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偏僻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由于地理位置不居优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引进难度大,现有人才也难留住,以至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数量不足,机制不顺,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必须切实尽快促进原有教师的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鲶鱼效应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自身队伍的建设,促进其积极发展。
一、鲶鱼效应现象
挪威人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可沙丁鱼离开海面后存活率实在太低,他们只能带着一船的死鱼回港。但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只是因为这条船的鱼槽内多了几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变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二、联想“鲶鱼效应”
现在,鲶鱼效应现象常被引用到经济管理或人力资源实践中,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竞争机制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今,学校里的许多教师中级职称一评,就安于现状、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工作倦怠的情况,那么,笔者认为,是不是也可以将“鲶鱼效应”运用到学校中,适时激活教师发展呢?
在环境稳定、积极向好的团队或环境下,鲶鱼的作用可能不能完全发挥,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沙丁鱼本身牢牢抱成团,鲶鱼无食可觅成为牺牲者。可是,一旦环境有所不良、甚至是恶化的情况下,一条鲶鱼的作用是很大的,从激励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属于负激励,也就是通过压力来解决动力问题。因此,如何避免负面效果,而发挥鲶鱼效应的正面作用?笔者通过研究,形成“鲶鱼计划”,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引入新鲜教师,激发团队活力
世间万物都有遵循新陈代谢的法则,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如此。一所学校若想再发展的道路上保持持久的动力、推力和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吸纳年轻教师,给学校师资注入新鲜血液,引进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一方面,年轻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易接受新事物、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且信息灵、教法活,在面对困难时,这些生力军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一腔热血,满腔热枕,有拼劲、有干劲、有闯劲、能吃苦、勇拼搏,其向所志,愈战愈勇。凭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恰同学少年”的激情,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另一方面,有些老教师在如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中,逐渐产生了倦怠、懒散、没活力、没激情等消极心理,在工作中逐渐走向无作为、无新意的状态,但是有了新教师的加入,他们被年轻人的激情所感染,被年轻人的行为所带动,被年轻人的梦想所推动。在这里,老教师是沙丁鱼,年轻人就是鲶鱼,鲶鱼的加入促使沙丁鱼快速游动,保持旺盛精神。
第二、强化绩效管理,制造紧张氛围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绩效管理实施才不久,领导推行绩效管理,是传递压力的有效手段,从而促进学校和个人绩效的提升,最终达到教师个人能力和学校绩效互动螺旋式上升的目的。于是,在这个大好的背景下,我们学校应该用机制创造“鲶鱼效应”,让教师紧张起来。一个学校动力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与教师的薪酬、晋升和选优机制的建立与绩效管理系统挂钩的紧密程度。事实上,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提供的结果能够为教师薪酬调整、晋升和选优提供准确、客观、公正的依据,真正起到“奖龙头,推优职”的效果,创造压力的机制和氛围。
第三、捆绑式考核,迫教师共同合作
学校首先要打破以前量化指标一刀切的局面,造成教师之间的单打独斗;建立一套倡导团队合作、教师捆绑式的团队评估体系。因为在一个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兴旺发展的核心源动力,他们就是鲶鱼,激发每个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巧妙运用“鲶鱼效应”,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教师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協同效应。
“捆绑式”管理办法的三种形式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捆绑;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捆绑;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捆绑。
第四、寻找潜在明星,刺激落伍教师
寻找组织中的潜在明星并加以重用,通过发现和提升潜在的鲶鱼型的人才激活员工队伍。在用人方面也一样,只要在组织中找到并提升能干的人才,谁都会紧张,有了压力,自然会拼搏进取,由此一来,整个团队就会生机勃勃。这里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识别教师内部的潜在明星,以下几条标准可供参考工作热情和强烈的欲望:教师之间能力的高低,强弱之差固然不能否定,但这不是人们工作好坏的最关键的因素,工作好坏首要因素往往在于他有没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欲望; 通常,只要赋予其挑战性的任务和更大的责任,就能完成更好的业绩,并表现出超过其现在所负担任务的工作能力具有雄心壮志,不满现状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敢于作出决定,并勇于担负责任善于解决问题,比别人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