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钢低碳高强钢碳氮控制工艺研究

2020-07-29 06:46田云生
河南冶金 2020年2期
关键词:钢包钢液硫含量

孙 拓 田云生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0 前言

安钢炉卷生产线生产的Q690及以上级别的低碳高强钢采用的成分设计是低碳加硼。生产时需要控制转炉终点碳、过程增碳及钢中的氮含量,但由于安钢采用宽板坯铸机(1 600~3 250 mm)×150 mm生产,宽厚比较大,碳含量控制不当易产生铸坯裂纹,恶化冲击韧性;同时若钢中氮含量过高,易生成氮化硼,产生铸坯裂纹,降低硼的析出强化作用,甚至失效,因此控制冶炼过程中的增碳及钢中的氮含量是冶炼这类钢种的关键。为提高这类钢种的冶炼命中率,开展了相关工艺研究,以期能为今后的科学生产提供帮助。

1 冶炼工艺路线及主要设备

冶炼工艺路线:铁水预处理→150 t转炉→LF→VD→宽板坯连铸机。

主要冶炼装备:采用150 t复吹转炉,氧枪为五孔拉瓦尔氧枪喷头,配备副枪测温取样系统,冶炼周期35~38 min; 配备150 t LF炉,平均精炼周期为30 min,二次精炼为150 t VD炉,后续使用超宽板坯连铸机,其规格为(1 600~3 250 mm)×150 mm,配备液面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动态轻压下系统。

2 产生原因及控制工艺分析

2.1 冶炼过程碳的控制

在低碳钢冶炼过程中,影响冶炼过程中碳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转炉冶炼终点的界面控制,主要指转炉冶炼终点碳和温度的控制;二是钢水接触介质的增碳控制,冶炼过程中钢水主要接触钢包、合金、石灰、精炼剂、电极、空气及底吹氩气,石灰、精炼剂等造渣料中的含碳量极低,可忽略。因此,在钢水冶炼过程中,增碳主要来源于钢包、合金及电极。

2.1.1转炉终点的界面控制

转炉终点的界面控制对控制冶炼过程增碳非常重要。转炉终点的界面控制主要指转炉终点碳和终点温度的控制,转炉终点碳一旦控制过高,对后续碳的冶炼控制将会带来较大难度,一般要求转炉出钢碳含量不宜超过0.050%;其次,重要的是转炉终点温度的控制,温度过低,后续LF精炼造渣、升温困难,长时间的送电不仅会造成电极增碳,更会造成送电过程中电极电离空气,从而使钢水大量吸氮,因而一般要求LF精炼开始前钢水的温度不宜低于1 560 ℃,反推得出转炉出钢温度不宜低于1 650 ℃;同时,需要注意钢包的保温效果及钢包内钢水界面的炉渣保温,必要时可加入200~300 kg石灰,以保证合适的渣层厚度。

实践表明:转炉终点碳含量小于0.050%的控制难度不大,命中率可达到100%;精炼LF的到站温度控制受钢包烘烤状态、出钢时间及钢包内钢水界面保温情况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随机抽取50炉低碳钢冶炼的控制记录分析,如图1、2所示。

图1 转炉终点碳含量控制情况

图2 LF精炼到站温度控制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在冶炼低碳高强钢种时,转炉终点碳基本可稳定在0.030%~0.050%之间,但需要说明的是转炉终点拉碳过低易造成终点钢水氧含量偏高,增加转炉吹损及后续冶炼负担,造成成本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控制明显存在一定波动,其中有6炉低于1 560 ℃,LF精炼到站温度偏低对冶炼过程中的碳氮控制均不利;但终点温度也不宜过高,温度过高会影响转炉炉衬寿命。由此可以得出,在冶炼低碳高强钢种时,转炉终点碳含量控制在0.030%~0.050%,转炉终点温度控制在1 650~1 680 ℃为宜;另外,钢包烘烤效果和钢水界面保温也不可忽视,它们是影响钢包过程温降的主要因素。

2.1.2 钢包影响

由于在采用LF+VD长流程精炼时,热负荷时间较长,对钢包耐材侵蚀相对较重,因此钢包的清洁度、包衬耐材等对钢水增碳影响较大。特别是在VD真空冶炼过程中,镁碳砖中的镁易于挥发,耐材易疏松剥落,钢水增碳明显。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下下钢包增碳量一般在0.005%~0.010%。

首先,钢包清洁度是引起钢水冶炼过程钢包增碳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点是钢包内的残钢、残渣对钢水的污染增碳。因此,在使用前务必将钢包清理干净,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增碳现象。

其次,钢包耐材熔损增碳是低碳高强钢冶炼过程中增碳的另一主要原因。钢包耐材增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钢包包龄,在钢包使用过程中,随着包龄的增长,钢包内衬受钢水、钢渣的侵蚀程度逐渐增加,特别是钢渣的侵蚀,钢渣能够随着钢包耐材的气孔、缝隙侵入耐材内部,导致钢包耐材主体成分发生变化(特别是钢包的渣线砖),在承受高温、长时间冶炼时,钢包耐材更易于熔损、脱落[1];二是安钢在冶炼低碳高强钢时需要VD真空脱气工艺,由于钢包处于真空状态时钢包耐材镁碳砖中的镁的挥发性较高,特别是在钢包内衬表面层及熔渣层中,镁碳砖中的镁挥发后,碳失去了骨架支撑,更易于熔于钢水,导致钢水增碳,尤其是钢包渣线部位侵蚀严重。随机抽取10个钢包的使用情况后发现,在冶炼低碳高强钢时,采用的钢包渣线寿命普遍偏低,大部分炉次所使用的钢包渣线的寿命不超过20次,最小值为3次,最大值为34次,平均值13次。因此,在选择钢包时,建议以中前期包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冶炼过程中对钢水的污染。

2.1.3 合金影响

根据工艺要求,冶炼低碳高强钢需要进行合金化的元素主要有Si、Mn、Ti、Nb等,随机抽取10批合金对其碳含量进行检测,10批合金的试样编号为1号~10号,合金中的含碳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几种合金相比较,硅锰合金的含碳量最高,平均1.5%,锰系合金中金属锰含碳量最低,平均0.07%,但金属锰的成本较高,综合考虑锰系合金化采用低碳锰铁,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及物料供应情况,其他合金化过程采用硅铁、30钛铁、铌铁。根据低碳高强钢的成分设计要求及表1中的合金含碳量,可以计算出合金加入量及合金加入后引起钢水碳含量的增加量,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低碳锰铁的合金加入量最高,增碳量较多;铌铁、钛铁的增碳量较少;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总增碳量约0.006 4%。由此可见,合金增碳量基本是可控的。

2.1.4 电极影响

在LF炉冶炼过程中,除钢包增碳外,电极增碳是LF炉低碳高强钢增碳的主要原因,电极增碳主要有两个来源:(1)电极在送电过程熔损增碳,这一增碳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实践表明,一般电极的熔损增碳量约0.005%~0.010%,主要受电极自身质量和LF精炼到站温度的影响;(2)电极断裂、掉头等导致电极头或电极残渣掉入钢水中,导致钢水异常增碳,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意味着钢水中的碳含量将出现不可控的局面。因此,应加强检查,发现有异常的电极,及时更换,从而避免电极断裂掉块、掉头现象的发生。

表1 合金抽检含碳量 %

表2 合金加入量及增碳情况

综上分析,控制好转炉冶炼终点碳和终点温度,尽量抑制钢水接触介质的过程增碳,同时保证钢包烘烤及钢包内钢水界面的保温效果,是保证低碳高强钢冶炼过程中控制碳含量的关键。通过分析发现,钢包增碳0.005%~0.010%,合金增碳约0.006 4%,电极增碳0.005%~0.010%,总增碳量约0.016%~0.026%,转炉出钢碳含量控制在[C]≤0.050%是必需的。

2.2 冶炼过程钢中氮的控制

钢水冶炼过程中造成增氮的主要因素有钢水裸露、电弧电离吸氮、保护浇注等,需要重点控制;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钢水冶炼过程中的增氮与LF精炼开始前的初始硫含量及温度也有着密切关系。

2.2.1 钢液裸露增氮

钢水裸露吸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钢液中的[O]、[S]等表面活性元素,随着“造白渣-脱硫”的进行,其浓度不断降低,钢液吸氮速率增加。当炉内气氛中的N2与钢液接触时,在钢液表面发生“吸附-分解”反应,氮原子进入钢液,造成钢液增氮[2]。二是钢液中的[O]通过影响氮在钢液中的传质系数,一方面能够阻止氮从钢液中脱除, 另一方面也能够阻止钢水从大气中吸氮。当钢液中的溶解氧较高时(如转炉条件),传质系数很小,不利于钢液吸氮;反之,当溶解氧较低时,则有利于吸氮过程的发生。然而,LF过程钢液脱[S]前必须进行充分脱[O],两者相互耦合,互为消减。因此,调渣过程中渣颜色的变化随着渣的还原从黑色到白色,[O]、[S]逐渐降低,钢液吸氮速率增加,造成钢液增氮。

低碳高强钢在LF炉冶炼过程中,硫含量一般控制在0.005%,钢液进站硫含量一般控制在0.015%~0.030%,随机抽取50组LF进站初始硫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因此,LF炉在脱硫过程中,需要增大搅拌强度,保证钢水硫含量进入目标要求。

图3 LF精炼到站初始硫含量统计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低碳高强钢在进LF炉时钢水中的硫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0.024%,最高接近0.040%。因此,在LF炉脱硫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脱硫的热力学条件,再进行必要的搅拌,强化脱硫动力学条件,这样才可以有效实现冶炼过程中的控氮操作。

实践表明,在脱硫过程中,一般需要将LF炉炉渣造成还原性白渣,再通过控制除尘阀门的开口度,保持LF炉内微正压气氛[3],最后集中搅拌,强化脱硫操作,搅拌时间一般控制在5~6 min,根据搅拌情况,将氩气流量控制在600~850 NL/min为宜,其余氩气流量一般控制在50 NL/min(进站破渣层除外),脱硫后的硫含量一般在0.005%以内。

2.2.2 电弧区增氮

LF精炼送电时,石墨电极的位置处在熔渣层,炉内气氛中的N2在电弧区受电弧作用发生分解反应1/2N2→[N]。当钢液被适当厚度的炉渣覆盖时(化渣期),氮原子必须通过熔渣层才能进人钢液,氮原子在熔渣层的扩散成为限制性环节,因此吸氮少;当氮原子直接与钢液接触时(脱硫期),特别在[O]、[S]较低的情况下,也就是随着LF“造白渣-脱硫”的不断进行,钢液吸氮现象开始凸现,造成钢液增氮,因此在钢液加热中要做到埋弧送电。

综合以上两点,LF“造白渣-脱硫”处理过程中电弧区“钢液-大气-熔渣”界面更新频繁,炉气内的N2分压较高(大气中氮分压大体保持在7.8×104 Pa),钢液裸露现象严重,具备钢液吸氮的所有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是LF冶炼周期波动与钢液控氮的关键环节。同时,根据氮在钢中的溶解反应式符合平方根定律,可知通过降低气相中的氮分压可以使钢液脱[N]、[H]得到净化。

实践表明:LF的到站温度低会使加热时间过长,造成钢水增碳、增氮和冶炼节奏紧张,为减少增氮,到站温度应>1 550 ℃,且单次送电时间不宜大于10 min。此外,在VD真空条件下,控制极限真空度不大于70 Pa,吹氩搅拌时间≥10 min,VD出站氮含量平均可控制在35×10-6。

2.2.3 加强保护浇注

在连铸浇注过程中保护浇注非常重要,否则易造成钢水与大气接触吸氮[4]。在生产低碳高强钢时,加强保护浇注应做到:长水口安装良好,保证垂直对中;长水口与钢包下水口间采用氩封,保持微正压状态;中包液面采用覆盖剂,保证钢水不裸露;中包包盖孔洞采用石棉毡封闭,降低中包内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浸入式水口与中包上水口之间采用氩封,氩气调整保证微正压状态;结晶器内添加适量的保护渣,保证钢水不与外界接触。.实践表明,保护浇注良好时,钢水增氮量可控制在3×10-6~5×10-6的水平。

3 应用效果

低碳高强钢的成品碳要求[C]:0.05%~0.08%,成品氮要求[N]≤0.006 0%。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随机抽取50炉低碳高强钢冶炼控制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低碳高强钢的冶炼过程控制及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成品碳的合格率为98%,氮的合格率为100%,可满足这类钢种冶炼生产的控制要求。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成品碳含量可全部控制在0.05%~0.08%,最大为0.076%;成品氮可基本控制在30×10-6~60×10-6,其中出现1炉控制在63×10-6,主要原因为钢包底吹不畅造成LF造渣时间过长,最好水平可控制在34×10-6。

4 结论

(1)控制转炉冶炼终点碳含量不大于0.050%,LF到站温度不低于1 560 ℃,尽量抑制钢水接触介质的过程增碳,同时采用中前期钢包,保证钢包烘烤及钢水界面的保温效果,是低碳高强钢冶炼过程中控制碳含量的关键;工艺实践表明,一般过程总增碳量可控制在0.026%以内。

(2)分析认为,冶炼过程中的钢水裸露、电弧电离吸氮、保护浇注是钢水增氮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LF冶炼造白渣和脱硫的时机,调整脱硫时的氩气流量(600~850 NL/min),搅拌时间控制在5~6 min,保证VD极限真空度在70 Pa,真空处理时间不低于10 min,同时严格保护浇注,可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成品氮可基本控制在 30×10-6~ 60×10-6。

猜你喜欢
钢包钢液硫含量
转炉炼钢过程中钢包温度控制研究
钢包精炼炉(LF)作为可削减负荷的灵活性评估
高频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硅碳球中硫含量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
湍流器结构对感应加热中包流动影响数值模拟
高硫硅钢的硫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变化
重石脑油硫含量超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低压铸造中钢包热—结构耦合分析及优化
水口位置对电磁偏心搅拌作用下大圆坯连铸结晶器内流动及传热的影响
炼钢生产中转炉炼钢脱氧工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