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飞龙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江西散文家江子的散文著作《青花帝国》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以江西景德镇“瓷”为书写对象的散文,尽管只有十多万字,但作者却下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从大量的史料查阅、辨别与梳理,到现场的勘探、考察与采访,历时三年。在这扎实史料积累的基础上,江子以感性、灵动、个性、温度的文字,展现出景德镇“瓷”深处的深厚、沉重、高远,以及苦难、执着与欢欣。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别样的“江西”或者说“中国”,展现出一种丰盈、精致与辽阔,是一部值得批评界关注的作品。王园园的文章是一篇对文学热点观察的作品,体现了作者较好的批评素养。
这篇文学批评的语言,具有感性、灵动、贴切的特点,有文学的温度。在当前文学批评界,许多批评者都惯于使用各种理论名词来构建自己的批评话语系统,而忽视文本本身的质地,导致文学批评成为理论演绎,缺乏感性的灵动与阅读体验的传递。王园园这篇批评文章,基本上没有在某种理论的框架下展开,而是用感性的文笔传递和分享着自己的审美体验,除了标题“层层叠叠,待竣工却是巍巍高楼”的文学性表达之外,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批评文学”。比如:“江子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一起来到至正末年伍良臣的家乡高安城区的伍式庄园,看到伍良臣因尴尬的身份日日梦魇缠身,看到他在瓷器中觅得自己的桃花源,看到了他在动荡的局势中对瓷器的小心爱护。”以散文的语言对散文作品进行批评,应该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路向。作为一位年轻的文学批评者,在刚刚走上批评之路时,能自觉地使用这种文体尝试自己的文学批评,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篇文学批评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能紧扣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作者从“以人物为光源,照亮历史的边边角角;宏大的主题在细小的叙事中慢慢成形;让一段段尘封往事摆脱时间的禁锢;那个爱瓷的‘我始终在字里行间奔走”四个方面进行批评,这四句感性而概括的语言较好地提炼出《青花帝国》的整体性特质,那就是作品不是以时间的先后来编织文本,而是从历史人物入手,呈现时代在他们身上呈现的光影与颜色;指出作品虽然具有恢弘的时空构架,但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则是把笔墨用在细节的一一铺成与打开,从具体而微的人事出发,去观照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文章很好地发现了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以冷静的文化观察者身份进入一个知识考古的世界,而是以一位“瓷”的热爱者身份去抚摸、打量、亲近那些在时光深处沉淀、锻造、升华的泥土,在这些穿越时空往事的书写中倾注作者浓郁的主觀性情。让这些往事不仅具有文化的魅力,还因为作者的叙事方式而显得引人入胜。批评者较好地把握了作家的书写方式,并以“层层叠叠,待竣工却是巍巍高楼”来进行提炼,这不仅是景德镇瓷文化的历史层垒,也是江子的写作路径。因此,批评者的观察与书写,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整体看来,这位年轻的批评者通过此文的写作,表现出一定的批评素养,是一篇较好的书评。当然,文章在跨文体写作的论述上还不够精准,也没有很好地展开,这是个缺憾。
(作者系文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