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吴 清,刘书安
(1.肇庆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肇庆 526061;2.澳门科技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澳门 999078;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旅游系,广东 佛山 528000)
提要:贫困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反映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广东省2 277个省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及致贫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贫困村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现明显的环珠三角集中分布,存在1个明显的集聚组团和3个集聚次中心,核心—边缘特征较为显著;在区域分布差异上,空间分布高度集中,粤北地区贫困村数量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在空间分布关联上,呈现粤东西北热、珠三角冷的空间关联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广东省贫困村整体致贫因子主要包括交通闭塞,路网密度较低;远离城镇,缺乏辐射带动;产业薄弱,经济水平较低;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等方面。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全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613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但仍有52个贫困县尚未脱贫摘帽,革命老区和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经由面上贫困转向点上贫困。贫困村是贫困户相对集中的最小行政单元,我国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深石山区、高寒区、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也是生态红线区域,资源承载力低,人地矛盾突出,这些区域是脱贫攻坚的最前沿阵地,也是最后一块阵地[1]。解决点上贫困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致贫机理,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减贫措施。因此,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贫困地区空间特征历来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贫困陷阱[2-3]、空间贫困的地理机制[4-6]、区域贫困评价[7-8]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贫困的空间识别[9]、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1,10]、空间贫困实证分析[11-13]等方面。以往研究尺度主要是全国、省、市、县的宏观和中观尺度,难以揭示贫困的真实状况;与之相比,村级单元作为扶贫战略实施的最小空间单元,更能反映贫困问题的本质[14]。近年来,随着贫困村统计数据的完善,对贫困村空间格局的研究逐渐兴起[15-18],但主要集中在对全国和特困连片地区的贫困村空间分布研究,对经济发达省份的贫困村问题关注的还不多[19-20]。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客观上形成了珠三角发达地区和粤东、西、北相对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二元空间结构。因此,广东省贫困村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别于特困连片地区的特殊性。本文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致贫因子进行研究,以丰富农村贫困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针对性地制定减贫对策,为广东省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利用ArcGIS 10.2 建立广东省贫困村数据库。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地理集中指数[21]、最近邻指数[22]、局部关联指数[23-24]等方法研究广东省贫困村在不同地域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具体模型及地理意义见表1。
表1 基本地理分析模型释义表
本文基础数据为广东省2 277个省定贫困村,来源于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对贫困村名单》。运用谷歌地图经纬度查询功能,整理出广东省贫困村空间信息,运用ArcGIS 10.2 软件,对广东省行政区划地图进行矢量化,并导入广东省贫困村空间信息,建立广东省贫困村地理空间数据库。地形高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区SRTM-DEM数据集”,数据分辨率为90 m;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8)》。
根据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密度图(见图1),广东省贫困村集聚特征显著,大致呈现1个贫困村集聚带、1个核心贫困村集聚组团和3个贫困村集聚次中心。其中,贫困村集聚带位于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形成了环珠三角贫困村分布带,贫困村空间分布密度均在75.65个/万km2以上,这与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相吻合,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困村空间分布的负相关性。贫困村集聚组团分布于粤东和粤北相邻地区,包括陆河、陆丰、普林、揭西、丰顺、五华、紫金、东源、龙川、兴宁、惠来等县(市、区),贫困村空间分布密度在226.92~302.55个/万km2。该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村基础设施较弱,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且该区域历史上农村家庭超生、制毒贩毒、治安等社会问题突出,周边城镇带动力不足,贫困人口众多,呈现区域与人口的双重贫困,是广东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粤北、粤西形成了3个贫困村集聚次中心,空间密度在151.28~226.91个/万km2,主要包括粤北始兴、翁源、英德以及粤西的高州、化州、遂溪以及雷州等县(市)。粤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加上产业发展落后,耕地资源较少,是广东省生态扶贫的重点区域之一;粤西地区耕地资源较少,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交通发展滞后,农村发展水平较低。
图1 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图
从广东四大区来看(粤东地区包括揭阳、汕尾、汕头、潮州;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地区包括清远、韶关、河源、梅州;珠三角地区包括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呈粤东、粤西、粤北向珠三角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粤北地区贫困村最多,有1 248个贫困村,占广东省贫困村的54.8%;其次为粤西地区,有486个贫困村,占广东省贫困村的21.3%;再次为粤东地区,有386个贫困村,占广东省贫困村的17.0%;而珠三角地区分布得最少,仅有157个贫困村,占广东省贫困村落的6.9%。
从市域特征来看,广东省内2 227个省定贫困村来自14个地市,其中梅州市最多,有349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的15.3%;其次是韶关,有278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的12.2%;清远市和河源市贫困村分别占比11.5%、11.2%,说明粤东、粤北地区是贫困大区,贫困村数量多,比重大;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贫困村占比为9.6%、7.9%,也是贫困村较为集中的区域。而珠三角的肇庆市、惠州市占比为4.9%、2.0%,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江门7个地市无贫困村,说明珠三角区域贫困村主要分布于外围边缘地区。
运用公式2,测算广东省贫困村地理集中指数,得出贫困村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为14.66,假设每个地市的贫困村数量相同,x=2 227/121=18.4,则贫困村地理集中指数为9.09,G>G0,表明广东省贫困村总体上呈现集中分布特征。在ArcGIS中使用平均最近邻工具进行计算,得出广东省所有贫困村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54,远小于1。经检验,置信度为99%,这说明广东省贫困村在空间分布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江门、东莞7个城市尚未有贫困村分布;如果再将这些城市面积剔除再计算,所有贫困村最近邻指数集聚特征更明显。贫困村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空间自相关能够检验出区域自身贫困水平与其邻接区域贫困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中的热点关联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得出研究区域贫困村空间热点分布图(见图2)。如图2所示,将Z值最高(1.21 图2 广东省贫困村空间热点分析图 贫困村问题既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贫困村空间分布的形成机理包括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两大要素[9-10,20-21]。从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的角度来讲,其空间致贫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施是区域生活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关系着区域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水平。一个地区的公路里程、公路密度与该区域的经济水平有着必然联系,也是村落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对贫困村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广东省高于全省平均公路网络密度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除肇庆以外的珠三角区域,贫困村数量仅有46个,占总数2%;低于平均公路网络密度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粤北、粤西地区,贫困村数量为2 120个,占总数的93.1%。从广东省各市高速公路网络密度来看,云浮、梅州、茂名、河源、韶关、清远排在全省后六位,但6个市的贫困村数量为1 428个,占总数的62.7%,说明公路网络密度与贫困村分布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公路网络密度越低,贫困村数量越多;反之,公路网络密度越高,贫困村数量越少。 城镇是地区发展增长极,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越靠近城镇的地区,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利用ArcGIS的空间缓冲分析工具,分别选择5 km、10 km、15 km、20 km缓冲半径,分别生成4类缓冲区,统计不同类型缓冲区内贫困村数量,得到贫困村数量与城市中心距离统计图(见图3)。超过一半的贫困村分布于距离城市中心30 km的地区,15%、16%贫困村分布于距离城市中心10~15 km、15~20 km的地区,11%的贫困村分布于距离城市中心5~10 km的地区,仅6%的贫困村分布于距城市中心5 km以内地区。说明贫困村数量与城镇的距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贫困村数量越多;反之,距离城市中心越近,贫困村数量越少。 图3 贫困村数量与城市中心距离统计图 贫困问题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产业结构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可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应。龙花楼等认为,如果某一县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占GDP比重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无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0]。如图4所示,广东省各县第二产业平均值是32.89%,标准差是16.03%,两者之和为57.99%,超过这一数值为工业发展主导县,共19个县,贫困村数量47个,仅占总数的2.11%。广东省各县第三产业平均值是45.61%,标准差是15.68%,两者之和为61.29%,超过这一数值为第三产业发展主导县,共13个县,贫困村数量仅22个,不到总数的1%。 图4 贫困村与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之间的关系 地形是影响贫困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影响村庄的分布、产业的发展来影响贫困村的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贫困村普遍分布于海拔200 m以上的粤东、粤北和粤西部分地区,该区域贫困村数量为1 835个,占总数80.6%;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下地区集中在广东省中部、西南部和东南区域,该区域贫困村数量为442个,占总数的19.4%,说明贫困村主要集中于海拔200 m以上的山区,这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生态敏感性较强,人地关系紧张,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贫困发生率较高。 图5 贫困村与地形之间的耦合关系 地方治理水平、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是贫困村的重要致贫因子。村庄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乡贤能人会有效提升村庄的基层治理水平;反之,乡贤数量较少,则村庄发展水平难以提升。村民素质是村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贫困村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社会环境因素对村庄整体影响较大,如历史上海陆丰地区民风剽悍,毒品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导致贫困村数量较多。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省定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现明显的环珠三角集中分布,核心—边缘特征较为显著,珠三角地区贫困村密度最低,外围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密度较高,粤东与粤北交界地区的贫困村空间密度最高,呈现团状集聚的特征,粤北、粤西形成了3个贫困村集聚次中心,在空间上形成了“环珠三角贫困带”。(2)在区域分布差异上,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呈粤东、粤西、粤北向珠三角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粤北地区贫困村最多,有1 248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比重54.8%,而珠三角地区分布最少,仅有157个贫困村,占比为6.9%。(3)空间分布类型上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贫困村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为14.66,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54,远小于1,广东省贫困村在空间分布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贫困村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4)空间分布关联上,冷热点特征较为显著,广东省贫困村存在两个明显的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热点区域,热点区域为韶关、河源、梅州,次级热点区域为汕头、揭阳、茂名、湛江、肇庆、清远,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为冷点区域,汕尾、惠州、云浮、阳江为次级冷点区域。(5)进一步分析发现,广东省贫困村整体致贫的因子包括交通闭塞,路网密度较低;远离城镇,缺乏辐射带动;产业薄弱,经济水平较低;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等方面。 广东省贫困村的分布反映了珠三角与外围地区的差距较为显著,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广东省通过深入实施省定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发展政策,贫困村落后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贫困村产业发展依然薄弱。有鉴于此,提出如下相关建议:(1)进一步明确空间扶贫战略。将粤东、粤北交界区域作为广东省扶贫一级重点区域,包括汕尾、揭阳、梅州、河源等地;将粤北、粤西作为广东省扶贫的二级重点区域,包括湛江、茂名、阳江、清远和韶关;环珠三角其他区域为扶贫三级重点区域;珠三角为一般区域,包括珠三角9个城市。根据不同扶贫空间等级,给予不同的扶贫政策支持和扶贫开发策略。(2)推进粤东、西、北城市群发展。深入实施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珠三角核心、沿海经济带和强化生态发展区的生态屏障作用。按照点轴系统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需要重点加快推进湛江、汕头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壮大区域性城镇发展体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通过城镇体系建设实现以城促乡的协调发展格局。(3)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粤北生态地区主要推进绿色产业开发,深入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大力发展康养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绿色发展业态,打造粤北生态旅游目的地;粤东和粤西地区利用沿海的优势,通过发展外贸产业、船舶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物流仓储业、滨海旅游业等,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4)进一步优化对口帮扶机制。充分利用珠三角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强化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的力度,扩大对口帮扶的覆盖面,创新对口帮扶的模式,从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给予粤东、西、北落后地区大力支持,如整合全省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举措,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一个科技特派员、一个脱贫产业项目。(5)深入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工作。针对海拔较高、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的行政村,开展整村搬迁和生态移民工作,搬迁地点就近选择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城镇附近;针对海拔较高、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村,实施迁村并点工作,迁入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集镇。(6)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粤东、西、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贫困村对外交通网络体系,打造高等级扶贫公路,串联贫困村集聚区,完善提升通村公路,提升贫困村对外交通可达性。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农业设施保障能力,如加大对贫困村生态问题的整治力度,重点整治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问题。 致谢:肇庆学院旅游管理2017级陈佳玲、魏泽雯、侯佩三位同学在数据收集方面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三、广东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的致贫因子
(一)交通闭塞,路网密度较低
(二)远离城镇,缺乏辐射带动
(三)产业薄弱,经济水平较低
(四)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