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走进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海购仓,《中国报道》记者发现,戴着口罩的工人经过体温检测后,站在消毒防疫后的工位上忙碌地打包着商品。不断攀升的出货量让这里的工作节奏比以往显得更加紧张。
跨境电商淡季转旺季,折射的是疫情之下消费习惯从线下到线上的大幅迁移。来自重庆保税港区跨境电商保税仓的出货记录显示,包括奶粉等母婴用品下单量在春节后出现明显上涨。
旺盛的业务需求成为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加速复工的“催化剂”。而重庆跨境电商为何能够实现强势反弹?《中国报道》记者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重庆相应扶持政策的出台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自疫情发生以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跨境电商企业,我们可以说获益匪浅。”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他坦言,渝欧股份主要从事母婴类消费品跨境进口业务。疫情期间,全球海运和空运运力下降,费用也有所上涨。中欧班列(渝新欧)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保障了企业的运输。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公司的运输整体成本得到下降。正是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公司的进口奶粉实现了正常供给。
《中国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渝欧股份有着同样感受的跨境电商企业很多。
“稳外资、稳外贸,是‘六稳的重要内容。因此,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在此方面就积极行动起来。”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2月28日,重庆召开政策研究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外资外贸政策体系。3月3日,重庆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支持企业40条”)。当月底,重庆又出台了一“临时性”政策——《重庆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外贸稳外资若干政策》(简称“12条”),执行时间至6月底。
“出台这些政策前,重庆前后两次调研了400多家外资外贸企业,其中40%以上为规上企业。目的就是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庆市外商投资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比如,“支持企业40条”明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强度、加强财税纾困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三方面。其中,政策为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涉农小微新增低利率贷款250亿元,为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存量贷款展期续贷1000亿元左右,预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6亿元左右。而在“12条”中,又涵盖了外贸外资企业加快复工达产、财政金融支持、降低运营成本、保障便利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可惠及全市绝大部分外贸外资企业。”重庆市商务委上述负责人说,从发展增速来看,2020年每月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累计总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疫情之下,除了政策的扶持,重庆市政府还积极助力企业向数字化跨境电商转型。5月8日,重庆市商务委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召开“渝货行销天下”推进会暨重庆市“春雷计划”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春雷计划”。双方致力于在3年内达成共同培育3个线下产业带聚集中心,帮助1000家企业向数字化跨境电商转型等七大目标。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扩内需、稳外贸、助农兴农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商务委与阿里巴巴于4月8日签署‘春雷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重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促进新贸易,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重庆市商务委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根据重庆市“春雷计划”,重庆市商务委和阿里巴巴计划在3年内达成七大目标。具体包括共同培育20个具有产业带属性的直播基地、帮助1000家企业向数字化跨境电商转型、帮助100家优质企业打开国内品牌零售市场、帮助1000家生产制造型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等。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认真落实商务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利用跨境电商渠道优势组织海外医疗物资和重要民生物资,精准施策,积极为企业复工生产创造条件,在保供抗疫中彰显跨境电商行业新作为。”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介绍,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方面发挥渠道优势,保障物资供给。组织区内重点跨境电商企业利用海外供应链优势,24小时开展紧缺医疗物资和婴幼儿奶粉等重要民生物资的全球组织和采购。截至2月23日,累計进口口罩4809.9万只,手套317.1万双,防护服48.1万套,测温计10.43万支,护目镜10万个,为保供抗疫物资筹备做出贡献。
2018年10月10日,距离“双十一”尚有一个月的时间,但位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里一家跨境电商物流企业仓库已经开始进入到“双十一”爆仓备货状态。
另一方面,搭建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共享。疫情当前,国际物流受阻,国内物流几乎停摆,重庆综试区与重庆海关、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紧密协作,组建“应对疫情进口资源信息交流平台”、微信群,聚集了抗疫物资供需双方、仓储物流企业、政府综合服务人员等473人,畅通信息渠道,24小时共享货源供给、通关入境、货运包机组织等即时信息;加强对外协调,组织多架包机从俄罗斯、越南、韩国调拨医疗物资入渝,较好缓解了疫情初期医疗物资的紧缺状况。
此外,强化服务供给,促进企业复工运行。重庆综试区第一时间建立分类工作台账,及时掌握企业采购、交易、库存、价格信息,积极研判疫情影响,定人定企24小时在线服务跨境电商企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发布“暖春行动”——重庆跨境电商线上成长计划,建立线上培训及服务体系,免费服务重庆广大跨境出口企业,为重庆跨境电商出口增添新动力、新动能。
除了疫情之下的努力,事实上,自2016年1月15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在天津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合肥市、郑州市、广州市、成都市、大连市、宁波市、青岛市、深圳市、苏州市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重庆就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调结构、搭平台、育主体、强服务、抓创新”,着力建设具有内陆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
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全市跨境电商备案企业主要集中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两大区域,区域交易规模占全市90%左右。全国排名前五位的跨境电商企业考拉海购、阿里巴巴菜鸟、唯品会、京东及小红书已全部落地重庆,一达通、蚂蚁金服、敦煌网、蜜芽宝贝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运营,日常业务对贵州、四川等周边省市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本土龙头企业渝欧股份经过5年的培育发展,已成功从区域性跨境电商转型为全国性跨境电商,拥有“宝妈时光”线上商城及全国1600余家线下O2O展示体验店,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业务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带动5000余人创业就业,并获得全球知名婴幼儿食品企业达能集团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独家总代理资质,跻身全市跨境电商前五强。
服务外贸工作全局。一是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在降低外贸门槛、汇集碎片化订单上的优势,鼓励广大小微企业由小做大,引导传统企业转型跨境电商发展,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至2018年跨境电商零售(B2C)进口交易额年均增速33.9%。二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招大引强,紧盯行业龙头,加快推进电商、支付、物流仓储三大类主体落户建设。截至目前,龙头企业均实现放量发展,引领发展、集聚资源的效应日趋明显。三是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不断优化升级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出口,2019年上半年实现跨境电商B2C出口业务零的突破,2020年已实现放量增长。
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在全市电子商务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推动建立跨境电商发展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商务、口岸、海关、金融、税收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部门间横向联动,及时解决跨境電商日常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合力推动综试区建设和跨境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1+N”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体系,“1”即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N”即在现有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保区、西部物流园等基础上,鼓励更多区县和开放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一批有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或线上产业带,形成“一区多园,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健全服务体系,提升通关效率。重庆不断优化、提升电子口岸系统功能,从增加网络带宽、扩充传输通道、提高数据库读写性能等方面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与应急响应服务保障机制。为提升通关效率,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实现企业、订单、支付、物流、个人身份等信息“一口接入”,以及海关、外管等部门信息共享。水运口岸实行全面检验检疫电子放行,实现航空口岸与机场地服货站系统对接,实施放行包裹“7×24小时”出区监管制度,保障商品入境出区效率、通关时效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