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2020-07-29 09:00冉婷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目标教育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近两年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它源自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对全课程育人的探索,倡导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目标;教育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是中国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前者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全部课程,旨在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入高校各类课程的新举措,同时也正在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角。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此次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继而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比较缺乏与此相关的学术专著。现将主要研究状况做如下梳理: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一是认为“课程思政”注重的是一种教育方法。刘磊认为“课程思政”是对高校中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因素充分挖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各类课程和课程的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是认为“课程思政”要落实为一种教育体系。李庆丰认为,“课程不仅把其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变成为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何衡也提到,“课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上,李如瓛认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育体系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一个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依次居于圆心的外层,共同构成同心圆。三是认为“课程思政”在终极追求上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和责任。高德毅等认为“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具体实践上,田鸿芬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关于“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研究

田鸿芬认为,“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存在,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沈贵鹏则从心理学的视角,基于“无意识教育”的心理作用,指出“课程思政”具有“目的强调内隐性、过程崇尚自然性、方式凸显暗示性”的潜隐性特点。针对“课程思政”的政治性和潜隐性特点,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复杂性思考,何红娟根据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提出需要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师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推动各类教师的协同合作。邱仁富进而认为,这种协同需考虑四大因素,即“步调一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享发展”,在教育内容方面需要与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在建构原则上建构两套互补型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相互共享信息和资源,在终极目标上实现相互促进,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敖祖辉认为,“一直以来,在高校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科知识传授,淡化课程育人功能,重智轻德现象、‘只教书、不育人现象依然存在,这就严重偏离、背离了课程育人本源。”这也响应了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石书臣认为,“同向”指朝着相同的方向,而“同行”则指的是需要一起行动,“同向同行”就是朝着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动,这具有明确的育人本质需要,即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这从根本上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在西方国家是一个空白,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权来讲,思想、道德、政治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们虽然没有课程思政的研究,但有与之相对应或有可对照性的研究。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更重视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如美国提出的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理念,日本提出的意指培养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都是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相关研究与我国并不直接对应,但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足以给我们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启发和借鉴。

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目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课程思政”内涵所蕴藏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分析,但从“课程思政”内涵牵引而出的一些重点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比如对“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融入,此外,目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来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较为单调,学科背景较为单一。“课程思政”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各类学科的融合,在实践上更是需要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各专业领域协同并举,尤其是需要与人文通识课程的深度融合,才能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内涵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冉婷婷(1985.8—),女,汉族,籍贯:甘肃会宁,研究生,讲师,海军军医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目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