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菲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价值投资的践行者,富可敌国的“股神”,名列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众多名流富豪挤破脑袋,宁愿花上几百万美元,就为了与沃伦·巴菲特吃上一顿午餐。
沃伦·巴菲特掌管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成立于1956年,是美国股市中股价最高的公司,仅仅一股就要二十多万美金。自成立以来,伯克希尔公司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过25%的平均年化回报率。如今,九十岁的沃伦·巴菲特依然亲自管理着这家千亿市值的投资公司,依然是整个投资领域的“精神图腾”。
作为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走上了一条与商业完全不同的艺术之路。按照一般人的思路,“股神”的儿子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应该都不会为钱而发愁吧?不,彼得·巴菲特不仅和普通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甚至还为了自己的音乐会四处筹款。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问别人借几十万美元呢?彼得不得不尴尬地吐槽道:“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在慈善方面很慷慨以外,其他人很难拿走他一分钱。”
直到2008年,沃伦·巴菲特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出席了儿子的音乐会,其时彼得·巴菲特已经年过半百了。在给儿子站台时,“股神”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给我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事实上,彼得·巴菲特从父亲那儿收获最大的并非财富,而是一套人生哲学:做你自己,追寻你自己的人生道路(Forge your own path in life)!彼得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毅然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彼得·巴菲特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赢得了美国电视界的最高荣誉“艾美奖”!
彼得·巴菲特的童年时光是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度过的。伴他成长的房子建于二十世纪初,是一栋很普通的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那时,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还没有什么名气,他们的家庭条件也和其他普通美国家庭没什么不同。父亲总是对他们兄弟姐妹说:“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地给你们。”小时候,为了多挣点零用钱,彼得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等等。
自从有记忆起,彼得就觉得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碌的男人。他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后总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忘我地研究资料。“后来我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和《穆迪投资》,那是数以千计的公司以及股票的统计分析内容。”彼得说道。父亲对工作认真钻研的态度,让彼得感同身受。“父亲可以轻松地达到沉思入定的境界。当他工作时,仿佛进入了另一個世界,简直入迷了。”彼得还记得,父亲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几乎等于零。“他可以连续一个星期吃蔬菜沙拉加煎鸡蛋,快到夏天了,还忘了要换掉有破洞的毛衣。”
童年的彼得是一个安静的、喜欢与钢琴为伴的孩子。七岁时,他就发现音乐对于自己的非凡意义了。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便把一首欢快的《扬基歌》降了调,缓慢地演奏着,一首轻快的乐曲被他弹成了“哀乐”。很快,他的家人便过来询问他是否心情不好,这使彼得第一次意识到,音乐对他可能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他能够自由地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在彼得上高中期间,他的父亲开始在行业内显山露水,他们家的财富也开始被美国人津津乐道了。十七岁时,经由《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一封推荐信,彼得进入了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学习。在斯坦福大学,彼得埋头苦学,仅仅花了一年半时间就将商科的二十门基础课全部修完了,但他却没有一点儿成就感。在大学二年级的一个晚上,彼得在同学的宿舍里听到一个吉他手的演奏,完全被“乐曲中蕴含的朴素”而打动了,回家后即兴写了一首曲子并录制到磁带中。第二天,他和朋友开车去海边,车里播放着这首他新写的曲子。在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十九岁时,彼得从祖父那里获得了九万美元的遗产。他的父亲将其转换成了同等价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并对儿子说:“再过十年,这些钱至少能变成九百万美元;三十年之后,也许就是五千万。”事实上,经过测算,截至2020年5月6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1977年的九万美元股票,如今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两亿美元。但彼得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股票全部变卖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而父亲一分钱都不会资助他的。“如果我肩负谋生的压力,我就无法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接着,他就从斯坦福大学退学,转而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了。
幸好,这个看起来“大逆不道”的休学决定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在父亲的帮助下,彼得制作了一份预算,搬到了旧金山,住进一所小公寓,买下一辆二手车,过起了简朴的生活。他唯一的奢侈就是更新和扩展他的录音设备,并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就这样,彼得每天在那里埋头钻研,开始了他职业音乐人的生涯。最开始,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三十五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找他,他一个星期录上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这时,他那有远见卓识的父亲不时地提醒儿子:“你要学会用自己挣的钱,去做更大的梦。”
彼得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而且并非来自他父亲的某些关系,这一点尤其让他感到自豪。有一天,他正在清洗他那辆“破烂的旧车”,一个他经常见到(但几乎不认识)的邻居停下来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我是一个苦苦挣扎的作曲家。”于是邻居把他介绍给了他的女婿,一个广告节目制作人。这名制作人聘请彼得为一个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做十秒钟的插播广告音乐,报酬一千美元,这让彼得兴奋不已。很快,那个电视频道因此而大火,那就是著名的MTV音乐频道。
从那以后,彼得终于可以靠作曲为生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彼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与一家名为“奈良田”的唱片公司签约,推出了多张音乐专辑。“扩大音乐工作室的规模,结婚,购置参加活动的西装等等,这些都是我自己挣的钱。”彼得对此非常自豪。他的第一张曲集《等待》(The Waiting)在业内颇受好评,也很畅销,但彼得一直希望有电影制片人能够注意到自己。后来,他的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本埃文·康奈尔(Evan Connell)的小说《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书中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美国政府军作战的故事。彼得读完后很受震动,这种感情直接影响到了他第二张专辑《一个接一个》(One by One)的出版。
彼得的音乐才华逐渐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后来,他有机会认识了好莱坞名导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争取到了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纪录片《500个民族》(500 Nations)配乐的机会,他也因此而获得了美国电视界的最高荣誉“艾美奖”。此外,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中精华的一幕《火舞》的配乐也出自彼得的手笔。他还与曾获格莱美奖提名的歌手阿肯(Akon)以人权为主题合作歌曲,后来这首歌曲成了联合国大会的特殊表演节目。
彼得·巴菲特的音乐舞蹈剧《魂》(Spirit)被认为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当时《魂》的巡回演出需要很大一笔钱,当他找到老爸拉赞助时,沃伦·巴菲特却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了很多机构和投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问道:“你问你老爸要不就得了吗?”是啊,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问别人借几十万美元呢?彼得非常尴尬,不得不吐槽道:“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在慈善方面很慷慨以外,其他人很难拿走他一分钱。”最终,靠着四处筹借的钱和父亲借给他的那10%的资金,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音乐舞蹈剧《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了。他的母亲、哥哥和姐姐都受邀观看了《魂》的首演,但他的父亲却没去。“因为他没有接到我的邀请,”彼得大笑着说,“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破坏气氛,而抢了我的风头呢?”
2010年,彼得·巴菲特的自传体励志书《做你自己》在美国一经上市就备受关注。2011年3月,新世界出版社引进了该书的中文版。在书中,彼得·巴菲特讲述了个人的奋斗经历,探讨了他对人生际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巴菲特家族的教育理念。他坦言自己作为“股神”的兒子,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事实上,他从父亲那儿收获最大的并非财富,而是一套人生哲学:做你自己,追寻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正如他伟大的父亲所说,在寻找自己人生轨迹的过程中,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远怀抱热情,拥有迈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胆识和决心!
在彼得年幼时,父亲就告诉他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将会对生活有益。沃伦·巴菲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说自己很幸运,并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年他同意儿子从众人挤破脑袋也要进的斯坦福大学退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沃伦·巴菲特常常鼓励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用尽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断审视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彼得说。
彼得至今还记得自己二十多岁时与父亲谈起想从事音乐事业时的情景。“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直到有一天,他对儿子说:“彼得,你知道吗,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能在画布上添几笔。”直到现在,彼得都觉得那段谈话非常珍贵,内心充满了感激:“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
彼得在三十岁那年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家四口一直住在一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因此平生第一次开口问父亲借钱买房子。没想到他的老爸摇摇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被老爸拒绝之后,彼得在心里暗暗发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问父亲借钱。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豪宅,每个月要还几万美元的房贷。几年之后,他终于不堪还贷的压力,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这才度过了债务的危机,也开始慢慢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吝啬”。沃伦·巴菲特赞同这样一句话:“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他拒绝对子女提供帮助,正是因为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