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疑激思策略初探

2020-07-29 12:26冯伟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3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有效性策略

冯伟芬

【摘要】“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在当代,加强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相当重要。如何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历史,问题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是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激活课堂的钥匙。本文主要从提问切入点、提问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问题教学;策略;有效性

设疑激思,问题是关键。问题设计的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联性。问题贴近生活,接地气。问题联系时政,有效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的质量、数量、梯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问题教学,重在问题设计。以下笔者尝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讨如何运用适当策略设计有效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找准提问切入点

问题教学法首先考虑问题设计的角度。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实效。根据教材、考纲、课标、学标等资料选择问题、设计问题尤为重要,切入点要细、要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还要紧扣时政热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设计,马虎不得。根据教材、学情加以分析,设计恰当的问题贯穿课堂,优化各个环节,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推动问题探究的深入,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切入提问,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历史课教学内容中的单元、课、目要素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由已知到未知,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因此,好的导入,可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体现历史的系统性,问题作为线索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

(二)着眼趣点,引发思考

设疑激趣,是突破历史课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以趣引学,事半功倍。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当下重要时政等各方面的素材更为关注,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意义、人物的评价等较为厌烦,听课时更打不起精神。教师则需想方设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学习探讨进而产生共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家国情怀等方向设计问题更接地气。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顺口溜记忆法或谐音趣味记忆法记忆,也可以把教材中没有的,但可为教学所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入课堂,问题贴近学生,话题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三)针对疑难,激发思维

课堂内学生交流是否充分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指标,好的活动需要有好的问题驱动。灵活而有深度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历史问题要有深度和高度,历史素材要有年代或时代感,问题组之间需要有衔接与过渡,切忌范围跳跃太大,时间跨度太长,难度太大。只有问题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方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提问,学生合作,并大胆向老师质疑,激发求知欲。那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 教师给学生筛选出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可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加强互动。

(四)排除障碍,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需要巧妙设疑引导,化难为易。学生遇到难点时,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陷入沉思,伴有畏难情绪。教师在难点突破上巧花心思,通过设计通俗易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思考,达到预设的效果。立足于基础知识,明确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注意线索记忆,问题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画龙点睛,落实要点

集中力量落实教材重点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重点处花心思设计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重点知识虽然重要,却往往無趣,学生难以把握,仅靠教师的讲授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筛选有用的历史图片、故事、素材、漫画等来设置问题,效果更理想。这时教师应在点睛处巧妙设疑,学生围绕着问题,以探究的方式突破重点。

二、巧用提问方法

提问是一门艺术。巧提问是成功的关键,也是问题教学的关键。提问方法多种多样,如故事诱导法、直接提问法、焦点引导法、反问法等,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前三种。

(一)故事诱导法

用故事诱导开启课堂教学,适当设疑,引领学生们思考、参与,容易实现教学目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给人智慧、悬疑,因其有趣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程为例,《秦王扫六合》一课提及到,因秦皇残暴,历经14年的秦王朝皇销声匿迹,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都城市场内捌棍成了抢手货,鞋子却没人买?学生产生了好奇心理,带着问题找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为下一节课安排教学伏笔。

(二)直接提问法

直接提问法可以直奔主题。直接提问法优点是针对重难点设计问题,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纯粹的课堂教授,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通过集体备课,引入当下的热点话题,结合微课、微视频等资源,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开门见山,有的放矢。直接提问,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与把控,需要有多年教学经验且长期开展问题教学的历史老师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三)焦点引导法

焦点引导法需选准历史事件与当下热点结合来开启课堂,激发学生思考与参与的兴趣。比如分析课程《鸦片战争》中的几个问题:鸦片战争前中国、英国贸易情况有何不同?鸦片战争引起的原因与林则徐虎门销烟有关联吗?香港岛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割让给英国的?鸦片战争最惨痛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把这些问题与近期香港黑暴问题联系起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更好的巩固历史知识和深刻理解历史。

三、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以问导学,问题是核心。高质量的问题贯穿课堂,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学有所得。为促进初中历史课堂实效的提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情来设计问题,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以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有适当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加强教学互动,以问题激活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学习时,教师在课前首先提问学生“新中国诞生后,收回台湾是中国内政的问题,那如何收回?”,用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接下来教师以“党和政府在对待台湾问题上有什么转变?为什么转变?”导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首先提问“两岸关系改善这期间,有没有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简单的问题,随后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如“哪些因素严重影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那我们收回台湾还有希望吗?希望在哪里?”等,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有了成就感,一步一步地向前学习,进而有效掌握历史知识。

(二)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一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关键看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是解决重难点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生源及年龄层次设计的问题,才是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适合的教育。如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章节学习时,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今天的科学界如此推崇祖冲之?圆周率是谁发明的?从个人方面来看,为什么这些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治学精神呢?等等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实现分层教学,这就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要有启发性

问题应富有启发性,挑战性,不能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探究才能找到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哪一年? ”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里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高阶思维,不属于深度学习。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当今时政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提问学生“世界各地有许多郑和的遗迹,他对世界有什么贡献?”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郑和下西洋”与“一带一路”有联系吗?”等问题,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深入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做到舉一反三。

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渗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学科素养,重知识学习重素养培养。创设问题情景,能更好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在课堂,能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换位思考,更好地达到历史认同。

教师课前必须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情,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利用有效资源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预设,需要源于生活,能体现思想教育价值,问题设置需条理清晰。问题设计切忌随意性,情景切记胡乱拼凑。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课堂实效,应结合学生实际,科学设计研学问题,合理设置情境,加强合作探究,让学生寻找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深入生活发掘有用的历史素材,在学生深度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荷萍,问题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J], 2015年,第10期:40.

[2]王团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有效应用·《课程与教学》[J], 2016年,第8期:27,

[3]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 2009年,第18期:69.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有效性策略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