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 金秋蓉
摘 要 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分类考试制度以及开展多样化招生后,课程建设如何满足中高职接续性人才培养以及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成为决定高职质量型扩招成败的关键。以《职业语文》课程为例,探索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职业证书与学时学分互认、灵活学制与多元评价兼具”的汉语教学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建设提供范本,为中高职接续性以及特定群体多样化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案例。
关键词 能力培养;职业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7-0036-05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1]。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同时,《方案》中提出高职院校将面对特定群体扩招百万。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后的教学,满足不同学历(学力)基础生源学习需求,同时保持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发展,课程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职业语文》课程构建为例,从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改革后的愿景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1.面对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最为关切的问题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相对分开,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综合评价方式、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分类考试录取成为招生主渠道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最主要的生源来源。因此,定位好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满足职业岗位技能需求、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赖于中高职接续性学习课程构建,这已成为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2.针对多元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不同学历(学力)生源课程是高职院校最为迫切的任务
《方案》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退役军人、重新就业人群、农民工、新型农民等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2]。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面向以上群体扩招100万,扩招后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将面临着不同生源带来的实际问题:由于不同生源基础学历(学力)参差不齐,特定群体的生活背景、从业经历、认知特点、发展需要、职业愿景差异很大,学情复杂。高职院校要按照“不降标准、多元模式、灵活学制”原则开展教学分类管理,必须建设“重素养、多维度、贯通式、立体化、学分制”的课程体系,使用模块化构建的课程满足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保证特定群体生源“招得进、学得好、用得上、能成才”。
3.应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职课程改革应将职业核心技能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中
《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院校积极参加优秀职业培训评价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等级学习,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的核心能力纳入课程改革,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方法。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仍处于初始阶段,高职阶段急需开发接续性课程
高考制度改革中,高中阶段学生将以“学生学业水平成绩”作为升学评价方式。以语文学科为例,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多采用“选文+能力专题”的结构模式。以“精读”经典文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语感体验,旨在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思维与审美能力。教学评价开始从重视知识掌握逐渐转移到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水平的评价。教材中以“口语交际”及“应用文写作”两种方式呈现并开展人际交流及职场语言文书的训练。学生接触到简单的口语交流与应用文写作训练,但课时量占比少,教学要求较低。中职阶段尚未明确提出“职业语文能力”的整体概念,相关的教学也只是“浅尝辄止”。
2.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普遍存在边缘化现象,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困难
课题组曾对福建省内的13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的院校开设全校性语文课程,另41.7%的院校部分专业开设,只有8.3%的院校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58.3%的院校将语文类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20.8%的院校定位为公共基础选修课,其余以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其他的形式定位。其中45.8%的院校其语文类课程运用现代信息与交流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接受度方面,语文类课程在学生中接受程度的比重高達70.8%。因此,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是“定位不清、学生重视、信息技术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高职语文课程地位边缘化是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瓶颈所在,具体表现为:高职语文课程缺乏纲领性的课程标准,缺乏能从事课程开发的教科研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政策与制度支持,语文开设课时不稳定,教师工作量不足[3]。也就是说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在平台架构上产生了困难。
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
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按照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以必修课形式、高等职业学校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形式开齐开足语文课程[4]。这为高职语文课程的开设争取了政策保障,也使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具备了现实基础。
(一)高职职业语文课程构建思路
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依据职场工作需要以职场沟通交流与职场文书写作类型确定课程结构。在现实主义能力观的课程理念下,以行动范式构建课程,使用具体的情景化项目为载体,突出描述职业语文在职场实践中的工作诀窍,实现职业能力的现实化。同时,使用松散型衔接模式尽可能主动寻找与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5],将职业证书的内容纳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高职课程横向衔接,实现双证融通;建立“学分制”语文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基本满足中高职衔接、专业技能融合、特定学情需求、灵活学制培养的课程构建。
(二)高职职业语文课程改革突破口
具体到操作层面,高职语文课程应该如何改革?它与中职语文课程衔接的路径在哪里?如果延续中职语文一以贯之的文本阅读教学,必然会重蹈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困境。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属性,因此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凸显职业教育特性。从学情看,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背诵、文言文和作文已消解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母语的热爱,高职语文再走老路显然不合适。从学业基础看,中职语文侧重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较少或没有涉及,高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把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作为课程衔接的切入点无疑是合适的。在調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和应用文写作课程各占45.8%,国家职业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普通话和职场沟通表达)各占约20.8%。因此,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转向基于学生职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样既可以与中职前导学习课程衔接,也符合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诉求,对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有切实的作用,同时使高职院校课程具备接续性和高等性特征。
(三)高职职业语文能力认定标准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与熟练程度,属于普通话水平等级认定的标准参照性考试[6]。“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是职业汉语能力唯一的国家标准化测试。PSC注重基础语音面貌水平,ZHC侧重在职业环境中的运用。两类测试体系的核心能力与高职职业语文课程中相融。测试体系的学习内容和高职课程结构基本吻合。实操型的测试方式与高职近年来提倡的“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的职业课程改革新理念相适应。将两者相应内容纳入高职语文课程与学科教学之中,可以实现高职课程横向衔接,符合“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情境,开展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听说读写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7]的课程任务,适用于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需求,实现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融的高职语文课程构建。
三、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始开设《职业语文》课程,课程改革聚焦学生最具普适性、最具迁移性的核心能力——职业语言能力,突破课堂、课时的局限性,通过课程内容开发与设计、拓展模块的延伸、课内外实践平台创建、网络课程建设以及学分制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等,实现语文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拓展与延伸。
(一)课程开发思路:基于职场应用的沟通与写作课程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开设的《职业语文》是基于现实主义能力课程观念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关注并围绕语言应用在职业环境中的四类工作活动——认识事物、与人共处、处理信息与展开思维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以模块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根据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中12项关键性单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分职业语文概述、职场沟通(倾听、交谈)、职场口语表达(面试、演讲)、职场礼仪、职场文本解读、职场文书写作及普通话和书法(拓展模块)等7个模块安排教学内容。
《职业语文》以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逻辑起点,在现实应用中将中高职职业语文口语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融合衔接,分置于“职场沟通交流”与“职场文书写作”两个模块中,分别将“倾听”“交谈”“面试”“演讲”“职业文本解读”“职场书面表达”以及“公务文书”“事务文书”“职业文书”作为“职场沟通交流”与“职场文书写作”的子模块(二级模块),据此建构职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体见图1。
“职场沟通交流”紧扣语言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形式,积极创设职场语境,按照“课前热身—知识讲解—范文示例—随堂选练”的教学环节构建“教、学、练”一体课堂模式,注重训练语言交际能力。“职场文书写作”将事务文书、公务文书、职业文书等近20种相对“高频”使用的职场文种,按照“导入任务—解析任务—典型文案—工具索引—瑕疵文案—任务训练”的教学环节来构建课堂,注重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升[8]。
(二)课程建设内涵:实现“重素养、多维度、贯通式、立体型”培养
《职业语文》教学团队深耕教学一线,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职业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构建起“课内与课外相融,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的汉语教学新模式,实现了“重素养、多维度、贯通式、立体型”培养。
1.“重素养”下的能力层次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包含为语文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大方面。三大核心素养下的《职业语文》课程目标包含语言表达与交流、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评价等方面。笔者认为《职业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能力等层次从低到高发展逻辑序列可以分为:正确理解运用—文字素养积累—判断作品优劣—表达逻辑清晰—注重审美体验—提升表达效果。《职业语文》课程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下融入了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PSC(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要求,实现了高职院校《职业语文》教学从语言基础能力训练到职业语言提升到职场汉语能力拓展能力进阶。
2.“多维度”的课程结构设计
《职业语文》在课程的开发设计上突破传统语文教育的局限性,以职业维度、知识维度、学习维度构建行动范式课程体系,编写“任务—实践—活动”教材。将语言应用与职业联系在一起。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两个维度转向事物认知、人际沟通、信息处理与思维展开四大维度学习,建立职业场景下的“教、学、练”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维度的课程开发在整体建构中突出了模块化功能。各级模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能力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和任务设置在对中职应用文学习内容承接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体现了高职课程的综合性与高等性。多维度下的模块课程便于拆分,可以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职业愿景特定生源群体的需求,这样的语文教育更符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3.“贯通式”的汉语教学模式
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融,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以往语言学习的低效性,使学习过程与职场需求高度融合,通过工作行动让学生在多种职业情境中提升职业核心技能和实现职业迁移能力[9],考取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国家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和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弥补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职业汉语能力上的短板,为高技能人才在从业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岗位迁移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4.“立体型”的自主学习方式
教学团队完成了《职业语文》MOOC和微课建设,拍摄了32个时长360分钟的视频资源,建立了模块化、线上线下“立体型”课程。目前在学校清华同方教学网络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对一万多名在校生开放。采用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主的翻轉课堂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在线教学为辅助的多种学习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生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学习需求。学校遵循高职百万扩招后的“不降标准、多元模式、灵活学制”办学原则,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平台分享课、协同课;针对不同学情实施分层次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下的全天候学习,满足学生群体多样性带来的“开放性”“终身性”“动态性”学习需求[10]。
(三)课程教学实践:构建课内与课外相融的教学空间
课程分设《职业语文A》(44学时)和《职业语文B》(34学时)两部分,面向全校50多个专业学生开课。为了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构建了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从2013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船政杯”院级语言类系列比赛,包括大学生演讲赛、经典诵读比赛、汉字听写比赛、软硬笔书写比赛和职业汉语技能大赛。与一般比赛选拨性目的不同,“船政杯”语言类系列赛事侧重于通过比赛平台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赛事都设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从赛前的专项培训到初赛后语文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再到赛后的全面评讲,充分挖掘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把《职业语文》的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有效延伸。为了更好地构建课内与课外相融的教学空间,学校还成立了院级学生社团——语言文字工作部,专门对接、协办《职业语文》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赛事组织中获得锻炼机会。学校还通过为语工部学生开设讲座和专题培训等形式,指导学生办刊物、开展新闻采访报道等方式延展语文教学空间,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四)课程内涵拓展: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的教学平台
《职业语文》着眼于学生职场表达能力提升及终身发展需求,积极拓展课程内涵:课堂教学除了培养与训练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四个维度职业语言能力外,还把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及普通话训练作为拓展模块纳入语文课堂教学,2016年出版的《职业语文》(第3版)教材增加了“职场文本解读”“ZHC介绍”“ZHC题型及解题技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鼓励学生考取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国家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和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搭建了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贯的教学平台,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对接。
(五)课程评价标准:探索“多元化、学分制”评价
1.“多元化”评价主体及方式
《职业语文》能力评价兼顾课堂内外,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和下企业实践语言实践内容均纳入评价体系,设置奖励性学分。学分的获得兼顾过程性、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适当参考院校语文文字工作部、校企合作单位的评价意见,实现“学分制”下的多元化评价。这也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2.“学分制”评价模式
依据学生语文职业能力发展逻辑,按照职场语文核心能力的层级为模块化课程内容进行学分赋值,建立“学分制”课程模块,建立“学分银行”,让不同生源群体完成学习成果积累和学分转化互认。同时,探索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证书与课程学分的互换。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2014-09-04.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2-13.
[3]陈锋.中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7(3):145-148.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8)[2019-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from=timeline.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3.
[6]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通知教语用[EB/OL].[2019-11-13].http://www.cltt.org/zhengcefagui/2003101035.html.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历史、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4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EB/OL].(2016-12-30)[2019-11-13].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612/t20161230_293513.html.
[8]金秋蓉.职业语文:高校语文教育的多维度延伸[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2.
[9]闫智勇,吴全全,徐纯.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9(1):48-55.
[10]陳桂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职业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向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23-28.
On Reform of Chines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text of Combination of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hen Feng, Jin Qiurong
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fied examination system and diversified enroll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quality-oriented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pends on how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eets the continuous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earning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Taking the course of“Vocational Chinese”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struct a Chinese teaching model of“combination of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utual recognition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and credit hours, flexible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multiple evaluations”, which aims to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urse and to provide apractical example for the continuous educ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of specific student groups.
Key words ability training;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 Chen Feng, deputy director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Fuj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enter (Fuzhou 350001); Jin Qiurong,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of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hipping
作者简介
陈锋(1969- ),女,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部副主任,高级讲师(福州,350001);金秋蓉(1972- ),女,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主任,教授
基金项目
2014年度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专项课题“中高职(本科)语文学科课程体系衔接与构建的案例研究”(JAS14494),主持人:陈锋;2018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公共基础课程重点课题“教学诊断与改进视域下职业语文课程建设研究”(2018GGJCKT4),主持人:金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