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进程及中国探索

2020-07-30 13:55姜志暤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8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

姜志暤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過程。人类从敬畏自然到认识和利用自然,再到征服自然,推动着人类文明实现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进步和跨越。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断裂和关系异化的剖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充分吸收了古代生态智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开辟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路径,同时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F0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被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之一纳入了国家整体建设布局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梳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是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的统一。

原始文明阶段——敬畏自然。原始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和狩猎直接获取自然界的物质资料。由于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有限,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惧怕猛兽的侵袭,因而把自然看成具有主宰人类的强大威力。人类敬畏自然,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佑,出现了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崇拜。马克思把这种现象描述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人与自然关系在原始文明阶段是简单而朴素的。

农业文明阶段——利用自然。农业文明非常强调“天人合一”,如中国古代《易经》所反映的万事万物阴阳平衡关系,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都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主张顺应自然;古罗马人所著的《论农学》,强调人们要根据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但总体上,农业对环境的破坏有限,自然界在可承载的范围内能得以修复。

工业文明阶段——征服自然。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从单纯利用自然转向通过控制自然力,取得了征服自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人统治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等观念。大量的物质资源和矿藏资源被开发利用,生产出丰富的产品,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自然循环系统,同时大量工业生产废弃物不加处理直接渗入环境,完全破坏了自然界的秩序,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紊乱。

资本主导下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第一,工业文明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人的思想解放使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在资本带来利润的刺激下,资产阶级开始无度地向自然索求,各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都在为资产阶级辩护。频频出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虽然也使资本主义开始反思并调整人与自然关系,通过开展环境治理、开发新能源、开展生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等手段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生态现代化理论等,都是从思想上企图掩盖资本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实质,并没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这迎合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间的矛盾。

第二,工业文明伴随着物质代谢的断裂。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力量可以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扭曲为统治与被统治、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一方面,资本毫无节制地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另一方面,资本又无所顾忌地向自然排泄废弃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马克思称之为物质代谢的断裂。这使得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从内部被割裂开了,即“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交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2]这一裂缝破坏着可持续生产,“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这一后果会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而向全世界蔓延,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4]

第三,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提出了四种异化劳动,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即人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完全按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意愿进行的,悖离了自然规律,造成了生态危机以及经济危机。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资本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异化力量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支配,一方面,劳动所有者主体被改变,劳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发生了分离;另一方面,资本也加紧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以便不断扩大再生产获取更大的利润,资本的力量驱动资本家把自然规律变成资本增值的手段。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反变为资本对自然的支配,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异化关系,生态危机从根本上是人与自然关系为纽带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危机。

我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集体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智慧,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关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注重环境治理,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和不可变性,“自然界有抵抗力,这是一条科学。你不承认,它就要把你整死”。[5]他也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利用,“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6]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主要是从属于经济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之后,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实践中,推广到外交上,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7]在战略安排上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生态科技进步、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约束、完善生态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路径。

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文明的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五个统筹之一,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被置于重要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党的十七大上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8]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关系重新置于人类文明进程的轨道上,这是我国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再到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等一系列思想付诸实施,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各类会议和地方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意义,牢牢把握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脉。

我国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开辟绿色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生态空间需求与生态环境污染及资源能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着眼于生态环境供给侧,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从美丽中国到美丽强国,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物质财富积累达到较高水平,而且生态环境的美化度也达到较高层次,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强劲优势。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呈现。人与自然彼此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共生共荣,是生态伦理的价值实现,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中国方案

国际:完善全球环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敢于承担大国责任。把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主张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的合作。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极力倡导“南南合作”,从201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资金,对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中国还积极倡导和务实推动绿色发展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并实践。

二是积极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对话,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石漠化荒漠化治理、臭氧层修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全球环境难题上力促达成共识,切实构建起安全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人类有机体生命的健康。

三是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界定为“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地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必然会获得最广泛民众的支持。

国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是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敏锐地洞悉到利益是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妥善处理物质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关系,为了实现生态利益,应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面向最普惠的民众利益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二是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执政党行动纲领,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深入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按照短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期建设美丽中国,长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首先要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其次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崇尚节约,反对浪费,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等;再次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最后要达成全社会绿色共识,通过广泛开展绿色宣传和绿色教育,促进绿色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绿色思想和当代绿色发展相结合,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2][4][9]《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9、918、928页。

[3]《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9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3页。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0页。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16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