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近年来,洱海流域内的水田、湿地、湖滨带均已发现福寿螺。为彻底清除福寿螺,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大理市人民政府已发布通告,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打响消灭福寿螺的“人民战争”。
此次消灭福寿螺“人民战争”自7月4日起全面启动,2020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次清除工作;采取人工清除方式摘除福寿螺卵块,不得使用化学药剂。
为鼓励全市民众参与行动,大理市政府提出:对主动将福寿螺螺卵交属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将按螺卵40元/公斤的价格给予补助奖励。
福寿螺原产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巨型田螺”之称,其食量大、繁殖力强,极易破坏当地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会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感染,产生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福寿螺在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同时,大理市政府强调,洱海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放生或丢弃非本地水生物种。
发表在美国《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称,美国研究人员收集了14个月的雨水和空气样本,计算出美国西部11个保护区每年降落了超过1000吨的微塑料颗粒,相当于1.2亿多个塑料瓶。论文主要作者、犹他州立大学环境科学家杰尼斯·布拉尼称,这个数字之大令人吃惊。他们计算的保护区面积占美国总面积的6%。
研究证实了微塑料颗粒遍布世界各地的可怕现实。它们通过废水流入海洋,渗透到深海生态系统,随海风吹落到陆地。包括所谓的纯净区域,如北极或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如今在美国西部,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酸雨正以塑料雨的形式落在大地之上。
与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相比,塑料雨可能更具隐患性。即使在最偏远的环境中,微塑料也无处不在,发展成令人震惊的污染能力。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市民在一处废弃水井里发现了疑似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种。在现场可以看到,拇指般大小的微小生物时不时地漂浮在水面,其体态晶莹透亮,如丝绸般柔软,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像透明的小伞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着。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初步判定,在水井内发现的水生物种是桃花水母。另据江西《江南都市报》报道,7月初在庐山西海风景区也出现大量桃花水母。
据了解,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的腔肠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桃花水母个头最长两厘米左右,通体透明呈白色,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在水中游动时,宛若漂浮的桃花瓣。桃花水母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桃花盛开时及七夕前后出现,一般很难见到,大量出现更是罕见。它们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须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