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省思

2020-07-29 08:57王娅诺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方向方案

王娅诺

摘要:以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改变。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以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将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发现其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准确,专业方向修订具有科学性,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与高校定位紧密结合;教育与技术要协调发展;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要增强实践意识,加强实践能力;增加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6-0076-05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不仅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技术学规划了美好蓝图。2018年3月,教育部网站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次调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点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0个、撤销本科专业点416个。其中撤销本科专业排名前五位是服装与服饰设计(17所)、教育技术学(13所)、信息与计算科学(12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所)、产品设计(11所)。教育技术学专业被撤数量占总量的3.13%,位列第二,这个数据无疑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为什么教育技术学专业被撤数量这么大呢?是否与其学科发展或是人才培养有关,这也要求我们要省思,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否不符社会需求了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较于综合院校来说,地方师范院校更侧重于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地方特色,明确培养目标,辅以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壁垒,应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因此,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师范认证》)的要求,笔者以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二、研究结果

本文选取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的四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为2013版、2015版、2017版和2017修订版,其中2017修订版与2017版相似度很高,所以采用13、15和17版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调查法,利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探讨在《国标》和《师范认证》的要求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启示。

1.招生现状

招生现状是一个学科建设好坏最直观的反映[1],所以研究其招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成立于1994年,起初称为电化教育专业,招收专科学生,2003年起招收本科生[2]。为了全面了解H师范大学的招生状况,笔者调研了A省其他几所师范类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招生情况,其状况如下:A师范大学是最早开始招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于1987年开始招生,但在2012年停招,于2015年复招;Q师范大学于1999年开始招生,在2014年停止招生,后又于2018年复招。整个A省,只有H师范大学未出现招生断层现象。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这是因为H师范大学意识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对于推动人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且有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此领域的研究,并能够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专业发展。图1所列为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近七年的招生人数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保持平稳,由此可见,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招生量较为稳定。

2.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1)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风向标,具有引领作用,也是培养方案中的主导部分。教育技术学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性学科,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3]。通过对H师范大学三份培养方案的调研,得到H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状况发展如表1所示(因13版和15版在这三方面大致相同,故列在一起),从中可以发现人才的培养规格有所变化,从专门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融于实践。这也就意味着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教学理论,更要对其教学、管理能力进行培养,成为能够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发生变化,不仅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是与H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相匹配。《国标》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规定,即教育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勝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比《国标》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H师范大学是基本符合其要求的。《国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体现不明晰。综上所述,H师范大学的培养定位相对准确,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2)培养方向的比较

通过对这三份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其培养方向有所变化,13版和15版的培养方向一致,分别为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学资源开发。17版的培养方向变为教学媒体开发,没有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方向。虽然与13版和15版中教学资源开发和17版的教学媒体开发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要求学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工作。H师范大学把两个方向改为一个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方向简化为一,便于管理。原来由于方向的不一致,其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个方向开设20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一个方向中获得15学分即可。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选课时对方向课程理解错误,有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中各选一部分课程,最后导致在每一方向中都没有修满学分,无法毕业,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毕业,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困难。②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是用技术手段支持人类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切要素)和环境,具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特性,是学习者全面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是教育走向信息化、产业化、民主化、经济化的支持性技术基础[4]。教学媒体是承载或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5]。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提供一种方式来支持人类的学习,单纯地谈信息技术教育背离了教育技术学的本质,窄化了教育技术学。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含于教学资源的开发,所以H师范大学把培养方向修改为一个方向。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H师范大学出于管理方便以及对教学媒体开发和信息技术教育深刻的认识,对培养方向进行了修订与调整。

(3)就业去向的比较

如表1所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相同,主要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课程媒体开发、媒体教学设计与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环境建设或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人员等[2],就業方向较为宽广,三份培养方案变化不明显,部分修改也反映了行业发展。

综上所述,H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较为准确的,培养方向修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大学课程设置,一般指大学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时数安排。大学课程设置是一个整体性的安排,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考评四部分的内容,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以下主要从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的安排进行比较研究。

(1)课程设置结构的比较

三份培养方案构成一致,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课程由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基本遵循了从培养人到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逻辑顺序。《国标》要求的学分设置总学分为140-160分,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首先,三份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分别为152、152和158.5分,符合《国标》的要求。其次,其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分别为15.7%、15.7%和16.7%,虽然2017版增加了专业项目实践课程,但仍明显低于《国标》的要求,结构设置需要完善。

(2)课程模块的比较

公共基础课比较。公共基础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占学分比上,其占比依次为44.5%、44.5%和35.4%,总体来说三份培养方案的差异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公共必修课程上,17版相较于13版和15版,增加了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三门课程,这也是积极响应了国家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号召,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其中,《师范认证》明确指出,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经过比对,三份培养方案中占比均符合《师范认证》的要求。其公共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5.3%、5.3%、5.1%,差异不明显,总体来说学生的自由选择度较广。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在选课之前对于课程的了解不足,教师引导不足,可能会扎堆选课,造成一些高质量的选修课无人问津,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在开设选修课时会设定人数限制,若选课人数未达到该数目,则不开课,这种规定基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但会限制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专业课程比较。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开设的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也是先修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6]。专业核心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 集中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础的知识内容,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 辐射而成专业课程体系;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7]。三份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变化不大,以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视听媒体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为主,其开设的门类和数量基本符合《国标》的要求,17版与前两版最大的区别是单列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育发展史》《心理学》《高等数学》《教育学》等为主要课程,强调了教育教学的作用,表明已优化了其内部结构体系。17版方案的专业课程学分相较于前两版来说,差了1.5学分,但其结构比前两版更合理。

专业方向课程比较。《国标》要求各高校课程确定专业方向课程要依托学科、专业研究现状。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应围绕主要知识点对课程进行整合,削枝强干,与行业接轨,凸显专业前沿,体现专业内涵,反映专业特色。13版和15版把专业方向课程归为专业选修课程,17版列为专业方向课程,三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17版只设置了一个方向,即教育媒体开发方向,13版和15版比17版多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方向。17版方案中学生的就业去向明确提出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这一职业,此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方向,但根据前文所述,其是包含于教学媒体开发的,表面上与就业去向匹配度不高,实际上是有关联的。但方案中课程对于教师的培养限于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仅有班级管理和教学网站设计与维护,缺少培养教师掌控整个教学的课程,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课程,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有所欠缺。《师范认证》中对于学生发展明确指出,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教师教育类课程不足,可能会使得此项要求不达标。

实践课程比较。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首先,《国标》要求各高校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三份方案的实践课程占比分别为15.7%、15.7%和16.7%,都明显低于《国标》的要求,但与13版和15版方案不同的是,17版增加了10周的专业项目实践,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方案中对于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都有明确规定,对于教育考察和教育调查没有,实践课程体系不完整。其次,《国标》中要求各高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国标》在15年之后颁布,所以三份方案中只有17版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纳入实践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符合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即注重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3]。造成实践课程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管理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薪酬不等,但二者的工作量相差无几,甚至实践课程更需要教师针对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花费更多精力、时间,这就会导致教师不愿意进行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课上成理论课。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且教师个人的提升大都通过考学,较少深入接触实践教学,造成教师个人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指导。③学生思想意识薄弱。我国受前苏联凯洛夫式教学文化的影响,把学生的学时等同于课时,导致学生认为完成课时即可,不愿意花时间进行实践。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或者说指导实践的必要性,却因自身惰性未实施。以上三点,造就了实践课程在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中的位置较为尴尬,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甚至被搁置,成了缺失课程。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H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不足以及选修课引导不足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许多高校的共性问题。教育部公布的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中,不乏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过分强调技术忽略教育等因素导致其专业被撤。笔者根据以上论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定位相匹配

人才培養目标是学校安排一切培养活动的根本,这与院校的定位密不可分。地方师范院校,首先它是一所师范院校,主要培养的人才是师范生;其次,它是地方高校,需要面向地方,为地方教育培养后备人才。地方师范院校要明确自己培养的是师范生,要体现其师范特色,定位不能和综合性大学一样,不然就会失去特色,造成培养的人才素质不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以培养师范生为原则,贯彻《师范认证》标准,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且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一切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

2.教育教学与技术协调发展

教育技术学是非常典型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专业,它可以授予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技术学没有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可能过于重视技术,使之成为了一门技术学科,但其技术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强,这也是许多学校撤销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教育技术学需要将有效的教与学融入课堂,从课堂中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研发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技术。要想做到把教育教学与技术相融合,需要创新型的教学系统设计。因此,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展因材施教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

3.强化实践意识,加强能力培养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8]。首先,教育研究机构是高校的智囊团,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做好引导教师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工作。其次,高校教师个体要强化实践意识,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训练,获得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学习不断变化的技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及时适应技术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要求并不断学习。最后,学生个体不仅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也要能够寓理论于实践,熟练掌握技术的运用。

4.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入职要求不匹配,进入工作岗位需要一段磨合期。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校期间实践课程不足导致的,这在师范生身上尤为明显。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不能够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教学,通常要磨合一段时间才可以正式上岗。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也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学校应增加实践课程,要符合《国标》的要求,学生在一线岗位上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可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要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

5.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最大程度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选课前后,应发挥引导作用,详细介绍学校选修课的意义、流程以及各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视选修课,认真对待公选课的学习和考核,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积极、高效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开设优质的选修课,认真对待选修课的教学与评价,提高其教学质量。在选修课的课堂中,教师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应用新型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发挥好其引导作用,给学生做好选课前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好选修课的作用。

教育技术学从诞生到当下,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遇“冷”,其未来的发展亟待省思,重点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6):31-41.

[2]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EB/OL].http://www.chnu.edu.cn/Item/125289.aspx.

[3]何克抗,李晓庆.新时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兼论教育部撤销部分高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3):12-17.

[4]百度百科.信息技术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6%8A%80%E6%9C%AF%E6%95%99%E8%82%B2.

[5]张焕廷.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95.

[6]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471.

[7]王智超.我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8(8):117-122.

[8]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36-38.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方向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