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传承红色出版基因

2020-07-28 09:00范继忠高杨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课程思政

范继忠 高杨文

摘 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编辑出版史”课程以红色出版史为切入点,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教学,按照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路,整体设计、逐年推进,在学生中传承红色出版基因,获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资源;出版基因;课程思政

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印刷出版高校,以“传承弘扬中华印刷文明,创新发展中国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进入新时代,学校顺应文化强国建设大趋势,把握建设出版大国新需求,紧密围绕国家新闻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和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新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传承红色基因”贯彻落实到中国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新闻出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编辑出版史”课程,挖掘“红色出版物”“红色出版人”“红色出版机构”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按照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路,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出版思想根魂。

设计思路:根据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结合学科专业特性和课程特点,用与学生亲近的出版“方言”,传播与学生亲近的红色出版故事

学院的学科专业具有鲜明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根据学科专业的这一特性,学院党委提出了“政治引领、文化奠基,培养新时代有家国情怀高素质出版传媒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在这一定位指引下,“编辑出版史”课程结合历史的特点,以红色出版史为切入点,设计了一套落实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中“政治引领”的实施方案。

1.整体规划,逐年推进。“编辑出版史”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三年规划,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以“红色出版物”“红色出版人”“红色出版机构”为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红色出版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出版初心,用奋斗的青春把自己打造成有家國情怀的高素质出版传媒人才,自觉肩负起“出版强国”建设的使命。

2.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编辑出版史”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一条主线、两个联动、三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个目标”的整体思路推进。

“一条主线”:在革命年代,以报刊为代表的红色出版是历史的记录者、传播者。因此,红色出版物中蕴含大量党史、国史、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版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编辑出版史”课程以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为主线,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出版物、出版人、出版机构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

“两个联动”:一是师生联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挖掘、整理、编写、传播有代表性红色出版物、出版人、出版机构有关史料的过程中受教育;二是内外联动,依托“编辑出版史”课程,先在课内开展教育,再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实现了“用1名授课教师撬动100名上课学生、再用100名上课学生撬动1,000名其他学生”的目标。

“三个结合”:一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红色出版史作为专业课“编辑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红色出版史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底色与思政教育本色的有机融合;二是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线下挖掘、实践、宣讲完成后,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红色出版故事,开展线上教育;三是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课外教育的成果要汇编成读物、建立数据库、开设特色课程,最终转化成教学资源。

“四个环节”:红色出版史教育包括“史料挖掘、社会实践、故事宣讲、线上互动”四个关键环节。史料挖掘环节,学生需要查阅一套文献、编写一份材料,形成对红色出版物、出版人、出版机构的全面把握;社会实践环节,学生要前往红色出版圣地或者遗址,开展考察调研,进一步收集素材,深化对红色出版的情感认同;故事宣讲环节,学生要在课堂、党支部、班级、学院宣讲其编写的红色出版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线上互动环节,学生须阅读推送的红色出版故事,跟帖留言自己的读后感,与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进一步升华对红色出版的认识。

“五个目标”:一是历史教育目标,通过梳理红色出版物的办刊历程、红色出版人的出版生涯、红色出版机构的发展脉络来实现;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整理红色出版物主编的办刊思想、红色出版人和出版机构负责人的出版思想来实现;三是读经典读原文目标,通过筛选报刊刊登、出版人编辑出版、出版机构出版的名篇名作来实现;四是使命意识目标,通过摘编与红色出版物、出版人、出版机构有关的红色出版故事来实现;五是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出版初心目标,通过前四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主要做法:以红色出版融入专业教学为导向精心打造课程思政,深化学生对红色出版的知、情、意、行

为了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红色出版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盐”,课程设计做到了两大转变:一是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负责策划、指导等,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负责挖掘、宣讲等;二是授课形式由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变成师生共演“合奏曲”。2017年以来,师生共演了以下七个篇章的“合奏曲”:

1.查阅文献、共同备课,初步认知红色出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广泛查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代表性的100种红色报刊、100位红色出版人、60个红色出版机构的文献资料,参与到每年的备课环节。挖掘、整理文献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整理能力,而且使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有了较为全面把握。

2.研读资料、编写教案,深刻理解红色出版。学生在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需要按照一定体例,编写所负责红色报刊、红色出版人、红色出版机构的宣讲教案,三年共编写教案260份。编写教案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提炼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使其对其中蕴含的红色资源有了进一步理解。

3.开展宣讲、参与授课,内化红色出版精神。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师生宣讲、在班级向同学宣讲,而且评选出的优秀宣讲员还要向学院新生宣讲,三年共宣讲34场,听众3,000余人次。参与授课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红色出版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4.推送故事、延伸课堂,扩大红色出版影响。在每年授课过程中,除各种宣讲外,还通过“向上吧!少年”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红色出版故事,把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线上,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三年共推送红色出版故事65个。

5.线上互动、发表体会,检验文化传承实效。线上推送环节,要求选课学生关注“向上吧!少年”官方微信公众号,并跟帖发表一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在线上形成互动,用学生的跟帖教育学生。跟帖情况,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三年来共有1,000余条有思想内涵的跟帖。

6.参加实践、奖励先进,培养红色出版骨干。遴选上述五个环节表现优秀的学生,每年暑假组建红色出版实践团,赴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等红色出版资源集中的地方开展主题实践,培养了一批对出版有坚定信仰的学生骨干,三年共有一百三十余名师生参加实践活动。

7.筛选材料、编写读物,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每年授课结束后,筛选质量高、有代表性的文字材料,由学生负责策划、设计、排版、编辑、校对,编写成课外读物。这些读物在党校、团校学员以及每年入学的新生中免费发放,成为了传播红色出版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外读物出版的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主要成效:将立德树人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同向同行夯实出版人才培养思想文化根基

1.学生有收获,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人次的學生宣讲、1,000余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精彩跟帖,从不同角度谈到了收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挖掘、宣讲、传播红色出版故事,使自己在老一辈出版工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了从事出版工作的信念,更加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出版思想的理解。部分参与学生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年共有63名学生骨干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2.教师有成长,拓展了研究方向。正是由于“编辑出版史”这门课在红色出版方面的探索,不仅教师团队获批了两项省部级课题,专著《北京红色出版》入选市委宣传部编写的“北京红色文化丛书”,发表的十余篇论文也有一定影响,而且在学科建设上还拓展出了红色出版方向,学校为支持该方向发展,还专门建立了“红色出版研究中心”。

3.成果有转化,开设了专业新课。三年共积累了1,800余份文献、120余万字的文本材料以及3本共30余万字的课外读物。这些成果不仅转化为“编辑出版史”“中国出版文化”等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案例库,而且在挖掘红色出版史料的基础上,教师团队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出版思想”这门新课。

4.建设有影响,取得了育人成效。“编辑出版史”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先后在全国出版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上作过主旨发言,听众涵盖全国150余所高校;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北京教育(高教)》、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进行过报道。正是由于建设成效明显,该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先后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北京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等奖项。

主要经验:把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编辑出版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引领

1.找准切入点,重在教师课程设计。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切忌硬植入,要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节,自然融入有关内容。

2.寻找结合点,重在学生过程参与。课程思政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线下教育与线上互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教育。

3.抓住兴趣点,重在讲好红色故事。故事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专业领域生动、感人的故事,又增加了亲切感。因此,挖掘有思想内涵的典型故事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4.明确关键点,重在保障机制建设。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建立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使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有成长、有收获,才会激发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勇.基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19(1):40-43.

[2]张养志,高杨文.坚定文化自信,以“出版方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教育(高教),2019(5):70-72.

[3]高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方言”讲好故事—以北京印刷学院“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1):75-78.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