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秋萍 冯爱桥
甲状旁腺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是源于甲状旁腺主细胞的良性肿瘤,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分为肾型、骨型(全身性骨痛和/或病理性骨折)及骨肾型,主要表现为肾或输尿管结石、全身性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欧美国家发病率高,我国发病率较低[1]。本研究报道1 例骨肾型PA,但以肾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较为罕见。作者结合其诊疗过程进行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患者,男,40 岁。因“间断低热3月,发现肾功能异常1 周”入院。1 周前患者来我院体检查血生化示:肌酐112µmol/L,遂就诊于我院肾内科。既往史:有双肾多发结石病史,2017年行手术治疗;近半年右侧大腿有疼痛病史。入院查体:甲状腺无肿大,左右两侧可触及质地适中约1cm×0.54cm 大小结节;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75×1012/L;血红蛋白85.00g/L ;尿白细胞55.00/µl↑;尿红细胞66.00/µl↑;白细胞2+;隐血2+;红细胞形态为均一性红细胞;尿素8.7mmol/L↑;肌酐114.5µmol/L↑;钙3.36mmol/L↑;磷0.70mmol/L;甲状旁腺激素 1 675.00pg/ml;CT 检查示:气管右侧、甲状腺后方占位性病变;不除外甲状旁腺肿瘤;双肾多发结石;左侧肱骨头、双侧肋骨、右侧肩胛骨、胸腰椎、骶椎、双侧髂骨、双侧髋臼前缘、双侧耻骨联合、左侧坐骨、左侧股骨头骨质破坏,结合病史考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肾功能不全,骨质棕色瘤改变。甲状旁腺ECT 示:右叶甲状腺下极处可见放射性分布增浓灶,考虑甲状旁腺腺瘤可能。考虑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后患者转入甲状腺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切片提示甲状旁腺腺瘤(见图1)。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1月后复查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
图1 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病理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血钙升高为突出表现。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临床医师对PHPT 认识逐渐加深。西方国家的PHPT 以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较为多见,我国PHPT 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多见,近10年文献报道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HPT 病例中,PA 的比例占71.17%~98.63%,PA 是PHPT 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1]。原发性甲状旁腺病变可分为4 种病理类型:孤立性腺瘤(87%)、增生(9%)、多发性腺瘤(3%)、癌(1%)[2]。孤立性腺瘤与多发性腺瘤有时候难以区分,多发性腺瘤患者通常PTH 水平更高[3]。组织学上,甲状旁腺腺瘤是由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组成,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也可能由其他细胞混合而成,本例患者病理以主细胞为主,多种细胞混合而成。
PHPT 主要分为无症状型和症状型两大类。无症状型是指PTH 和血钙轻度升高(血钙升高小于正常高限的0.25mmol/L,PTH 小于正常范围的两倍),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4]。肾结石、骨痛、腹部不适、乏力等为原发性PHPT 的典型临床表现。姚晓爱等[1]通过对100 例PA 患者的统计发现:以骨骼系统、泌尿系统损害为临床表现的比例分别为17%、12%,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占位的比例分别为32%、16%,可见血钙高仍是大多PA 患者的突出表现。本例患者既往双肾结石病史,影像学资料提示全身多处骨质破坏,属于骨肾型。但患者因肾功能异常就诊,手术治疗1月后血肌酐降至正常。患者虽有双肾结石的病史,但无肾区叩痛、肾积水等表现,暂不考虑肾功能损害由肾结石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便有甲状旁腺激素升高,且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的水平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是一致的[5],故此患者肾功能异常不能仅考虑是原发性肾脏病,应进一步排查肾脏以外疾病。此患者肾结石考虑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患者2年前发现肾结石,且行手术治疗,忽略肾结石的病因,后导致肾功能损害,骨骼病变。
近年来,甲状旁腺腺瘤发病者不断增加,临床上无症状及不典型患者较多见,基层医院医生对本病又缺乏认识,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对于不明原因的肾结石、肾功能异常、高钙血症及病理性骨折患者,应常规排查甲状旁腺功能,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后期肾脏及骨骼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