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华,郭浩原
(1.安徽艺术学院 美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0;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日趋完善,乘客对出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更加注重其所展现出的人文内涵与精神面貌。景观地域性与所处地域的空间特性紧密相连,其本质是当地人文背景、空间美学与景观元素的交融与共生,包含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如何在高铁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性特色元素,是我国高铁站规划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铁客站站前广场的景观环境塑造地域性表达作为研究课题,探究地域性景观的影响因素与应用范式,提出站前广场建设要与城市特色、区域规划相适应,既要满足交通枢纽中转的功能性,也要满足城市风貌展示的文化需求。
自然环境要素本身就带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是构成高铁客站景观地域性的基础和根基,每一处高铁客站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各不相同,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宏观地理环境和当地微妙复杂的客站基地地形,并对其作出呼应。不同地势地貌、不同自然条件都是高铁客站景观设计地域性表达最宝贵的源泉。安藤忠雄曾说“我的建筑建立在构成和现代主义形式的基础上,但我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个作品的场所性、风土、天气、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我希望每个特点的环境中找到建筑的基点[1]。”
城市发展要素包括城市的空间特征、城市风貌、城市色彩、城市肌理、城市功能等。城市发展的各要素对高铁站点的景观规划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城市空间特征对高铁客站的区域规划影响最大,以成都市为例,其五大中心城区呈现出“多中心、簇群状、梯度式”的总体空间形态特征,由内而外形成由高到低、由密到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高品质空间环境。
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社会人文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人文要素对于高铁客站的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铁客站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很多文化主题都取材自本土文化。如洛杉矶城市地铁站的顶棚和墙面的都选用了抽象的电影胶片和老式胶卷作为装饰元素,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好莱坞电影之城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济技术要素与高铁客站工程实践存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技术手段的进步与革新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和限制,如经济学中“梯度理论”所代表的观点——技术必须与经济发展规模相符合,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存在。另一方面高品质的高铁客站工程建设也会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快商品流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因此经济技术要素不仅是打造高铁客站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铁客站景观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此同时高铁客站的工程建设实施也需要强大的经济技术要素作为坚强后盾。
高铁客站的站前广场是站点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起到引导旅客流向的作用,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城市的规划理念作为前提基础,把客站的总体布局融入到城市的空间布局系统中进行整体考量,让站前广场的景观与城市肌理有机交融,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对高铁客站站前广场进行整体布局设计时应做到统筹兼顾,对原有城市的城市空间肌理、规划脉络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呼应。
如武汉火车站,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杨春湖畔,地理环境极为特殊,车站以北为杨赛湖.南侧是以湖光山色为特色的大型观光旅游景区——东湖景区。武汉的城市规划轴线呈现出“丁”字型格局,两条轴线的交叉点就是武汉站的选址所在,建成后的武汉站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核心,交通枢纽和景观观赏核心区域,凸显了步行空间与景观的连续性。
图1 武汉火车站与周边城市规划示意图
依托原有的地势地形、结合城市区域规划的设计策略是源自于基地地貌“应答式”理性的地域化手法,呼应了客站景观地域化的设计要求,是在高铁客站景观设计中值得推敲和借鉴的设计手法。
2.2.1 利用地势造景
上海南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主站屋和车站南北广场占地60 hm2,南站主站屋设计为巨大圆形钢结构,仅有少于三分之一的建筑被安置在地面以上,更多的建筑隐藏在广场地下空间内,为室外绿化造景腾出大量的空间。广场绿化以屋顶绿化的形式呈现,下方为地下两层建筑结构,景观设计的重点放在客站主体建筑的外部呈台阶状依次下沉的巨大弧形斜坡地势,层层退开的草坡如同水面荡漾的波浪,给予来往旅客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
图2 上海南站南北广场效果图与站前广场的草坡
2.2.2 化地形劣势为景观优势
京沪高铁的枣庄西站处于山地与湖面的围合区域内,地势东高西低,局促的基地条件为站前广场的设计增加了很多限制和束缚。中国美院在为其进行景观方案设计的时候通过巧妙构思,最终创造出独具匠心的广场景观。
(1)自然的景观:在现有地形条件与自然环境的依托下,将水体景观与绿色植物衔接起来成为生机盎然的整体。
(2)亲水的景观:广场前丰富的水体空间由滨水步道、亲水平台、伸向水中的码头与栈桥、水边湿地和岛屿共同构成,在跌水瀑布下方还建有一条贯通峨眉山路的水下隧道。隧道上方北侧为商业设施,南侧为跌水瀑布。建设完成后的枣庄高铁站毗山滨水,具有鲜明的江北水乡特色,成为集城市文化、城市风格为一体的城市新名片。
站前广场的高架桥衔接着外界交通道路与客站站房建筑,与站前广场形成一种“观赏与被观赏”的呼应关系。从高架桥上旅客可以俯瞰观赏站前广场的总平布局,而站前广场的旅客也可仰视观赏高架桥桥底空间,桥墩桥柱,同时高架桥景观也属于站前广场景观全貌的视觉要素。[3]
对高架桥景观的设计范畴包含以下区域:对桥上扶手栏杆、桥梁桥墩表面的装饰或桥下空间的局部景观绿化。桥体的美化装饰应做到与结构的形态相结合,改善缺乏美感的结构外观,凸显优美的形态结构。桥墩和桥梁的景观装饰应与铁路客站建筑外观保持风格一致,表面材质、色彩、肌理、装饰手法与客站基本造型风格相互呼应,避免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风格分裂的现象。不宜喧宾夺主过于突出,在高架桥桥身地面或者桥墩的部分可以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浮雕或者装饰画进行装饰。
图3 成都苏坡立交桥的川剧脸谱装饰景观与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浮雕墙
2.4.1 站前广场铺装的运用
城市景观分成以人造材质铺设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代表的硬质景观和以植物、水体等为代表的软质景观两大类。高铁客站站前广场相比较一般的城市广场有着交通通过性强、使用强度高、旅客流量大等显著特点,所以在对广场进行铺装设计时首先应考虑的就是来往人群的导向功能需要,其次才是彰显地域文化特征。铺装的地域性表达主要从材料、形式、色彩三方面着手进行构思和创作。
(1)通过铺装材料体现地域性
本土材料区别于现有的景观材料,一般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材质,所谓就地取材就是指本土材料的挖掘和运用。站前广场因其面积较大,使用材料的用量也是非常巨大的,采用本土材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同时选用本土材料也是对城市文脉的沿袭和继承,召唤起旅客的归属感,迎合旅客内心情感需求。[4]
(2)通过铺装形式体现地域性
铺装形式包括了站前广场全部面积的纹样肌理还有细部的装饰图案。大范围铺装在设计时应把握一定的节奏感、方向感、韵律感、稳定感,引导人行流线,满足旅客的心理需求。细部的装饰图案铺装可将体现地域文化作为重点,如选取当地特色民俗题材作为地景浮雕主题等,做到繁简得当、贴近主题、注重形式美,以防因图案设计不恰当引起旅客的抵触心理。[4]
(3)通过铺装色彩体现地域性
铺装色彩主要由以下三点所决定①来源于设计意图: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便有意选用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色,如当地民居、古建基调色或者是传统文化中有特殊寓意的颜色等。②来源于客站自身以及周围区域环境色彩:为达到与客站基地周边环境硬质铺装色彩的协调,多选用色相、明度接近的相近色。③来源于铺装材料本身:由于加工技术和材质本身的不同,本土材料会显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独有的原始色彩,带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图4 西安大雁塔广场地景浮雕
2.4.2 景观小品的陈设
景观小品属于装饰性硬质景观的范畴。站前广场的景观小品主要涵盖了座椅、雕塑、照明灯具、垃圾桶、廊架等等。既有方便旅客使用的功能价值,又有展现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功能,点缀和美化了广场空间。其表达原则有两点:
(1)形式上应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通过外在的形态如色彩、造型、材质等向旅客传达形象特征,表达其在特定地域风俗下的人文特色和审美品位,如青铜材质制成的雕塑就带有沉重的历史感,而采用新型材料如玻璃钢、仿金属等制作的景观小品则带有时代感和科技感。
(2)内容上应该具有文化特色,给予旅客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景观地域化的涵义是基于特定的区域文化、社会、经济背景来创造有浓厚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首先是要在地域文化中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景观小品的设计中来,其次是要从文化的视角来观赏和解析景观设计,做到以上两点方可以保证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得到有效的传承,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蕴含着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常常会令人过目不忘,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时往往会加入自然人文、地方风俗、神话故事等元素来丰富和扩充景观小品的文化内涵,给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图5 西安大雁塔广场的秦腔脸谱、马勺画脸谱、青铜雕塑、大唐文化柱
2.5.1 水景的布置
景观园林的水景类型可划分为动态水景和静态水景两类,动态水景具有流动性,景观表现效果丰富多变、活泼生动,包含跌水、瀑布、喷泉等形式,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物和微小颗粒,有害气体等等,对于站前广场空气湿度、空气质量等微气候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静态水景宛如一面镜子倒映出周围环境中景物的影像,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遥相呼应的景观视觉空间。[6]
在以交通导向为主的步行广场中不宜设计过大面积的水景区域,设计布置需考虑旅客的行为活动,避免对旅客人行流线产生干扰和误导。形态要注重繁简得当,尺度、造型、材质都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来设计。对于一些城市文化主题与水有着特殊渊源的城市,如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泉城济南的高铁客站设计可充分挖掘其“泉城”的文化内涵,利用广场水景的设计来表现城市地域文化。
如广州东站的水景瀑布“天河飘绢”,现在已被列入广州“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整个造型以长89 m,高8 m 的玻璃墙为依托,由内外广场和水景瀑布构成,水体从高处溢出,顺延着玻璃墙倾泻而下流入水池,五颜六色的灯光将瀑布映衬得流光溢彩。瀑布两侧各设立一座9 m 高,主题为“清流花城”雕塑,周围搭配精美的花坛和盆景,处处都彰显着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非凡风采。
图6 广州东站天河飘绢水景瀑布
2.5.2 乡土植物的运用
植物是景观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乡土植物的运用体现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应用原则,是符合绿色生态的景观造景原则。
(1)乡土植物种类的选择
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种类来进行绿化造景是体现高铁客站景观地域性一大常用手法。乡土植物经过当地长期的培育繁殖,已经对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产生了抗受性,在后期的维护上有着极大的便利性。此外也可考虑选择当地城市的代表性植物如市树,市花,像是台北的榕树、上海的白玉兰、海南的椰子树、南京的雪松、无锡的香樟、梅花等等。结合站前广场的基地地形,分门别类地选用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攀岩植物、水生植物、地被植物来营造出高低错落,形态丰富、具有层次感和视觉美感的广场植物景观。[7]
(2)植物与广场硬质景观相结合
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要做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相互结合,如果只有硬质景观、缺少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的点缀,整个广场就会显得非常空旷冰冷,毫无生气。因此在保证站前广场平面布局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植物穿插其中,适宜搭配软体景观可以改善广场生硬冰冷之感。此外植物与广场硬质景观结合还有一大益处是改善广场空气质量,调节广场内的微气候环境。
站前广场是高铁城市的代表与门户,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景观品质好坏的依据,站前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是在解决站前广场基本功能的同时融入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以营造一个具有特色区域化、地方人性化的景观空间场所。这要求设计者不仅对城市有着细致深入的了解,还要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纵向分析,同时在当下的发展轴线上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景观地域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表达策略的探究,归纳出高铁客站站前广场的主要发展趋势,以期在日后的高铁客站规划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