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艳 阳
残障青年是指遭遇生理或心理障碍的社会群体,是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对残障人士所划定的群体类别。 相较于残障儿童、残障老人等其他残疾群体,残障青年处于就业年龄段,具有突出的教育、就业等发展性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1〕,就业是促进残障青年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潜能挖掘、能力提升、社会参与、自尊自信的主要渠道。 除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等残疾人就业的诸多形式外,自主创业是残障青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2018 年1 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文明确指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统称为自主就业创业)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背景下,残障青年亦可成为创业的主体。 鼓励与扶持残障青年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残障青年创业者个体优质就业的同时,还可带来创造社会财富、创设就业岗位、满足市场需求、挖掘新型产业、激活人力资源、实现精准脱贫、树立自强典范等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与其他创业者相比,残障青年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特殊障碍,面临着可行能力不足的困境。 链接外部资源,对有能力、有需求的残障青年开展创业支持,激活残障青年创业潜能,发挥残障青年创业优势,增进残障青年创业能力,是助其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开创新事业、创立新组织、捕捉新机会、开发新业务、创造新价值等是与创业直接关联的表述。 创业是指个体或组织依托一定的技术、信息、项目与平台,整合创业主体内部与外部资源,以获取财富、创造机会、实现价值的过程。 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能力与创业资源链接、整合、转化的过程,创业者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外部支持性的创业政策与环境相融合对接,激发并生成创业可行能力。
资源禀赋 (resource endowment)源于经济学者关于国家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多重生产资源要素多寡丰歉之论述。 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学者将“资源禀赋” 概念拓展至阐释研究个体、家庭、组织等主体天然所具有或后天所获取的要素或者才能。 针对创业行为,创业者个体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是指与创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其自身所固有的各类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总和,为创业提供物质基础、价值认同与技能支撑。 有学者将创业者的资源禀赋分解为经济资本、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 〔3〕本研究认为,残障青年这一特殊创业主体之人力资本是资源禀赋中最具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可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资本、智能资本与精神资本三个层面,由此构成残障青年创业资源禀赋的物质资本、智能资本、知识资本、精神资本与社会资本五重要素。 物质资本(material capital)构成创业的基础条件,是指可为残障青年提供创业物质基础的各类实物性以及金融性的资产总和,比如场所、设备、经费等。 智能资本 (intelligence capital)构成创业的思维内核,是指残障创业青年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思维方式与机遇洞察意识。 知识资本 (knowledge capital)构成创业的知识储备,是指残障创业青年所掌握的与创业关联的技能、学问、方法、经验等。 精神资本 (spiritual capital)构成创业的精神动力,是残障创业青年主观上所具备的与创业相关的精神状态与心态意识,比如独立性、进取心、坚韧性等。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构成创业的网络支撑,是指残障创业青年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关系及其所蕴含或潜隐的社会资源。
可行能力 (capability)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是指个体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其本质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 〔4〕功能性活动则指“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 〔5〕。 可行能力兼顾了功利主义中的效用、自由至上主义中的选择过程与行动自由、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基础资源等传统福利测度方法的多维变量因素,更具有理论的敏感度与适用度。 〔6〕创业活动亦可被视为一种功能性活动,创业能力亦是一种可行能力。 创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创业者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捕捉创业机遇,链接外部资源,获取社会支持,激活其创业可行能力的过程。 创业可行能力即可能实现的创业活动的能力,包括资源整合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运营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内外公关能力等关键能力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创业者对现有及潜在的创业资源进行梳理、盘点、挖掘与协同的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是指创业者在日新月异的环境及形势下,捕捉市场机遇,开拓新创业领域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者对于创业活动的总体规划与安排,对于创业的运作、经营与管理之能力;风险应对能力是指创业者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与风险担当能力,即创业者应对创业风险的抗逆力;内外公关能力是指创业者与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人员或机构建立融洽关系、树立良好组织形象、获取公众支持的能力。
资源禀赋与可行能力是密切关联的。 可行能力不仅关注人们所拥有的基本物品,更关注基于个体固有功能特质的“从基本物品到个人实现其目标的能力转化” 〔7〕。 由此,可行能力可被视为个体资源禀赋与外部社会支持相整合而塑造出的功能性活动。 个人固有特质即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基本物品的享用程度,影响其目标实现,从而构成个人可行能力基础。 因此,残障青年的资源禀赋各维度与创业可行能力各要素基本构成一一对应之关系,见图1。 物质资本是构成资源整合能力的必备要件,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实物与金融资本是创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其进行资源交换、资源动员、资源链接、资源统合的重要条件。智能资本是筑造机会识别能力的智力支持,创业者所具备的超前性、创新性、超越传统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是识别机会、洞察机遇、捕捉商机,开展创新性商业活动的必要思维特质。 知识资本是生成运营管理能力的知识积淀,创业者对于与创业相关的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的理解与掌握,是保障创业活动有序化开展、效率化推进,增进创业者运营管理能力的阅历保障。 精神资本是塑造风险应对能力的心理品质,创业者的独立性、进取心与抗逆力是其应对激烈市场竞争、适应复杂市场环境、防范及应对市场风险的心理素质诉求。 社会资本是构筑内外公关能力的场域支撑,创业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或场域中,才能凝聚内部共识,获取外部认可,拓展公共关系能力,赢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图1 残障青年创业资源禀赋与可行能力要素关系图
在阿马蒂亚·森看来,贫困者、残障者等处于弱势地位的症结在于可行能力贫困。 可行能力贫困或缺失并非主要归因于基本物品等资源禀赋的不足,而在于弱势群体难以仅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从资源禀赋到可行能力的转化。 较之其他一般性活动,创业实践更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挑战性、责任性与价值性,其功能性活动的实现,对于行动主体的资源禀赋与可行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相较于健全人,残障青年的特殊生理状态,客观上对其创业可行能力的激活增添了障碍。 因此,残障青年创业支持的关键点即在于通过外部主体的帮扶,助其克服从资源禀赋到可行能力的转化困难。 以资源禀赋评估为基础,通过各类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外部支持,帮助具有创业禀赋与创业动机的残障青年冲破转化束缚,生成创业可行能力,促使残障青年亦可履行、推进创业功能性活动。
本研究基于笔者在H 省Z 市的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案例对比分析。 Z 市于2015 年底明确提出,通过推进各类创业孵化示范园建设,推广“爱心店铺” 创业模式、一次性初次创业补助、探索“互联网+” 创业方式,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的补贴等鼓励举措,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本研究选取当地三个典型的残障青年创业案例,以分析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的生成路径。
创业案例一:残障青年 A,1987 年出生,农村户籍,本是建筑工人,工作中遭遇意外高位截瘫,重度肢体残疾,妻子离弃,长期由父母照顾,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 2017 年起免费入住当地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 母亲在托养中心担任护理员,对A 进行生活照料同时还可获得作为护理员的劳务收入。 A 入住托养中心以后,当地残联、村委、爱心企业为其提供电脑等必要的创业设备,对其开展电商、微商等营销技能培训。A 从事线上护肤品销售的自主创业活动,每月可获得2000 多元的销售收入。
该案例中的残障青年A 遭遇意外导致重度肢体残疾,丧失了体力劳动能力、经济收入来源与配偶支持陪伴,生活陷入困境。 A 及A 家庭成员缺乏可持续生计能力,生活陷入贫困,物质资本缺失。 A 文化程度较低,除残障前的建筑活以外亦无其他就业技能,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其智能资本与知识资本亦处于较低水平。 妻子离弃后,A 只能由父母轮流照料,基本没有其他社会交往对象,社会资本严重不足。 但A 的心理状态与意志仍较为积极,精神资本是其资源禀赋中最为充沛的一环。 因此,除了精神资本以外,A 的其他禀赋要素均处于不足状态,总体处于低资源禀赋水平。
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A 作为建档立卡的重点扶贫对象,得到了当地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帮扶,助其补充了相关资源禀赋要素。物质资本维度上,在脱贫攻坚办公室牵头下,在残联、卫生、财政等部门参与下,当地政府规划建设贫困家庭残疾人托养中心,给包括A 在内的贫困家庭残疾入住者提供生活照顾、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支持,解放家庭照顾者的劳动力资源;给予担任护理员的家庭成员劳务性收入,助其减负增收;爱心企业免费为其提供先期的销售商品,助其积累创业物质资本。 智能资本维度上,残联推荐A 从事微商创业活动,激发其创业动机,助其探索创业商机。 知识资本维度上,村委帮助其学习利用手机从事微商的操作方法;职业学校免费为其培训电子商务的方法技巧,增强创业技能。社会资本维度上,入住托养中心后,A 走出了封闭的家庭环境,在中心重构了其人际网络。 在政府、社区、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下,在A 个人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下,A 薄弱的资源禀赋要素得以补足与增进,并逐渐将资源禀赋转化为资源运用、技能积累、对外交往等基本的自主创业能力。 A 所从事的微商创业可被视为创业的初级形式,其所具备的与创业相关的资源运用与对外交往等能力也仅是创业可行能力低级表现形态,这与A 低度的资源禀赋密切关联。
创业案例二:残障青年 B,1991 年出生,农村户籍,肢体残疾,职业院校毕业后在物流公司就业,得到老板、师傅、同事的帮助与支持,初步习得就业创业技能,积攒了部分创业资本,亦锤炼了坚韧的品格。 2017 年,B 创办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土特产,形成某类商品销售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每月销售额在3万元以上。 B 不仅通过创业实现自我发展,还希望为家乡的其他土特产打开销路,带动邻里村民共同致富。
该案例中的残障青年B 生于贫困农村地区,自幼肢体残疾。 虽然其经济收入等物质资本并不充裕,但其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资本与智能资本;其心理状态良好,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良好的知识、智能与精神等人力资本是其创业的重要基础。 B 乐于且擅于人际沟通,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网络,亦积蓄了相应的社会资本。 由此,除了物质资本相对贫乏以外,B 的其他创业资源禀赋均有累积,在三个案例中处于中等水平。
在知识、智能与精神资本之资源禀赋支撑下,B 通过不懈努力与自我探索,同时依托于政府针对残疾人创业的特惠政策等外部扶持,促进创业资本的积累,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 物质资本维度上,物流企业的就业经历,为B 后期的电商创业积累了资金,夯实了资源基础。 智能资本与知识资本维度上,B 所接受的正式学校教育,助其增长了知识技能,开拓了思路视野,有力地促进了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管理运营与商机识别能力的生成,促其萌发并实践利用电商销售当地农家土特产的创业思路。 精神资本维度上,B 的成长学习、就业创业之路充满着不停的自我磨砺,充分锤炼了其心理素质,亦增进了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 社会资本维度上,B 的学习就业过程也是其积极对外沟通与社会交往的过程,是构建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 B 在积极的自我创业探索过程中,亦获得了来自亲友同事的非正式帮助以及来自政府助残创业优惠政策的制度性帮扶,使其创业资源禀赋得以累积,充分激活了其资源整合与拓展、商机识别与获取、风险应对与管理等创业可行能力。
创业案例三:残障青年 C,1989 年出生,城镇户籍,小儿麻痹症,重度肢体残疾,父母是教师。 从小学到高中,C 都由父亲背着上学,与健全孩子一起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 2014 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C 创办了当地第一家航模公司,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将公司业务拓展至外省。 除了航模研发与销售以外,C 自学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拓展青少年情商教育创业项目,依托航模教育,面向青少年开展情商培训辅导。 在成就个人事业的同时,C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各地开展公益巡回演讲,以期带动更多的残障者和青少年自立自强,给更多的人带去正能量。 C 的事迹被广为报道,成为当地青年励志的楷模。 在当地,其名下的航模销售与教育培训企业办得有声有色。 C成为当地残障青年创业成功的典型。
该案例中的残障青年C,城镇小康的原生家庭保证了其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宽裕的经济支出、设备使用等物质资本条件。 C 的父母除了对其给予充分的生活照料与物质支持以外,亦克服多重困难,使C 能接受多年的学校教育,保障了其知识资本与智能资本的累积。 C 正视自我、坚忍不拔的积极正面心理状态是其精神资本的充沛保障。 父母的全力照料、亲友的帮助、社会各界的关爱、残联等官方的支持,为C 构筑起牢固的社会资本网络。C 的各类资本状况良好,为其创业可行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有力的资源禀赋保障。
在较高的综合资源禀赋水平基础上,C 不断学习充电,投身创业与公益实践,积极自我增能,在家庭、残联、社会等各方合力构筑的良好创业支持生态系统下,顺利将其固有的资源禀赋增值升级为创业资本,转化为创业可行能力。 物质资本维度上,C 萌发了航模销售与培训的创业火花后,父母对其予以了充分的经济支持与投入,助其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残联等部门联系了市少年宫,为其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地等硬件条件。 C 整合资金场地等物质资本,进行资源盘活、重组与升级,为其成功创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智能资本与知识资本维度上,C 的父亲多年坚持背送儿子上学,使C 与健全孩子一起,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习得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习能力。 C 的知识视野助其把握创业先机。 掌握创业方法是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与创业管理运营能力生成的前提。 精神资本维度上,家庭的关爱与鼓励使C 一直保持独立自主、乐观自强的心态,是其应对困难风险的精神支撑。 随着C 的事迹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其精神资本亦升华为鼓励当地青少年勤勉刻苦的榜样力量。 在社会资本维度上,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协助、政府的扶持、媒体的宣传等为其建构了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公益实践的同时实现了内外公关,扩大了其企业影响力,进一步升级拓展了其社会资本网络。 能动性的自我增能叠加上系统化的外力支持,C 的创业过程聚集了资源整合、机会识别、运营管理、风险应对与内外公关之创业可行能力的多重要素,充盈着开拓性、创新力、影响力等创业的典型特质。
以上三个案例是同一地区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残障青年成功创业典型。 三位创业者的资源禀赋五个维度水平不一,总体资源禀赋水平分别处于“低”“中”“高” 三个等级。 残障青年个体均持有独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家庭、同事、社区、残联等外部支持主体的帮扶下,程度不同地生成创业可行能力,实践了形式、水平、深度各异的创业功能性活动,见表1。 客观上不利的生理障碍与生活环境导致残障青年创业过程中缺乏显赫的物质资本、光鲜的学历履历、大额的投资融资、高端的创业项目等优质资源禀赋,残障者创业通常具有草根性、小微性特质。
基于对以上案例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内源性的自身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外源性的社会支持与创新渠道,是保障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生成的基本条件要素。
表1 三个残障青年的创业资源禀赋与可行能力水平
第一,健全平常的智能发展。 相较于普通就业,创业是嵌入多重体力与智力劳动要素的创新性实践。 创业中的商业识别、管理运管、公关关系等均需创业者的智力支持,健全的心智发展是创业者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创业过程中所必要的沟通管理活动的顺畅开展。 由此,一般情况下,心智残障者很难独立创业。 本研究案例中的创业青年都是肢体障碍人士。 健全的心智发展是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的必要生理基础。
第二,独立乐观的心理素质。 创业的过程饱含艰辛曲折,需要付出远超普通就业的心力,尤其是针对残障人士,身残志坚常是残障创业者的典型标签。 独立乐观的心理素质是残障创业青年的普遍特征。“独立” 表现为残疾人在理念、意识、思想层面的自强自力,在必要的社会支持下,能自主地应对生活与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本研究的三个案例中,坚强乐观、接纳自我、独立自主、积极向上是残障创业青年的普遍心理品质,由此,独立乐观的精神资本是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的必要心理素质。
第三,个别精准的外源支持。 无论残障青年资源禀赋水平的高低,客观上的生理障碍或多或少构成了从资源禀赋到可行能力的转化障碍。 本研究的三个创业案例,除创业主体的个人自主探索与发展以外,家庭、社区、政府等多元主体均为残障青年的创业提供了内容与程度各异的帮助与支持。 因此,针对残障青年个体的资源禀赋状况,发挥外部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主体的功能,进行个别化精准化的帮扶,是帮助残障青年克服转化障碍、生成创业可行能力的必要外源辅助。
第四,“互联网+” 的创新渠道。 在本研究的三个案例中,无论是微商创业、电商创业还是航模网售,均无一例外地嵌入了“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元素。 不利的生理条件、滞后的无障碍化环境,客观上制约了残障者的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范围。“互联网+” 的虚拟网络世界,很大程度上消弭了生理差异与沟通瓶颈,降低了创业门槛,并契合青年的兴趣、偏好与能力,帮助残障青年实现足不出户的创业增收与自我实现。“互联网+”逐渐成为残障青年创业的主要创新渠道。
精准适当的创业支持是残障青年实现创业之功能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针对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应贯通可持续的过程系统;理顺“一核多元”的主体系统,打造“多位一体” 的内容系统,以激活创业动机、整合创业资源、塑造创业能力、增进创业质量,提升残障青年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针对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应依循资源禀赋厘清—外部资源支持—可行能力提升的过程,形成可持续的创业支持链,助力残障青年实践创业功能性活动。
第一,厘清资源禀赋,精准识别需求。 创业支持对象的确定需以创业资源禀赋的评估为基础前提。 作为存在客观生理障碍的特殊群体,针对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举措应首先考虑其异质性特征与需求,厘清残障青年的资源禀赋状况,评估其创业需求与意愿,以此作为创业支持的依据。对于某些重度心智障碍人士等,其完全不具备创业的资源禀赋要素,根本无法凭借外部支持实现就业创业,只能通过兜底性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于具有一定创业资源禀赋但创业意愿不足的残障青年,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励志的楷模效应、有效的引导激励等激发其就业创业动力。 对于创业意愿强烈,但创业资源禀赋相对缺乏的残障青年,应通过多维的资金、政策、项目等支持,补足与增进其创业资源禀赋,夯实创业的资源基础。 对于创业资源禀赋相对充足,并有创业意愿的残障青年,应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与扶持,助其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可行能力。
第二,链接外部资源,超越转化障碍。 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本质是在针对残障青年个别化的资源禀赋识别与评估基础上,导入外部支持资源,形成内外资源互动协调机制,帮助残障者吸收、内化、利用各种资源,使自身资源禀赋得以补足、发掘、激活、提升,保障残障青年个体资源禀赋功能的充分发挥。 政府的行政性资源、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资源、商业企业的市场化资源以及志愿团队的公益性资源等多方资源的链接与导入,是促进残障青年夯实个人创业资源基础、冲破从创业资源禀赋到创业可行能力转化障碍的必要外部辅助。 外部创业资源的链接往往以创业支持平台为依托,譬如官方主导的助残创业孵化园、创业扶贫基地、残疾人电商创业园等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方资源的汇聚平台,以促进残障青年充分汲取外部资源并自我增能。
第三,实施个性帮扶,生成可行能力。 整合残障青年所固有的资源禀赋以及汇聚于创业支持平台的多方外部资源,针对残障青年的特殊资源禀赋与个别化需求,开展精准的创业帮扶,帮助残障青年实现创业可行能力的生成或者提升,并真正实践创业活动。 针对残障青年个性化创业支持,尤其应采取优势视角,探索和利用残障者的固有资源与长处 〔8〕,依据每位残障青年的差异化生理心理、个人家庭、文化教育等特征,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为其量身定制并具体实施个性化的创业支持方案。 比如针对言语障碍者,可引入诸如“头疗洗发” 等安静环境下开展的创业项目;针对肢体障碍者,培训学习电商销售与营销技巧,帮助其实现足不出户的创业。 个性化的外部帮扶,是形塑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并使创业“落地”实践的关键环节。
对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应转变“唯政府主义”传统,避免单一化、碎片化的窠臼,形成“一核多元” 的创业支持主体系统。“一核” 指政府是创业支持的核心主体;“多元” 指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家庭等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主体的协同与合作。
政府是残障青年创业支持的核心。 政府的主要功能包括针对残疾人的优惠创业政策的制定、创业资金的扶持、友好创业环境的营造、创业中介平台的搭建、创业服务的引导与监管等。 政府在残障创业支持中发挥制度设计、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主导性职能。 各类社会组织是参与共治的“天然主体” 〔9〕,在残障青年创业支持中扮演着专业资源传递者与服务供给者角色。 残障青年资源禀赋与需求意愿的评估、外部资源的筛选与导入、个别化支持方案的拟定、精准化服务的开展等,均是社会组织专业化职能的具体体现。 社区/村委是残障青年创业支持的支撑平台。 在社会组织培育充分的地区,专业助残社会组织的服务需要落地于基层,并得到社区/村委工作人员之充分配合,形成创业支持中的三社联动合力;〔10〕在专业社会组织缺失的地区,包括创业支持在内的助残服务之具体开展,均被列为基层社区/村委工作人员以及基层团干/残联专职委的具体职能;同时注重激活互助社、议事会等社区助残的内生力量。 企业是残障青年创业支持的实践保障。 创业本身即是投身市场经济大潮的商业行为,企业在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中承担了创业项目来源、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资金帮扶等功能,是创业支持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性主体。
除了政府、专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组织、企业等正式支持主体以外,残障青年的创业支持还应关注家庭亲属、邻里朋友、同学同事、志愿者等非正式支持主体的重要功能。 家庭是残障青年创业中的资源支持与情感支持的主要源泉。 熟人社区中的邻里亲朋亦可充当残障青年创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来源等的支持要素。 同学同事可作为残障青年学习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等的重要对象。 志愿者等公益力量可为残障青年创业提供人力支持与资源保障。 一方面,家庭等非正式支持主体是残障青年所固有的创业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在创业支持过程中,经由政府、社会组织等正式支持主体的引导,非正式支持主体的资源得以整合,支持效果得以增进,更有助于残障青年创业可行能力的生成与提升。
创业支持应分别针对残障青年的资源禀赋状况开展个别化的帮助或服务,促使其资源增进与能力提升。 对应于创业资源禀赋与创业可行能力的五重要素,可构筑资金支持、项目支持、教育支持、心理支持、网络支持多位一体的创业支持内容系统。
资金支持对应于资源禀赋中的物质资本补充与可行能力中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创业活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的游戏、资金的聚集,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必要的场地设施等物质资本是创业的基本前提。 针对大多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障青年的物质资本短缺困境,应建立起政府主导、金融机构配合的助残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残联已明确了税收优惠、收费减免、金融扶持、资金补贴等残疾人创业资金支持的指导意见。 〔11〕具体实践中,资金支持的对象、方式与额度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因项目而异;减免与补贴相结合,信贷性支持与奖励性支持相结合。 同时高度重视创业资金支持的效果与效用,做好跟踪指导、管理与服务,帮助残障创业者合理运用创业资金,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项目支持对应于资源禀赋中的智能资本激活与可行能力中的机会识别能力孕育。 可操作、有创新、效益好、前景佳的项目是成功创业的引擎。项目支持可以政府搭台、社会组织辅助、商业企业介入的方式,主要通过项目引入、项目展示、项目示范、项目匹配等形式,帮助残障青年拓展视野、启发思路,激发其创业所需智能资本;在外部力量的推介与引导下,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搜寻出契合自身特质、适应当地环境、迎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 以项目支持逐渐培养起残障创业青年对于创业商机的敏锐性,孕育出创业中的机会识别能力。
教育支持对应于资源禀赋中的知识资本积累与可行能力中的运营管理能力培养。 鉴于大部分残障青年受教育程度不高,创业相关知识、经验与技能缺乏的现实,外部的教育支持是残障青年创业的必要软件支撑。 人社、民政等政府部门,残联、团委等群团组织,乡镇、街道等基层政府,社区、村委等基层组织,助残机构、企业、志愿团体等民间组织,家人亲友等非正式力量,均可成为残障青年教育支持中的行动者。 教育支持可以系列课程、专题讲座、个别指导、模拟训练、学徒实习等形式展开。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支持,促进残障青年累积知识资本,熟悉创业政策,实践创业技能,培养创业所需的运营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对应于资源禀赋中的精神资本增进与可行能力中的风险应对能力培育。 身残志坚是残障创业者的共同特质,针对残障青年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建设是激发其创业动机,增进其创业动力,提升其创业自信的重要保障。 心理支持可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维度:专业性心理支持是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对残障青年进行的心理疏导与调适;非专业性心理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人、亲友等亲情关怀与精神慰藉。 心理支持促使残障青年克服心理障碍,挖掘心理潜能,增进自我效能感,夯实精神资本,提升抗逆力,生成创业中的风险应对能力。
网络支持对应于资源禀赋中的社会资本拓展与可行能力中的内外公关能力孵化。 网络支持是协助残障青年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的过程。 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外部支持主体基于残疾人之家、就业创业基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包括户外游乐、小组活动、创业课程、个别辅导、相亲交友等各类特色助残服务,在满足残障青年多元需求的同时,也促使残障青年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锤炼对外交往能力,形成新的交往圈子,拓展人际网络。 此外,通过家属课堂、家长赋能等计划,强化残障者家庭等固有关系网络对其创业活动的支持能力。 网络支持协助残障青年开展社会交往,开拓关系网络,延展并强化社会资本,助其转化为创业中所必备的内外公关能力,以获取更充分的创业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