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娇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识字是最基础的一项任务。受生活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三年级的学生汉字基础不太牢固,他们仍旧会在理解、记忆等方面陷入误区。对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识字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促进学习大有裨益。文章便由此出发,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展开了分析。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词语、阅读并理解文章、写作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深入发展语言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渠道。因此,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方法,利用重新建构的教育手段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认识并理解汉字,使他们在发现汉字组成规律的前提下,迅速并牢固掌握汉字的书写与应用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直观展示,激发兴趣
兴趣和好奇心是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个与识字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对知识产生好奇,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有序导入新知识,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颜色和声音比较敏感的特征,制作色彩鲜明、有声音的课件,适当融入动画形象,轻松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读”字时,教师可先借助课件呈现学生在教室中读书的画面,他们在琅琅读书声中激发了强烈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将“读”字拆分开,呈现“用嘴说话”的画面,使其理解“读”就是要“大声朗读、卖力朗读”之意,分别记忆左半部分的言字旁(讠)——用嘴说,和右半部分的“卖”——卖力读,在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讲解,翻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微课逐渐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全新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中,提前录制好讲授知识的视频,在视频中以与小学生认知能力相符合的方式讲解知识,适当添加趣味性、动态元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预习时能被视频吸引,强化预习的效果。将微课视频借助信息工具发送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对生字展开学习,并利用字典等工具,自行了解笔顺、读音、词语搭配等信息,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展开培养,使他们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的生字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在预习中设置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预习生字的拼音、笔顺、组词,告诉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请教。如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疑惑的汉字及其词语搭配进行讲解,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对话和释疑方式,重点讲解疑难内容,最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三、多元整合,拓展教学
再者,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汉字相关内容整合起来,为他们提供多元、丰富的识字学习素材,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质量,积累更多的汉字知识。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鸣”字时,教师可带领他们寻找文中其他是“口”字旁的字词,如“唱”“呢喃”“叽叽喳喳”“听”等,拓展在网络中搜集的“叹”“喊”“咳”等字。利用多媒体呈现对应的趣味识字图片和声音环境,让学生模仿图片,做出“唱”“听”“呢喃”“叹气”“呼喊”的动作,感受“叽叽喳喳”背后的情感色彩,发现“唱”和“呢喃”“叹气”“喊叫”都是由“口”完成的,“叽叽喳喳”也是用“口”发出的声音。“听”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听其他人用“口”发出的声音。在该过程中,学生便可以理解“口”字旁代表的语言含义,理解“鸣”是鸟用口发出的声音,掌握汉字结构。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礎上,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在网上搜索识字歌谣材料、字谜素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分析歌谣、猜字谜,使其在互动中完成识字学习任务,扩大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的汉字产生好奇,同时营造轻松、活泼、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另外,将抽象的知识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获得良好的识字学习体验。因此,在开展识字课程时,小学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原有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