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蕾 赵文景 赵 静 段昱方 李 楠 蔡 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北京 100010)
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既往IMN必须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目前,血清M型磷酯酶A2受体(PLA2R)抗体已作为IMN血清学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其与IMN符合率可达70%~80%[1]。临床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很多未行肾穿刺活检,或存在肾穿刺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若无其他可疑疾病的特殊提示,常常按照IMN治疗[2]。有研究显示,血清PLA2R抗体滴度的变化与IMN的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3]。西医临床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为基础治疗,能收到30%~50%的部分或完全缓解[4],必要时选择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5]。2017-08—2019-05,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芪地黄汤治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3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30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PLA2R抗体滴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患者均为我院肾病科血清PLA2R抗体阳性IMN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7~67岁,平均(47.6±13.2)岁;病程3~16个月,平均(8.4±13.4)个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0~69岁,平均(46.6±12.9)岁;病程4~19个月,平均(9.2±10.8)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6]:①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 500 mg);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 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具备前2项必备条件,即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为IMN。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7]辨证为气阴两虚证。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血清PLA2R抗体阳性,且滴度<1 000 U/mL;③24 h尿蛋白定量≤8 000 mg;④血肌酐≤265.2 μmol/L;⑤入组时未应用或已停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⑥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临床或肾穿刺可以确定为非膜性肾病,或继发性膜性肾病,或合并其他病理类型;②合并严重感染、严重营养不良、急性肾衰竭、血栓栓塞类并发症;③存在应用ACEI/ARB禁忌证: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孤立肾等;④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肺病、造血系统异常等,精神疾病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①常规抗凝、控制血脂等基础治疗;②应用足量福辛普利钠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97)或氯沙坦钾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54)控制蛋白尿,同时要求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内。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参芪地黄汤治疗。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党参15 g,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20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兼瘀血阻滞者加丹参20 g、三棱15 g、莪术10 g;兼湿热者加薏苡仁20 g、桃仁10 g、杏仁9 g;兼水湿证加桑白皮20 g、大腹皮15 g、车前子15 g;兼痰浊者加陈皮10 g、法半夏9 g、竹茹15 g。临床加药不超过5味中药。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餐前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4周。
1.4 观察指标 ①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16、24周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收集24 h尿液。采用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检测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LA2R抗体,试剂盒购自欧蒙医学诊断(中国)有限公司。②2组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疲倦乏力、食少纳呆、少气懒言、水肿、口干、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按轻重程度分别记为1分(轻度)、2分(中度)及3分(重度),无症状记0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1.5 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500 mg,血清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血清白蛋白≥35 g/L);基本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1 000 mg,血清白蛋白显著改善;部分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有改善;无效: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白蛋白无明显改善[9]。
2.1 2组病例完成情况 治疗组中要求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2例,实际完成28例。对照组中要求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例,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自动退出2例,实际完成26例。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8、16、24周2组血清白蛋白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P<0.05),治疗组PLA2R抗体滴度降低(P<0.05);治疗24周对照组PLA2R抗体滴度降低(P<0.05)。治疗16、24周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8、16、24周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PLA2R抗体滴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2.4 2组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见表3。
表3 2组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由表3可见,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300 U/mL的患者中,治疗8、16、24周2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8、16、24周治疗组PLA2R抗体滴度降低(P<0.05);治疗16、24周对照组PLA2R抗体滴度降低(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PLA2R抗体滴度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2.5 2组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见表4。
表4 2组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比较
由表4可见,入组时血清PLA2R抗体>300 U/mL的患者中,治疗16、24周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PLA2R抗体滴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4周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PLA2R抗体滴度均降低(P<0.05)。治疗后2组组间24 h尿蛋白定量、PLA2R抗体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由表5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疲倦乏力、食少纳呆、少气懒言、水肿、口干、手足心热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疲倦乏力、食少纳呆、口干、目睛干涩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除IMN外,少见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有糖尿病、肿瘤、肝病等,但对于PLA2R抗体阳性的成人肾病综合征还是考虑IMN可能性最大。既往对于IMN需要通过肾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特发性IMN肾穿病理组织在光镜下特殊表现为肾小球的弥漫性基底膜增厚,而无显著的细胞增生,免疫荧光提示免疫球蛋白G(IgG)和补体3(C3)在基底膜弥漫沉积,而电镜表现为基底膜外侧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并在沉积物之间存在细胞外基质增生[10]。目前,随着研究不断进展,血清PLA2R抗体作为IMN的血清学标志物已被临床所接受,很多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未行肾穿刺活检而血清PLA2R抗体阳性的病例,可推断其肾脏病理为IMN,有文献报道符合率较高可达70%~80%[11]。临床通过PLA2R阳性推断为IMN的患者按照规范治疗,其预后基本与经过肾穿刺活检证实的IMN患者预后相似,无论是否行肾穿刺活检[12]。对于IMN的治疗,西医一般以ACEI和(或)ARB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如24 h尿蛋白定量控制不佳,则考虑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5]。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存在较多副作用,ACEI和(或)ARB治疗能力有限,临床很多患者寻求中医药治疗。
IMN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内经》称为“水”。《灵枢·水胀》对其症状进行了描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脏腑较多,但病本在肾。外邪侵袭、起居失常、饮食劳倦内伤等均可导致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至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聚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IMN病程较久,或反复发作,引起脾肾气虚可见疲倦乏力、少气懒言、水肿,脾胃运化无力出现食少纳呆,气虚无以化生阴精,阳损及阴,导致气阴两虚,出现口干、手足心热、目睛干涩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滋肾利水,健脾益气。中医药于治疗IMN有一定的优势,参芪地黄汤是由“六味地黄丸”衍生出来的变方,最早出自于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要功效为益气滋阴,其组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加党参、黄芪补脾胃之气,并随症加减。方中黄芪性微温,入脾、肺经,益气升阳固表,利水消肿;党参补中益气;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山药健脾,益肾固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止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健脾利水化湿。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滋肾、益气健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利尿作用,且能增加肾血流,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1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导致急性肾衰竭、创伤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党参能够改善肾IRI[14];参芪地黄汤能减少尿蛋白、足突融合和IgA沉积,改善肾组织系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足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15]。参芪地黄汤在肾病应用广泛,有文献报道其对IgA肾病、糖尿病肾病、高尿酸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均疗效显著[16-17]。因此,对于表现为蛋白尿,同时又辨证为气阴两虚为主证的诸多肾脏疾病,参芪地黄汤均可作为首选方。且既往临床观察发现,参芪地黄汤治疗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表现为IMN,无论是对24 h尿蛋白定量还是血清白蛋白的改善均疗效显著,并且对于水肿、乏力、口干等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治疗[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参芪地黄汤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有文献报道,血清PLA2R抗体不仅是临床诊断IMN的血清学标记物,同时其滴度与预后密切相关,血清PLA2R抗体滴度越高,缓解的可能性越小,预后越差[3]。因此,本研究选择血清PLA2R抗体滴度≤1 000 U/mL的患者入组,同时排除24 h尿蛋白定量过高的患者,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避免在临床观察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而对照组血清PLA2R抗体滴度改善较晚,提示治疗组整体预后可能优于对照组。通过对入组时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抗体滴度进行分别统计,我们发现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的患者,虽然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病情改善较早,充分体现了参芪地黄汤治疗的优势。对于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的患者,虽然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PLA2R抗体滴度改善早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ACEI和(或)ARB类药物对于IMN 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白蛋白的改善有肯定的效果,但疗效有限,这与文献所报道相一致[3],并且对血清PLA2R抗体滴度偏高的患者疗效差、起效慢。而参芪地黄汤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无论血清PLA2R抗体滴度的高低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本研究观察发现,血清PLA2R抗体与病情的预后相关,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参芪地黄汤治疗血清PLA2R抗体阳性IMN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改善临床症状。其疗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有限,从目前结果看来,参芪地黄汤可能对于血清PLA2R抗体滴度≤300 U/mL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但对于血清PLA2R抗体滴度较高的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