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曲的传承途径初探

2020-07-28 09:14付玉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付玉

摘要:在“苗年”等节庆中,芦笙的表演成为了苗族民间文化的符号,由芦笙舞曲所组成的民间文化图景,受到了苗族历史文化境遇的影响,使得芦笙舞曲和其他艺术形式具有了原初意义上的共通性。芦笙舞曲的传承和发展就自然受到了苗族其他文化传承发展的交融和影响,这也成为芦笙舞曲等艺术形式未来发展的契机。因此,本文在苗族地区进行的芦笙舞曲做田野调查获得资料基础上,对苗族芦笙舞曲传承途径做浅显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苗族文化;芦笙舞曲;传承途径

苗族的历史文化是芦笙舞曲发展的依托,因此,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是了解芦笙舞曲发展变化的前提。在厘清苗族的历史文化之后,其民间节庆形式中芦笙舞曲的重要性便可逐步展现,对苗族芦笙舞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便势在必行。

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苗族文化及芦笙乐曲中展現民间生活、民俗景观的素材也非常众多,因历史的厚重感而体现的民俗性艺术,也因历史的厚重而变得充满深意。苗族人在民族精神中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倾向,这一“自然崇拜”的信仰也成为了苗族艺术,乃至芦笙音乐的历史渊源。作为苗族民间节庆中的音乐元素,苗族芦笙舞曲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借助节庆等民俗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芦笙舞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曲与舞的交织正是这种特质的体现,节奏感、韵律感强烈的芦笙乐曲,是因为这些乐曲并非单一为演奏或表演存在,而是与舞蹈融汇、糅合,是舞蹈需求成就的节奏感。同时在苗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乐器没有与芦笙舞的发展走向分野,而是更加融合在一起,这说明了苗族艺术所具有的包容性的特征。芦笙舞曲,正式音乐与舞蹈相互作用,相互建构而成。在音乐的特性下,芦笙舞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音乐所具有的节拍性,这种韵律感十分强大的民间艺术,使芦笙舞的动作也趋于节奏鲜明,富有动律。

在“苗年”等节日中,芦笙表演成为了最重要、最地道的表演方式。随着苗族地区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配合旅游产业的发展,芦笙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部分变革,越来越多的现代元素加入了芦笙的表演当中,比如现代性的背景音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韵律节奏等。而芦笙舞曲的形式变革可以表现出苗族人审美意识的某种变化。对苗族文化的挖掘同样可以发现的是,芦笙舞曲的特点是“音乐与舞蹈同出一源,二者融合无间”。

苗族的音乐都是带有民间性质的,这种性质在苗族音乐的发展史中被显现,同时这样的民间特征也顺理成章地作为了芦笙艺术发展的基底。如今,对芦笙舞曲的传承中,广场舞中的应用、旅游节目的表演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种途径。自2008年全民健身活动之后,广场舞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区、各民族聚居地对广场舞乐曲的选择上都会有所差异,在苗族聚居区将芦笙舞曲这一传统伴奏传承下去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这既符合了当下广场舞流行的现状,又兼顾了民族乐曲的传承。当地政府可以在各乡镇各广场推广以芦笙舞曲为伴奏的广场舞,这样的广场舞不仅能够保留广场舞原有的娱乐、健身的作用,还能够兼顾传承与教育的作用。以芦笙舞曲为伴奏的广场舞的推广,就是一种简介的传承,这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另一方面,大众旅游的兴起也是传承芦笙舞曲的重要契机,在全民旅游的当下,能够将芦笙舞曲顺应时势地应用到旅游文化之中,既满足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又成为芦笙舞曲传承的又一重要途径。例如,政府可以组织或倡导在各大景区表演芦笙舞,吹奏芦笙舞曲,让前来旅游的人们通过这一艺术形式了解当地民风民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传承的目的,还能够将芦笙舞曲进行传播。甚至,政府可以鼓励景区销售可供游客购买与吹奏的芦笙,让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芦笙舞曲,还可以将芦笙及芦笙舞曲带给别人。

与宏观的解决方式相对应的一些具体实施步骤与设想。作为一名音乐学毕业的学生,如果设置一门总共四个课时左右的大学选修课,向学生们普及有关苗族地区芦笙的相关知识,笔者会作如下的一些课程设计初探:

结合相关视频,由苗族、芦笙的历史谈及芦笙舞曲的历史,并且对芦笙舞曲的历史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特别讲解一下有关苗族的风土人情:苗语分为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其情歌、酒歌盛名。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就是芦笙,是我国苗族一种常见的竹管和声吹奏乐器,苗语称之为“给”、“嘎”、“格”等,芦笙的音色明亮浑厚,形式多样,已经成为苗族传统簧管乐器,广泛流传。第二课时,将各式各样的芦笙引进课堂,介绍制作,保养以及芦笙文化的内涵特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观察几种不同的芦笙,讲解芦笙“簧管共振”的发音原理,示范如何吹奏芦笙感受音色音调,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芦笙的印象。例如,黔东南型的芦笙,吹气管和发音管交叉成60度的斜角,又称,锐角芦笙。气斗为细致杉木制成,发音管下端阻塞不通;分为大、小、中三种,高矮不同。声音粗犷、洪亮。四种主要调式,多用于伴舞,边吹边舞。若班里或学校里有苗族并且可以吹奏或跳舞的同学,可以请来课上进行展示跳芦笙舞,若没有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简单的学习舞步,通过芦笙的节奏型、音乐风格对芦笙舞、芦笙舞曲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内容。第一,打音。在芦笙演奏过程中,打音是为了增强音的气势,其使用要根据不同音乐的需要或者指法的运用,利用二度之上的音来凸显某个音。第二,倚音。倚音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上倚音和下倚音,其主要作用是修饰,增加效果。第三,颤音。颤音听起来是波浪式的,可以通过快速压住或者放开音孔来实现。第四,磨音。用手指在相邻的音孔之间快速往返摩擦,可以产生磨音。如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最后一课时,总结前三课时的内容,进行小型苗族乐曲的吹奏。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并讨论总结芦笙的课堂还可以怎样充实。最后,可以在在视频芦笙的伴奏下,同学们步调一致走成圆圈,男女同学边吹边跳,忽前忽后,欢喜雀跃。老师与同学在芦笙舞中愉快地结束这四课时的选修课。

事实上,在教育部等积极推动的民族文化进校园举措的影响下,苗族地区在中小学都开展了以芦笙舞曲为核心的苗族音乐的课堂教育,而且已经初见成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必定会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广场舞、旅游中的表演、学校中的课堂传承,可能将成为芦笙舞曲新的传承路径。具体地来讲,如果作为一堂选修课,因其独特的魅力,这将是一堂生动而有趣的课。总的来说,苗族地区的芦笙舞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它的了解、学习和传承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佳.杨正文.音声韵律、节奏与仪式场景的意义——雷山苗族年节音乐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

[2]  张洪泽,浅析苗族芦笙在高校课堂应用的可能性[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高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芦笙”探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