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苏北水乡的盐城东乔庄(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福初村),属牛,小名三陆子。父亲乔守恒是开明士绅,母亲在乔冠华3岁时病逝。乔冠华的两位哥哥乔冠军和乔冠鳌后来都参加了革命,侄儿乔宗明在抗美援朝中牺牲。这是一个革命氛围浓厚的家族。
乔冠华6岁进私塾,老师是叔父乔守清,“所谓学生就是我们这一家和我叔父一家的孩子们”(乔冠华语)。开学第一天,乔守清让乔冠华在竖有写着“大成至圣先师”的灵牌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再拜师。
放学后,姐姐问他:“你今天上学了,老师给你起了名字没有?”
“起了,叫大成子。”小冠华很调皮,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灵牌得到灵感。
姐姐声色俱厉:“你胡说八道,这是孔夫子的名字!”
乔冠华见姐姐认真起来,忙赔不是。
乔冠华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在当地有“苏北神童”之称。有一次,父亲让他写诗言志,他在诗中写了一句:“天下文章李杜乔(李白、杜甫、乔冠华)!”父亲虽然批评他狂妄,内心却十分赏识,认为小小冠华,抱负不凡。
乔冠华10岁进入盐城第二高等小学,12岁考入盐城亭湖中学。在亭湖中学,他接触到进步思想,读了不到一年,带头闹学潮,被校方开除。
随后,乔冠华转入淮美中学。当时的校学生会主席、委员等都是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10月,在中共盐城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盐城县多所中学联合举行反帝反封建大游行,乔冠华也参加了游行,由于地方封建顽固势力施压,他和其他几个激进学生被学校开除。
回家“反省”的乔冠华与侄儿乔宗秀等人秘密成立“奋斗社”。他们策劃在除夕进行一次破除迷信的大行动。为此,乔冠华办《强报》,并自写发刊词。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办刊物”,“虽然这个事情很小,但在我们那个时候是不得了的”。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早早开门放鞭炮,可他们没能“开门大吉”,都遇上了“晦气”:除夕张贴的一副副大红春联,全都被书有革命口号的白纸覆盖。去宗祠磕头拜祖的乔氏门族,在祠堂门上看到的是《强报》的发刊词《洋鬼子已在叩门》,这令守旧的人们怒不可遏。当得知是乔冠华领头所为,他们气急败坏地围上了乔守恒。
事后,乔守恒送乔冠华去淮安中学读书。在这里,乔冠华接触到更多的进步作品。一日下午,乔冠华到郭沫若的寓所拜访。年龄相差近20岁的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临别时,郭沫若紧拉着乔冠华的手赞叹:“冠华,你才思泉涌,见解深邃,奇才啊!”
虽然乔冠华是跳级插入淮安中学,但因成绩优异、文笔出众,同学们都推选他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功课都是数一数二”,又“能说会写,谁都怕我,大家不敢和我争论事情”,所以他再次成了学潮的“头目”,“不过闹事的结果,我们这些人又一次被开除了。这是第三次”。
第三次被开除后,乔冠华来到南京,跳级插入钟南中学毕业班学习。他几个月内轻松地“啃”完高中全部课程,于当年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经过考虑,1929年秋,乔冠华来到清华园。多年后,他深情地说:“我上清华那年只有16岁,清华的4年是我后来一生道路的起点,那时候的许多事是忘不了的。”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乔冠华传》,罗银胜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