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姝
摘 要:爱丽丝·沃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紫色》是经典代表作。小说中深刻分析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压迫,揭露影响黑人女性觉醒的因素,倡导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建立黑人女性和男性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紫色》; 黑人妇女; 觉醒与抗争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35-001
爱丽丝·沃克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是女权主义者,多数小说都描写黑人妇女的故事。《紫色》是描写黑人妇女为了平等而斗争的作品,以女主人公书信活动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黑人女性遭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意识觉醒和心灵蜕变的过程。《紫色》获得美国文学界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1.《紫色》创作背景与意义
爱丽丝·沃克出生于美国黑人乡村,从小目睹黑人的悲惨生活,特别是黑人女性。作者早年被射瞎右眼,在非洲旅行时怀孕,几近自杀。由于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给了爱丽丝·沃克广阔视野。在《紫色》作品中,通过女主人西莉视角展示黑人女性悲惨世界。
《紫色》小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图书奖。该小说通过书信体形式叙述故事内容,通过黑人民间口语和隐喻手法,深度刻画人物,探索人物心灵世界。作者不仅描写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更注重分析导致该种现状的历史原因,希望能够使黑人女性获得生理和心理的自由。
小说名为《紫色》,具备特殊意义。在英美传统文化中,紫色属于“尊色”,在英美文化中属于皇权的象征。爱丽丝·沃克将小说命名为《紫色》,不仅反映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将黑人女性提到王权高度,使黑人女性获得社会地位。
2.黑人种族的男权压迫
在《紫色》小说中,女主人公在14岁被继父蹂躏,并且失去生育能力。继父将女主人公作为私人财产转卖给X先生,从而成为泄欲工具和劳动工具,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女主人公面对丈夫的侮辱谩骂,不知如何保护自我。女主人公没有叫过继父与丈夫的名字,总是以“He”或者“Mr X”代替。对于女主人公西莉来说,继父和丈夫是悲惨黑暗世界的化身。
3.黑人女性的觉醒与独立
黑人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均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紫色》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与种族压迫,黑人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长期被剥夺受教育权利,不能通过书面语言表达自身情感。在作者看来,黑人女性为了摆脱男权思想束缚,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必须唤醒其独立意识和身份意识。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够具备自我反抗意识和能力。在《紫色》小说中的前几章节,就为女主人公西莉的自我觉醒埋下伏笔。妹妹耐蒂教西莉认字,在识字之后开始向上帝写信,以此倾诉内心苦楚。尽管西莉的语言比较简单,然而却是具备丰富情感的黑人女性,时刻对生活充满希望。
3.1寻求尊严与价值
黑人世界比较注重夫权专制,妇女以顺从为美德。女主人公西莉从来不敢违抗丈夫的意愿,一直主动处于被奴役状态。但是丈夫的情妇逐渐成为西莉寻找自我的契机。丈夫的情妇莎格是关键人物之一,在小说中是歌手身份,性格叛逆奔放,能够勇于打破传统女性的意识形态,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莎格并不是一味听从男性的要求,西莉非常羡慕她不畏男权的态度。莎格对于女主人公西莉的影响在于转变传统男性至上观念。莎格批评西莉所表现的奴性,并且鼓励其反抗丈夫,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莎格鼓励下,西莉开始注重自我价值,不再过度自卑,找寻自我生存价值。小说中关于莎格和西莉的同性恋关系,与传统的同性恋存在明显区别。在当时社会,黑人同性恋关系可以反映出黑人女性为了自我发展,团结互助,获得尊重和自信。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属于健康心理标志,为了摆脱男权压迫,妇女必须团结起来,形成强大力量,避免过度依赖男性。
3.2人格觉醒
在莎格帮助下,西莉开始出现反抗意识。在发现丈夫藏匿妹妹来信时,内心所积压的不满和怨恨彻底爆发,拿着剃须刀刺向丈夫,认为自己不应丧失自我,完全屈服于男權之下。当丈夫要揍他时,她也学会使用餐刀扎他的手。对于丈夫的冷嘲热讽,西莉也开始宣泄心中不满,并且向丈夫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
3.3经济独立
在《紫色》小说结局,西莉离开丈夫开始自食其力,学习如何制作裤子,直到后期开了裤子公司,实现经济独立。西莉不再受男权压迫,成为新时代的自由女性。西莉的人格觉醒,也改变了丈夫的态度。丈夫不再将西莉作为奴隶,开始接受和赞赏西莉的价值观,西莉也开始称呼他的名字,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综上所述,《紫色》小说描述了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女主人公从前期忍受到后期冲破男权,寻找尊严和价值,最终实现精神与人格独立。《紫色》表达了黑人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宣扬了性别平等和种族平等思想,只有黑人女性自我觉醒,才可以开启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姚溪,向天渊.边缘人的声音:《饥饿的女儿》与《紫色》的女性身份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6):188-195
[2]李聪,李焕征.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兼谈好莱坞对少数族裔人群的刻板印象[J]教育传媒研究,2017,35(06):83-88
[3]靳爱心.虚伪的慈善——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读《紫色》市长夫人之人格[J]海外英语,2017,10(17):154-155
[4]梁洪兰.浅谈妇女主义在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