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守护净土
—— 一名西藏支教志愿者眼中的环保教育

2020-07-30 08:16郑鸿祥
环境与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林芝支教西藏

◎ 郑鸿祥

(作者郑鸿祥现为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支教。)

本文作者与林芝一中的同学们合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可在雪域高原还有一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西藏幅员辽阔,生态资源丰富,但海拔高且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定压力。请看一位内地援藏支教志愿者记录西藏林芝是如何进行环保教育的。

“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作为一名环境专业的支教志愿者,我始终没有忘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在确定自己即将前往西藏支教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与支教工作相融合,助力当地校园环保教育的发展。那时候的自己,不曾想过这一年的西藏支教经历带给我的启示与教育远多于我所能给予当地的。

万物有灵 敬畏生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句早已深入人心的重要论述。而初到西藏,我还见到了这句话的下半部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表述,经查阅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便提及这一观点。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到其他地级市,从市区到乡镇,这两句标语在道路两侧的广告牌、单位门口的LED屏幕和校园内的宣传栏等许多地方均可见到,足见西藏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来到服务学校,当得知自己将要教授的科目是生物时,我倍感兴奋,因为生物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我可以将更多的专业知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开学第一课,照例是要与学生相互认识的,在介绍自己环境专业的时候,我联想到前面提及的两句标语,便想考考学生。令我惊讶的是,在我说出第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下半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接着,我询问他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教室的气氛仿佛瞬间被点燃,几乎每一位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点。吵闹之中,我听到了一个词。

“请问刚刚是哪位同学提到‘万物有灵’这个词呀?”我开始寻找说出这个词语的孩子。

全班突然安静了下来(这是西藏课堂的一个特点,当需要一个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学生们都会很害羞),良久,有几个同学指向了一位叫卓玛的女生,她非常害羞地站了起来。

“卓玛,你刚刚提到万物有灵,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吗?”

“老师,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雪山里面也有很多生命,这是我们西藏的财富,我们要保护他们。”卓玛很小声地回答。

“雪山、河水、石头等等,这是都是有生命的?”我追问。

“丫丫(藏语意为嗯嗯),老师。”

“你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我转而问其他学生。

“是的,老师”。我得到了一致肯定的答复。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西藏人民对于生命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敬畏。在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我无数次地感受到这一点。寒假期间,我们发起“青翼计划”项目,带领西藏林芝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广东研学旅行,在海边的时候,有几位学生看到搁浅在沙滩上的一条小鱼,竟然哭了,而且一整天心情都比较压抑。她们说:看到一个生命就这么消失在自己眼前,非常难受。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似乎早已根植在雪域高原人们的心里。

林芝一中绿印环保社成员用废弃物制作的手工艺品

绿色校园 生态调查

我所服务的学校是林芝市第一中学,这是一所自治区级重点高级中学、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学校。

“感觉自己来到了一座花园,而不是校园”,第一次来到一中的我不禁如此感慨。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我们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绿色环境中学习成长”,带领我们参观校园的靳兵建校长笑着介绍。这位老家在河北省的校长,大学毕业后就扎根西藏教书育人,已经三十多年了,他为学校凝练出的办学理念在综合大楼顶一字排开,格外显眼——“建绿色生态校,做书香文化人”。

第一次漫步在校园中的我,难掩激动,因为这里是一个进行现场教学的良好场所,我可以带着学生为植物挂牌,编写校园植物图鉴等。然而,我所想到的这些做法早已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由生物教研组牵头完成。我认真学习了老师们编写的《林芝市第一中学校园植物图鉴》,了解到许多过去不曾认知的高原物种,也在之后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植物认知实习。

除了担任生物科老师,我也担任学校绿印环保社的指导老师,这个环保社团创立于2012年,由时任援藏副校长和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共同成立。当时,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藏粤两地优秀高中生齐聚林芝,共同开展环保嘉年华系列活动。自那以后,社团主要由学校生物教师指导,开展的活动以观影和植物认知为主。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学生们带去更多环境知识、体验。因此,我尝试带领环保社的孩子们进行校园环境监测,希望通过实际数据让他们直观感受校园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了更好地开展监测,我特意邀请了西藏农牧学院的专业老师共同指导。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会先进行室内的讲解培训,并将学生们分组;要求学生自行完成组内分工,独立完成监测活动;监测结束后指导他们撰写监测报告,鼓励他们站上讲台进行展示。每周一次的社团课,孩子们总会提前来到教室,看得出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形式。

绿印环保社制作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林芝一中的同学们在校园里进行植物认知实习

作者在林芝一中讲课

校园噪声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植物多样性调查……孩子们拿着自己亲自测定的数据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与其他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质量有了更多的认识。

林芝一中的同学们共同绘制的“环保树”

“你们应当感到自豪,因为你们的家乡有绿水青山,有蓝天白云,有着多少城市梦寐以求的环境质量。但你们也要知道,西藏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美丽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守护!”第一学期最后一次环保课堂,在听完同学们的汇报后,我对他们如是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美丽西藏的守护者。我也深信,他们会的!

绿印环保社指导学生检测噪音

垃圾分类 环保倡议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看到这个文件时,我就想在校园内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不过,西藏尚未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大部分垃圾依靠填埋或运到周边省份进行处理,在校园内进行垃圾分类似乎没有很大的必要。加之学生们每天都会对整个校园进行打扫,学校卫生环境保持良好。因此,我起初只在绿印环保社的课堂上向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后来,学校爆发了“水痘”疫情,这本是很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却不曾想到高一年级竟然有接近一半的同学需要隔离,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我曾经得过水痘,因此主动报名去隔离区照顾学生、辅导功课。相比于校园环境,寝室里的卫生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男生寝室。尽管宿舍管理老师三令五申要及时清理垃圾,也将此纳入奖惩体系,但学生们似乎不是很重视。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每年学校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一些传染病,这也与学生们的卫生习惯有关系。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在校园进行垃圾分类和健康卫生教育的必要性。恰好,时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拉巴次仁找到我,希望我来协助推进校园的垃圾分类工作。

“别看学校卫生环境这么好,但这群小孩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多数人打扫校园只是在完成任务。我们趁着这个时机,按照国家最新的标准,把一中的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做好。”他对我这样说。

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配合总务处对校园的垃圾分类箱进行重新布置,设计了藏汉两种文字的标识牌,并粘贴在垃圾箱上以便引导学生正确投放垃圾;制作了《林芝市第一中学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派发给学校每一位师生;带领绿印环保社成员,发起校园垃圾分类倡议活动并拍摄宣传视频,向更多的人科普垃圾分类知识……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内掀起一股垃圾分类的新风尚:时常可以见到学生在垃圾分类箱前站立,讨论着应该将手中的垃圾丢进哪个箱子。更令我惊讶的是,绿印环保社的部分同学自发地在放学时当起“垃圾分类指引员”,帮助过往同学快速而准确地丢放垃圾。

“能够帮助同学们,我觉得很快乐!”西藏孩子的淳朴善良又一次打动了我。此前,我们曾经尝试带领学生开展关爱环卫工人,到孤儿院当义务教师等志愿服务活动,很快就有许多学生报名参加。

六一儿童节前夕,林芝团市委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举行大型游园活动,邀请支教志愿者和林芝一中学生志愿者参与。我将这一消息告知绿印环保社的孩子们,他们非常激动,叽叽喳喳地讨论起用什么方式向小朋友们宣传环保。于是,一个主题为“Green Life(绿色生活)”的宣传摊位出现在这次游园会中,环保社的“大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精美手工品、布置摊位,设计小游戏并配合宣传手册向“小孩子们”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环保理念。看着大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环保知识,将他们对环境的构想绘制在“环保树”上,我似乎看见了一颗颗绿色种子已在他们心里悄然埋下,逐渐萌发……

如今,早已结束支教回到中山大学求学的我,时常会想起雪域高原上那群可爱的人。我曾经设想着带给他们多少改变,而事实上我所做的不过是将所学知识告诉他们,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相反,他们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真正呵护生态,保护环境。

这些孩子们终将长大,相信他们会好好守护西藏这片净土,就像无数生态环境人今天所做的一样。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心出发,细水长流,前方必然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林芝一中校园里的垃圾分类宣传

林芝一中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猜你喜欢
林芝支教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国航北京—林芝直飞复航
鲸鱼在发芽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西藏林芝所有县区有望今年脱贫
神奇瑰丽的西藏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