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霞
【摘要】古诗词和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占一定比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需要背诵理解的古诗有75篇。可见,教育部对古诗文的教学极其重视。古诗文承载着传播文化及培养国民爱国精神的重任,那么提高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有效途径
一、教师广度深度备课
古诗文的存在与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语法、语意、用语习惯都与现代有一定的差距。课前做好授课准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古诗文,课前的准备更应体现备课的厂度与深度。何为厂度?何为深度?广度,即具有相同内容的相同时代的多篇文章;深度,即不同年代同种类型的文章。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厂度深度,瓢能加大教学容量,更能使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这首诗前,我就收集了以下几首诗。
1.《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强调此句)。
2.《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强调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强调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强调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导入课题前,我出示了整组诗歌,让学生朗读,问:“读了这几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几首诗都写到了草)今天,披们还要详细地学习一首诗歌,它也写到了草——它就是《敕勒歌》。”
收集到的诗歌除了在导入新课时用到,其他环节同样用到。例如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时,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诗歌中所捕写的草有什么不同.这既打开了学牛的眼界,更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丰富性。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收集了有关寒山寺钟声的许多诗句,有现代诗《涛声依旧》;有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含山半夜钟”;有明朝诗人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有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这就是纵向深度备课。
二、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一般有查阅书刊,询问有关人员,网上查阅资料等。农村能接触到的图书馆、图书室比较少,也比较小,需要查的资料范围比较大,能找到相关内容书刊的难度较大。古诗文中涉及的是古人,也无法找到相关人员。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当然也渗透到教学中。网络并不是坏东西,利用得好,它将能为教学注入有力的能量。当今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对电子产品的运用也不陌生。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古诗文写作年代、诗人、文人生活年代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课前预习中,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人、作者的生活,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资料,能使学习过程缩短,学习效果提高。
以学习《己亥杂诗》为例。诗歌全文饱含诗人的悲惯无奈与极度渴望甚至渴求的情感。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就无法理解“万马齐喑”的意思,更无法理解诗人为何“劝天公重抖擞”,还渴望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不大感兴趣,也花费时间。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与作者龚自珍有关的资料,收集清朝道光年间的社会状况。课堂上我对关键资料的理解加以引导,学生再次复述所查到的信息,使收集到的资料与教材中的古诗内容融合:清朝道光年间,道光帝勤俭节约,可是官员中却流行起“假苫假穷”的现象,很多人表面吃苫穿旧,背地里却大肆敛财,政治一片黑暗,再对照注释理解“万马齐喑”,从而促进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多种形式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朗读与理解是互相促进的,通过朗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得对,朗读中对文章的演绎就更接近作者的本意。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中朗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首先,模仿古人读古诗文是少不了的朗读形式。曾经听过一位名师上过课,课前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古人读诗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的读法。”他还模仿古人用上海方言读起了古诗。尽管那一次他上的不是古诗文,但他的朗诵却得到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这充分说明,模仿古人读古诗还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支持的。喜马拉雅软件中就有好多仿古吟诵音频,这些都是可利用的现成品。
其次,范读。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范读往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功底,多学习,多练习。
再次,多次朗读,有变化地朗读。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音量音高上的变化,如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由轻到重,又由重到轻。可以是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也可以是老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还可以足配合动作读;等等。很多特级教师在教学古诗文中就特别擅长以读促理解。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就领着学生读了很多遍,有时是“绵绵细雨”式地读,有时足“倾诉”式地读,有时老师读每行开头四字,有时是学生读开头四字。多次读下来,学生已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诗歌的任务了,还对古诗的情感有了感性的理解。
四、多条途径解读诗文
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感受是解读文章的奠基石。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解读古诗文,教师可多途径发挥作用。
1.读中解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通向文章本意的重要途径,因此有了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更是少不了,读得正确是理解得正确的先决条件。例如文言文《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如果读的节奏不对,那么就可能不会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有的学生读“善哉,峨峨/3"若/泰山”,这么读肯定是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读。
2.画中解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艺术是相通的,能用文字来表达的事物同样也可以用美术来表达。古诗文教学中有许多是描写美景的,这一类的诗文可以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贺知章的《咏柳》时,学生对“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丝绦”不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没有枝条的柳树树干,问:“这有没有‘绿丝绦?”学生摇摇头。我又问:“谁能画?”一个学生勇敢地来到讲台前画了一条条丝线。我说:“我知道你对‘丝绦的理解是正确的了。不过对整句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正确。谁还能画?”接着一位同学在树干上画出了长长的柳枝。这时候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3.谈中解
课堂上少不了对话,师生的对话应该足有所预设的,老师的话应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王崧舟老师就很会引导学生:“无眠的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按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当张继无法入眠时,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交谈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教师在交谈中,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感受诗人文人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境界。
古诗文足祖国灿烂文化的瑰宝,精心设计,用心教学,方能实现带领学生与作者共鸣、与古人对话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本光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六个要点[J]文教資料,2010(23):63-65
[2]汪后强.让古诗词教学诗意绽放[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