表。

孔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仁包括许多内容,其中心是忠恕,即爱人。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仁政” ,而不是无情的剥削与压迫。《论语·学而》 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阳货》中指出:“其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里充分体现了孔子爱民、养民的政治理念。

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天下,仁政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要给民以“恒产”,他认为,恒产不只是农民的生活保证,同时还是统治者能否统治农民的中心环节。第二,孟子主张轻徭赋税,徭役要以“不违农时”为原则。第三,他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鳏、寡、孤、独做起。

荀子在吸收孔子和孟子民本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爱民、利民,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荀子·哀公》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论说君民舟水论。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爱民、利民、福民、惠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的亲近,从而让民为自己效力。

(二)先秦道家的民本思想

道家学派对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表没落贵族利益的老子,该派因主张“道法自然”而得名。

老子主张统治者“爱民治国”,提出了一批与治民政策相关的君主规范,如“去甚、去奢、去泰”等。与此同时,他否定知识文化,认为人民愚昧无知,君主之位就无危险、所以在治民方面他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这种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庄子认为君主治民的关键在于顺应民情。《山木》以尧、舜为托,言治民之要在顺形率情。“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灾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灾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摄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食。”庄子以庄稼作比,认为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能是报复。《则阳》篇的作者借庄子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治民的顺形率情之术。

参考文献

[1]张德广,方恩升.先秦民本思想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家,2005(03):171-174.

[2]陈秀平,陈继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探源——从先秦时期君民关系理论来看[J].前沿,2010(20):28-31.

[3]王保國.老庄民本思想发微[J].甘肃社会科学,2006(04):193-195+208.

[4]李久华,莫叶兵.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71+73.

作者简介:郭娟霞(1996—),女,汉,甘肃通渭,学生,法学硕士,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先秦现实价值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