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杰
合唱,就是“大家合在一起唱”,其讲究的是合作、和谐。而在音乐术语之王的意大利语中,“合唱”(coro)与“心”(cuore)是一个词根家族的。顾名思义,心齐了大家就能合作了,也就能一起演唱和谐动听的美妙乐曲了。
合唱很特别,不同于科学、商业等“人造”的学科,合唱是一门人类“本能”的学科。从有生命、有语言、有音律的时代开始就有合唱了。但是研究西方音乐史的专家学者们并不能直接说:“很久很久以前,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合唱就诞生了……”于是,学者们必须在有记载的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位有辈分、有资历、有影响力,并且有分量的人做“开山鼻祖”。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位符合条件的法国作曲家横空出世,他就是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
马肖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作曲家、诗人,公元1300年出生于法国。据说,马肖在兰斯学习神职专业,之后进入宫廷工作,不久后成为波希米亚国王乔治一世的秘书,深受国王喜爱,并随着国王及其部队横跨欧洲。在此期间,马肖将国王战无不胜的英勇事迹作诗传诵,成为文化名人。国王去世后,马肖荣归故里,回到兰斯,就职于当地的大教堂。他一边专心创作,一边与宫廷贵族的朋友们保持着联系。1377年,马肖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马肖的艺术成就并不仅仅是写诗,他还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合唱作品《圣母弥撒》(Messe de Notre Dame)。《圣母弥撒》是有资料记载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弥撒曲。在合唱圈里,其意义同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一样的。站在马肖这位巨人的肩膀上,之后的音乐家纷纷投入弥撒曲的创作,并将这一音乐体裁发扬光大,而其顶点就是巴赫的合唱巨作《B小调弥撒》。弥撒曲是西方合唱史早期最流行和重要的艺术创作体裁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教会是音乐家们的主要雇主。在这方面,马肖的境遇似乎要比一般的教会音乐家好很多。虽然在教堂上班,但他也能得到宫廷贵族朋友们的资助。马肖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有可能是因为资料的缺失,却也能从侧面看出马肖的工作还算轻松,毕竟七十七岁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作曲家这个普遍英年早逝的群体中算是高寿的了。
馬肖的另一项成就在于他是法国“新艺术”(Ars Nova)风格的代表。法国“新艺术”风格主要是将音乐的节拍、节奏以及复调的技术在当时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提升和丰富,但因为没有在当时引发什么剧烈的学术争论,故在西方音乐史中算不上是里程碑式的改革。
总结一下,马肖符合了音乐学者们对于欧洲中世纪“老一辈”音乐家的定位:保留了游吟诗人的传统——集诗歌与音乐于一身,效力于教会及皇室,对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新艺术”风格,完成了一部旷世巨作《圣母弥撒》。再加上其相对完整的个人资料以及作品手稿,马肖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合唱史的“第一人”。然而,学者们永远都不太喜欢人生太过圆满的作曲家,对其作品在艺术上的高度也不予置评。在听感上,《圣母弥撒》也比较远离当代人的审美,没有什么旋律,非常像在“念经”。因此,马肖并不是一位为广大听众所熟悉的人民音乐家。
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去听一听马肖的《圣母弥撒》,感受一下正宗欧洲中世纪的合唱曲风,说不定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欣赏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