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陈静 郭玉红 刘宇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 细胞功能衰竭两个基本病理生理学缺陷。高血糖诱发和加重胰岛B 细胞损伤和胰岛素抵抗。在2 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 细胞功能损害更加明显,需要补充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胰岛素的使用使患者体重增加,再次加重胰岛素抵抗。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可解决胰岛素抵抗,但仍会导致体重增加,而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本研究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 例非初发已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2 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入组前所有患者均已接受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降糖至少12 周;③患者对本研究完全知情,且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应激,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8~70 岁,平均(55.32± 3.56)岁;病程3~20年,平均(6.33±3.15)年。观察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35~72 岁,平均(58.34± 3.35)岁;病程4~22年,平均(7.43±2.35)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饮食运动控制、糖尿病健康宣教等常规措施。对照组给予诺和锐30,于早餐前及晚餐前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500mg bid,持续治疗12 周。
1.3 观察指标①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FPG、2hPG(己糖激酶法,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A1c(低效液相色谱法,爱科来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TG、CHOL、LDL-C、空腹C 肽、餐后2h C 肽值,以HbA1c<7%为达标目标值,统计两组患者达标例数、达标率、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②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 血糖、血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除C 肽水平外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C肽水平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对照组患者达标率为56.7%(17/30),观察组则明显增加为70.0%(21/30)。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达标时间缩短(5.93d vs 9.60d),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21.86U/d vs 43.33U/d),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2 例腹胀,2 例排气增多;观察组出现2 例低血糖,经胰岛素减量后低血糖症状消失,2 例双下肢轻度浮肿,1 例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2.5 倍),1 例腹胀,3 例排气增多。其中,浮肿及肝功能异常者中途退出研究。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指标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对照组 P 观察组 对照组 P FPG(mmol/L) 8.02±0.70 8.17±0.65 >0.05 6.67±0.48 7.62±0.64 <0.05 PPG(mmol/L) 11.63±1.34 11.23±1.02 >0.05 9.74±0.78 10.54±0.73 <0.05 HbA1c(%) 8.39±0.67 8.29±0.65 >0.05 6.73±0.48 7.07±0.81 <0.05空腹C 肽(µIU/ml) 1.43±0.48 1.49±0.68 >0.05 1.94±0.62 1.90±0.62 >0.05餐后2h C 肽(µIU/ml) 2.08±0.57 2.24±0.65 >0.05 2.45±0.62 2.35±0.66 >0.05 TG(mmol/L) 2.37±0.82 2.53±0.76 >0.05 2.07±0.77 2.48±0.77 <0.05 CHOL(mmol/L) 5.53±0.57 5.58±0.49 >0.05 5.21±0.52 5.48±0.48 <0.05 LDL-C(mmol/L) 3.84±0.55 3.70±0.42 >0.05 3.41±0.48 3.65±0.44 <0.05
在2 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B 细胞功能会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下降,而胰岛素抵抗发生于糖尿病早期且贯穿2 型糖尿病全病程。胰岛素抵抗可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利用率降低,机体产生代偿性胰岛素。同时可降低脂蛋白酯酶活性,引起脂代谢异常,进一步导致胰岛B 细胞功能异常,加剧胰岛素抵抗[1,2]。门冬胰岛素30 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吸收迅速,代谢较快,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补充机体缺乏的胰岛素。而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可激活肝脏、肌肉、脂肪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活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原合成和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3]。二甲双胍通过激活肝脏蛋白激酶(AMPK),减少糖异生,增加脂肪酸氧化,减少VLDL 合成,从而增加肝脏胰岛素抵抗,减轻脂肪肝;另外,它作用于肌肉,激活AMPK,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从而降低血糖[4],是目前指南推荐的T2DM 一线药物。但随着病程延长,单用二甲双胍无法良好地控制血糖[5],常需联合用药,二甲双胍能提升30%的胰岛素敏感性,而吡格列酮在此基础上还能再提升70%的胰岛素敏感性,故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合剂是一种强效增敏降糖药[6,7]。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血脂代谢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说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可使胰岛素受体活性增强,诱导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化,提高其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胰岛素抵抗状态得到缓解,且可下调TG、LDL-C水平,缓解脂质对胰岛B 细胞产生的脂肪毒性,利于细胞功能的改善[8]。但是,吡格列酮可能增加体重,而临床观察发现二甲双胍除降糖效应外有显著的减轻体重作用,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对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故使用吡格列酮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另外糖尿病可能是多种肿瘤的风险因素,而二甲双胍可激活AMP 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这两种药物相结合,可相互抵消不利因素[9]。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联合门冬胰岛素30 治疗T2DM 患者,可在血糖控制平稳达标的基础上,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降低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