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投贷联动是商业银行中一种基于“股权+债权”模式的综合性金融产品,风险特征呈现为关联性强、复杂度高、投资期限长等。为防范投贷联动中的各类风险及衍生出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把控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贯彻组合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在金融监管层面,要遵循金融创新规律,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促进综合化协同监管体系的形成,严守系统性风险监管底线。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贷联动;风险管理;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6-0160-02
0 引言
投贷联动业务是银行对金融产品的一种创新,其诞生立足于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自商业银行试点实施以来,既体现其探索方面的战略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融资方式。投贷联动给传统信贷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通过综合化运作股权投资业务,使科技型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做好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投贷业务持续推进的重要环节。
1 商业银行在投贷联动风险管理方面与风投机构的不同
商业银行和风投机构都是科技型企业风险资金的提供者。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虽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但贷款的本质特征及风险属性并未改变,其具备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风投机构作为科技型企业风险资金的提供者之一,其追求科创企业的高成长、高回报,通过专业分析技术筛选出优质企业,并最大限度地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在投贷联动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既要警惕风险,又要兼容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前瞻的风险投资文化。
1.1 风险管理理念与服务对象的差异
在投贷联动业务中,资本市场与投资密切相关,其本质离不开与商业银行相关的业务,其中主要包括投行业务等,其主要内容包含重组并购、投资顾问及资产管理等,并受分业经营框架的约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为“审慎、稳健、合规”,安全收回贷款是其开展业务的首要,而担保或抵押是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基本条件,因此需要注重对贷款企业相关信用风险进行监管,同时该项业务主要面对资产较为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而风险投资的特点与其大相径庭,其具备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同时无需将企业抵质押或担保,利用专业分析技术筛选出优质企业,并且通过股权投资形式来支持目标企业,该类企业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1.2 风险管理内容的不同
“资产负债管理论”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核心,其需要存款具备安全性及流动性等前提下才得以放贷,在保证存款方利息的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盈利。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则更为严谨,其信貸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规范标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资产端”为中心,注重分析评判企业的近期财务状况,其信贷风险管理范围在资产负债表内。
2 投贷联动的风险特征及风险种类
投贷联动具有关联性强、复杂度高、投资期限长等风险特征,其特征对稳妥推进与良性运转有直接影响。在现有框架和组织架构下,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如今的相关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等均受到整体框架的限制,影响了商业银行与风投单位的合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投贷联动业务的推进,使得投贷联动业务的拓展空间不足。投贷联动业务是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实际开展中面临诸多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控措施,以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投资风险、法律风险及交叉风险是现今常见的投贷风险种类。
3 风险管理的实施策略
回收期长、不易存活等均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特点,因而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要协调好审慎稳健与前瞻进取间的关系,在传统信贷成熟的风险控制基础上,创新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体制,在保障银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大化。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中,商业银行要把微观实践和宏观战略目标紧密结合,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贷联动模式,以有效管控各类风险和防止新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所设计的风险管理机制应与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匹配,并强化风险管理措施与优化管理流程,在观察期中识别、评估风险,在介入期中隔离、预警风险,在投贷联动退出后分担、补偿风险。
3.1 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基础
基于资产组合的视角下,分析评价单一市场和风险的同时,也要综合评估金融市场的各类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既要评估中短期风险,也要评估科技型企业远期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中,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鉴风投机构的专业化评价技术,协同开展风险识别及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科技创新中小企业项目,筛选出优质企业和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深入科创企业进行实地专项调研考证,详细审查企业及项目,科学评判各类风险,从根源上做好风险防控。
3.2 风险隔离和预警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关键
投贷联动是一种基于“股权+债权”模式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和风投机构作为不同的参与主体,其业务风险来源各有不同,这两种主体的风险管控机制也有显著差异。为有效管控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防止系统性风险及交叉感染,可基于投贷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防火墙制度,促进二者在业务层面更好地协调合作。
3.3 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保障
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投贷联动业务中,商业银行要整合各类资源,并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协同合作。在不同主体利益联结的基础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需遵循市场化原则,确定股权投资杠杆比例和商业银行出资比例,合理设定各方的风险权责及不良贷款分担比例。
4 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监管
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贷联动风险管理时,首要注意收益及平衡风险等方面,应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及流程,构建立体式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流程的完善及优化,可有效提升其内部控制效率、风险管控能力及风险处置能力。投贷联动是一种金融产品的创新,监管机构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时,要遵循金融创新规律,形成综合化协同监管体系,使监管得以穿透整个业务范围,在降低较差风险的同时,还能有效预防系统性风险。
4.1 创新风险管理思维,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贷联动业务时,商业银行既要践行传统信贷审慎稳健的风险文化,又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制定过程中不仅需要顾及市场风险,还要对中度风险给予考量,始终将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投贷联动中。商业银行在投贷联动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应扮演独立运营的角色,在相互制约的同时需要保证信息共享。商业银行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事先做足功课,才能有效制定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实现投贷联动业务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利率结构等进行调整组合,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4.2 优化商业银行内部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是有效管控投贷联动业务的各类风险,并且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有赖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也是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基本条件。在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中,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需按照全覆盖的原则,找出隐藏风险缺口或关键风险节点,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
4.3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穿透式监管
在现有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下,我国投贷联动类跨业的综合性金融产品仍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管重叠交叉等现象,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和转变监管理念是投贷联动等综合性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由单一的机构监管向综合化协同监管转变,使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符合金融创新规律。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建立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在同一监管标准下,进行协同有效监管。实施穿透式监管可有效防控交叉金融风险,穿透连接投贷联动资金来源、中间运行环节及资金最终投向各环节,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隔离和预警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投贷联动风险管理的保障。在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风险监管中,应树立组合风险管理思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控制效率;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穿透式监管。
参 考 文 献
[1]蔺鹏,孟娜娜.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风险管理及监管研究[J].武汉金融,2017(9):67-71.
[2]张璇.我国商業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8(36):378-379.
[3]郑超.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运作模式及发展策略[J].南方金融,2016(6):20-25.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调研”项目(编号:Y2019JG03)。
【作者简介】刘香女,女,辽宁大连人,本科,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试验技术员,从事本科生物流专业实验课和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