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静 包木其尔
(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 内蒙古 通辽 029100)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蒙古部,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区的科尔沁草原上,其服饰文化,是扎鲁特蒙古部落文化的瑰宝,它以纯熟的缝制针线、艳丽的色彩、独特的纹样展示着扎鲁特蒙古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俗习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古族传统部落服饰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慢慢被边缘化。在这种状态下,如何对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以及保护,已经成为了亟待讨论的问题。
此前,不少的研究者对于内蒙古扎鲁特蒙古部落服饰文化,也有关注和研究,如张安凤《传统科尔沁部落和传统扎鲁特部落服饰文化》(载《西部皮革》2019 年第22 期)、斯日吉玛《扎鲁特蒙古族刺绣工艺》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0年版)、王芳《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田野调查——以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为研究个案》(载《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 年第2 期)、图布其其格《刍议蒙古族的贴绣工艺——以科尔沁地区扎鲁特旗为例》(载《艺术教育》 2018 年第7 期)及张永珍《浅谈传统科尔沁部落和传统扎鲁特部落服饰文化》(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年7 期)等著述,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整理研究了扎鲁特蒙古部落服饰,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但以一个民间团体——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为研究个案的视角,来研究扎鲁特蒙古部服饰的民间传承模式的实例还没有见到,为此,笔者以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为调查研究对象,努力展现内蒙古扎鲁特蒙古族服饰,尤其是扎鲁特蒙古族女性服饰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情况。
扎鲁特,系蒙古族部落名。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扎鲁特”系蒙古语“扎儿赤兀惕”的谐音,意为“仆人”。[1]根据记载,商周至秦汉时期,这片土地属于东胡人的牧场;汉至两晋时期,系乌桓、鲜卑人的驻牧之地;南北朝至隋唐时,为契丹人往来生息之地;辽时,为契丹北大王擦喇之牧地;元代,属上都路;北元及明时,归兀良哈三卫占地。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蒙古内喀尔喀五部,征服三卫之一的泰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乌巴什继承其父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之位,自称伟徵诺颜,驻牧于泰宁东部,对所管辖的部号称扎鲁特。从此“扎鲁特部”[2](185)这一名称开始载于史册。
元朝时期,是扎鲁特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蒙古族在军事上的胜利和地理版图的扩张,使蒙古民众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丰厚的物质基础为蒙古族民间服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波斯史学家志费尼说“……成吉思汗出现以前,他们穿的是狗皮和鼠皮,他们过着这种贫穷、困苦、不幸的日子,到成吉思汗的大旗高举,他们才从艰苦转为富强。”[3](23)元代,来自西域的纺织品、棉质品等精致面料大量涌入,扎鲁特蒙古服饰受到了西域风格以及中原风格的影响,丰富了本民族服饰文化内容。
明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使得扎鲁特地区经济日趋萧条,各种民间服饰、生活品等手工业衰落,蒙古服饰制作日趋简单朴素。到了清代时期,扎鲁特蒙古部落与清朝有着频繁的往来,在服饰方面也吸收了满族以及汉族服饰的特点。同时,由于清朝对蒙古地区的开垦,使得许多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转变为耕种的农民,蒙古长袍也改为短衣。[4]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千差万别,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5]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亦是如此,随着历史时间的沉淀,在扎鲁特民间慢慢自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流传下来。
今天,面对这些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传承的问题上,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政府加大了保护和发展的力度。据媒体报道,扎鲁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旗长、文化局长为直接负责人的专业工作组,由扎鲁特文化馆为项目实施人,对扎鲁特蒙古族服饰与刺绣文化进行保护。在2004年至2006年间,旗文化馆对全旗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普查,建立了扎鲁特刺绣传承人档案,收集了多个扎鲁特服饰刺绣作品,并于2018 年召开的“第二届扎鲁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对扎鲁特蒙古服饰保护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
在国家与旗政府对民族文化各项政策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扎鲁特旗民族服饰文化协会得以成立,它的成立,奠定了扎鲁特蒙古部服饰发展的民间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的情况,笔者于2019 年1 月份,以扎鲁特旗民族服饰文化协会为调研对象,对扎鲁特蒙古部服饰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法人登记证书。拍摄地点: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办公室。拍摄时间:2020 年2月2日上午。拍摄者:常静。图2,为图中左边的笔者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会长包木其尔女士的合照。拍摄时间:2020 年2月2日上午。拍摄者:常雨来)。
图1
图2
扎鲁特民族服饰文化协会创立于2017 年9 月,创办人为扎鲁特人包木其尔女士。包木其尔会长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出于对民族服饰的热爱,将同样热爱扎鲁特民族服饰的蒙古族人聚集起来,创立了扎鲁特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族服饰文化协会。目前协会成员共有150 多名,其中骨干成员包括:扎鲁特民族服饰传承人4 名,会长1 名、副会长7 名、秘书长1 名、摄影师1 名、后勤主任2 名。协会成员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其中,年龄最大为73 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1 岁,协会骨干成员,大多都是扎鲁特旗的基层员工以及牧区农牧民(详细情况请参阅下面的表1)。
表1: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骨干成员信息表
尽管协会成员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但对蒙古族服饰的热爱使得这个群体紧紧团结在一起,散发着勃勃生机。协会在创办的初始时期,成员只有五、六个人,通过协会成员的不断努力以及采取宣传展演等各种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人参与进协会工作中来,因此,协会的人数不断增加,年龄层次不断丰富。据包会长介绍,她希望能够让人们多多了解扎鲁特蒙古服饰,并真切的感受到民族服饰所带来的美。
协会虽创办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曾出于公益的目的,开办各种扎鲁特服饰刺绣制作的培训班,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能为农牧民们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更广大的农牧民有收入来源(图3,蒙古族服饰与刺绣传承教学的工作现场,刺绣老师为牧民学员们讲授蒙古族刺绣的技法。拍摄时间:2017 年11月11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鲁北传统蒙古刺绣店”内。拍摄者:步庆林。图4,牧民学员们的刺绣成果展示。拍摄时间:2017 年11月11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鲁北传统蒙古刺绣店”。拍摄者:程友。)
扎鲁特刺绣最初始于元朝,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祖国高度统一,经济繁荣,扎鲁特作为蒙古族聚集地,物质文化进一步发展。2008 年,扎鲁特蒙古族刺绣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6]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协会展演时的扎鲁特服饰,笔者曾于2020 年2 月间,数次对住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协会会员跑不了女士进行采访。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笔者只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访谈。
图3
图4
当我们接通连线时,跑不了女士正忙着她的手工刺绣活计,她放下了手上的活儿,我们开始了线上访谈。今年58 岁的跑不了女士已经做了46 年的扎鲁特刺绣,蒙古族传统服饰在传统上由蒙古族女性制作,母女、姐妹亲戚之间传授和切磋技艺,[7]跑不了女士也一样,其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对扎鲁特蒙古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 岁便开始跟随母亲进行学习,慢慢的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在这46 年间,蒙古族绣娘跑不了一直在坚持着这项事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法,参加了中国第一批蒙古刺绣培训班。跑不了女士除了作为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的成员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在2016 年被评为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刺绣传承人(图5,为跑不了女士所获得的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刺绣传承人”证书,拍摄时间:2020 年2 月20日上午。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跑不了传统服饰店”内。拍摄者:刺绣传承人跑不了女士)。协会进行展演所用到的蒙古服饰均来自于跑不了以及协会成员共同设计制作完成。跑不了女士也义务的对协会内的成员以及其他对刺绣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进行教学(图6,图片中左边的跑不了女士正在对协会成员进行刺绣教学活动。拍摄时间:2017 年11月11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民族服饰协会。拍摄者:协会会长包木齐尔),进一步的让扎鲁特的文化名片—扎鲁特刺绣更好的传承了下去。
图5
图6
扎鲁特服饰以凝重质朴著称,有着明快的线条、活泼的针法、精细而粗旷的绣工,并以其鲜明朴实、亲切的民族特色给人们以极大的感召力。[8]扎鲁特蒙古服饰所用的布料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棉麻布、绸缎、薄绒皮质、厚绒皮质等。通常以往以棉麻布为主,[9](40)而现在更多的以绸缎为主,皮质料一般用于秋冬季节。
刺绣方法也同过去有所差异,以往是由粉笔末加白色砂糖用清水混合后,直接在布料上画图案再进行刺绣。现在是在刺绣前先将图案通过复写纸画在布面上,将复写纸固定好后在进行刺绣。扎鲁特服饰中男士服饰一般采用盘绣和刻绣,而女士服饰采用帖绣和刺绣。[10](162-168)常用的刺绣针法分为五种,包括平针绣、拧针绣(压针绣)、长短针绣、攥针绣(打籽绣)。平针绣的绣法的特点是针是平的,每一下都是针紧挨着针,连续运针并且针脚均匀,每个针距的长短几乎一致。拧针绣(压针绣)常用于锁边部分,其绣法的特点是一针卷这一针,线压着线卷出效果。长短针绣多用于刺绣有曲线的图案,以花瓣为例,花瓣的外侧采用绣一针长针接着绣一针短针,同时花瓣的内侧也采用一针长针接着一阵短针的绣法,之后将长短针连接起来,产生一种颜色过渡的效果。攥针绣(打籽绣)一般用于绣花籽部分,其绣法为用线缠绕着针扎进布料后固定。(图7,图8,图9,这三个图片展示的,均为跑不了女士的刺绣作品。拍摄时间:2020 年2 月23日下午。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跑不了传统服饰店”内。拍摄者:扎鲁特旗摄影协会程友)。
扎鲁特服饰上的图案通常为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物品,比如花草树叶、锁头、锤子、钱、章等。男士服饰中花的图案少一些,常用几何图案,以简洁大方为主;女士服饰中的绣花草等图案会更多一些,颜色更加明亮鲜艳。[11]同时,图案相比于苏杭刺绣来说,扎鲁特刺绣的花叶相对细小精致,碎花较多。图案作为扎鲁特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许多寓意。蒙古人有飞禽崇拜,认为鹤这种候鸟具有诅咒的神力,[12]所以扎鲁特服饰通常用黑色绸缎做衣襟。
图7
图8
图9
跑不了女士告诉我们,因为扎鲁特人代表着鹤,衣服则代表着鹤的羽毛,衣服胸口的黑色部分代表着鹤脖子上的黑色羽毛,袖口上的黑色代表着鹤翅膀上的黑色羽毛,衣服下摆的黑色部分代表着鹤尾巴上的黑色羽毛。其次,在婚礼礼服上一般也会绣一些有花籽有根的花草,寓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在烟荷包、茶叶包、枕头上通常会绣一些长寿的动物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13]
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组织参与的多次扎鲁特蒙古部服饰展演时所穿的服饰,有不少都是出自跑不了女士之手,还有另一位扎鲁特蒙古服饰的传承人萨义玛女士,也为扎鲁特蒙古部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们均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保持着原来的科尔沁特色又紧跟时代步伐。她们制作的蒙古服饰的款式,比较全面,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款式,如下面图表所示(表2,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部分成员所制作的进行展演时所用的传统服饰,图10 至图13,为跑不辽女士制作的扎鲁特蒙古包服饰。其中图10,为扎鲁特蒙古部女性长袍,拍摄时间:2020 年3 月6 日。拍摄地点: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办公室。拍摄者:常静。图14 至16,均为萨义玛女士制作的扎鲁特蒙古族服饰,其中图14 为扎鲁特蒙古部男性长袍。拍摄时间:2020 年3 月9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萨义玛工作室”。拍摄者:常静),包括长短款、男士女士的各种款式。
表2:协会部分会员制作的展演时所用部分蒙古族传统服饰
头饰 萨义玛珊 瑚、 绿松 石、 红松 石、 银饰手工缝制、编织、粘沾红色珊瑚搭配绿松石四季已婚妇女蒙古族妇女头饰、豪华的惊世、彰显着游牧民族的劳作特点、生活情感和审美观。萨义玛布 靴、 皮靴、毡靴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各种颜色,以黑色为主春夏秋冬装分用布料皮质男女老幼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防水抗寒性能好图16images/BZ_65_1754_439_2144_730.pngimages/BZ_65_1754_871_2144_1243.png图15蒙古靴
在访问的最后,跑不了女士说她通过参加各种展演也收获良多,慢慢地了解了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的文化,并找到了许多创作灵感。她想继续通过协会进行展演的方式,让自己做好的扎鲁特部落的蒙古服饰登上更大的舞台,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认够识了解扎鲁特蒙古服饰,并让其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
为了能够进一步传播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服饰的魅力,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经常组织协会的会员们,去祖国各地进行蒙古族服饰的展演活动,通过编排服饰走秀、蒙古舞蹈、蒙古族歌伴舞等节目,将蒙古族服饰呈现在更加广大的舞台上。
目前,扎鲁特蒙古服饰的展演活动,已经成为协会最主要的工作项目之一。从服饰的设计制作,到节目的编排,再到演出比赛等过程,全部由协会内的成员共同完成。协会进行展演的服饰,主要分为扎鲁特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现代服饰,以及蒙古婚礼礼服等款型。其中协会成员中,登上T 型台的中老年年龄阶段的协会成员,主要穿着扎鲁特传统蒙古服饰和礼服,青年及少年会员们,主要穿着现代蒙古服饰。扎鲁特蒙古部的服饰艺术之所以有着特殊的魅力,除了其艳丽的色彩、繁复的款式外,有着独特工艺技法的扎鲁特刺绣,也是展现扎鲁特蒙古服饰的一大亮点。
如上所述,不断参与的展演走台,已经成为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的最主要的活动之一。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细心统计了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自创立以来到目前为止所参加的演出以及比赛活动,计约18 次。无论是展演还是比赛都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扎鲁特蒙古族服饰在社会上认知度。下面是笔者按照时间顺序统计的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所参加的几次重要的展演活动。
2017 年12 月12 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受组委会要求,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美·夕阳红”2018 年春晚决赛录制暨全国文化艺术交流大赛”,凭借蒙古服饰表演《蒙古乐布斯贵》在大赛中荣获银奖(见图17,为“中国美·夕阳红”2018 年春晚决赛录制暨全国文化艺术交流大赛”结束时合影。拍摄时间:2017 年12 月12日。拍摄地点:北京中央电视台。拍摄者: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蒙古服饰协会摄影师步庆林。图18,为比赛所获得的奖杯与证书。拍摄时间:2017 年12 月20日。拍摄地点:协会办公室。拍摄者:协会会长包木齐尔女士)。
2018 年6 月18 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在俄罗斯海参崴举办的“庆祝中俄建交69 周年走进海参崴武术与艺术交流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服饰表演队获得了银奖,使得扎鲁特蒙古族服饰,受到众多俄罗斯人的青睐。这是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将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带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勇敢尝试,通过这次展演活动,让更让多民族了解了扎鲁特服饰(见图19,为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服饰展演队,在“中俄建交69 周年艺术交流大赛”结束后的合影。拍摄时间:2018 年6 月18日。拍摄地点:俄罗斯海参威爱乐剧场。拍摄者:协会会长包木齐尔。图20,为比赛所获得的银奖奖牌。拍摄时间2018 年6 月30日。拍摄地点: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办公室。拍摄者:协会会长包木齐尔)。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2019 年7 月24 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的“庆国庆澳门回归全国优秀节目评选大赛”,在决赛中荣获第二名(见图21,左图为协会参加庆国庆澳门回归全国优秀节目评选大赛结束后的舞台合影,拍摄时间:2019 年7 月25日。拍摄地点:闽南神韵大剧场。拍摄者:协会是摄影师步庆林。图22,为比赛所获得的奖杯与证书,拍摄时间:2020年2 月20日上午。拍摄地点:协会办公室。拍摄者:笔者。)
图21
图22
因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及其展演团队,自成立以来参加的展演活动较多,计约18 次之多。笔者选取其中一些重要展演并获得奖项的大型活动,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制作成表格,展示如下,请参阅下面的表3。
通过统计,我们注意到,在协会受邀的18 次展演活动中,有11 次,属于国际级、国家级或省市级大型服饰展演活动,7 次旗县级展演活动。在历次大型展演活动中,所参加的比赛中,共获得了两银一铜以及两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三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及其展演团队开展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017 年至2019 年之间,演出的次数,可谓逐年增长。从中可以看出,该协会通过展演的方式,将扎鲁特蒙古部的传统民族服饰,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扎鲁特旗,带到了全国各地,还走向了世界,同时,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尽管目前她们展现出来的扎鲁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并非尽善尽美,形制与规格,也并未定格,但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对于扎鲁特蒙古族传统服饰面向大众的弘扬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3: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主要展演活动一览表
现如今,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广告宣传、多媒体宣传以及展演传播等等。展演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展演属于会展大范畴下的子概念,主要指的是以展览为目的的演出(文艺节目等),[15]其功能作用,也与会展所起到的作用相近,能够加强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并且,还肩负着促进文化消费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了解一系列的展演传播活动,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大众认知,是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和民族文化理解上的认可度,笔者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以期对扎鲁特蒙古部服饰的文化影响与传播发展有一个数据上的分析依据。
此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网”网站发布,共收回问卷539 份,对数据有效性进行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17 份。数据来源地区,包含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按照百分百计算,内蒙古各地收回的有效问卷,占有效数据的31%,其次是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在“展演活动对扎鲁特蒙古服饰的传播作用调查”问卷中,问卷问题的设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问卷填写者基本情况的调查,由于问卷填写者的个体性差异,会对问卷结果产生的不同影响,笔者将问卷填写者背景情况,主要分为“年龄”和“是否为蒙古族”这两个要点;第二部分,是问卷填写者对蒙古族服饰(特别是对扎鲁特蒙古服饰)的了解程度调查,以此来初步掌握大众对蒙古服饰的认知程度;第三部分,是了解这样的系列展演活动,其传播是否有导向性作用以及大众对展演方式的接受程度。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后显示:在417 份有效问卷当中,蒙古族占22%,非蒙古族占78%;年龄在20 岁以下的有103 人,占总数的25%;年龄在21 岁~30岁的,有151人,占总数的36%,年龄在31到40 岁的,有90 人,占总数的22%;40 岁以上的,有78 人,占总数的18%。年龄比例相对均衡,民族比例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与蒙古族本身为少数民族以及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有关。
涉及到大众对扎鲁特蒙古服饰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是否了解扎鲁特蒙古族服饰”这一问题中,有效回答417 份,选择“了解一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8%;选择“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选择“很了解”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这组数据显示,大众对于扎鲁特蒙古服饰的认知,绝大多数停留在“仅仅了解一点的层面”,只有极少数的人群,对扎鲁特蒙古服饰有足够的了解。“了解一点”的认知层面,大多是停留在是“听说过”、“见过”或者将扎鲁特蒙古服饰与蒙古服饰的大概念混为一谈的情况,而对扎鲁特蒙古服饰的艺术特征,几乎所有回复问卷的人,都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因此,加大对扎鲁特蒙古部服饰的传播力度,尤其是对服饰特色部分的宣传,看来应当是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服饰文化协会及其展演团队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系列展演活动对扎鲁特蒙古服饰传播作用”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针对“您对蒙古服饰的了解一般来自哪里”的这一问题中,按照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其中选择“在各类演出或比赛中了解的”有200 人,占48%;选择“在电影、电视中了解的”有136 人,占33%;选择“看见身边有同学或朋友穿了解的”有70人,占17%;选择“其他”有11人,占3%。
由此可以看出,从展演中了解民族服饰文化占了近乎一半的比例,这说明展演活动,还是对服饰文化的传播范围最为广泛,并且是相比电影电视这种第三媒体更为主要的了解途径。
为了更加细致的去了解大众对于蒙古服饰的认识来源,笔者进行了相关数据的交叉分析,即:分析每一年龄段的人,对蒙古服饰文化的主要了解途径,从数据可以看出四个不同的年龄段中,选项占比最大的均是“各类演出或比赛”,分别占43.69%、54.44%、43.05%、56.16%。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在任何年龄段,展演活动都已成为大众对于蒙古服饰了解的主要途径,民众可以通过系列展演活动,近距离的对蒙古服饰进行实体欣赏与认识。
在涉及“扎鲁特蒙古族服饰的系列展演活动,对其传播是否有导向性作用以及大众对展演方式的接受程度”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中,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选择“传播作用很大”的人数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占到总人数的77%。由此可知,在大众认知中,系列展演活动,对蒙古服饰的传播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这也从侧面印证看民众对于展演传播方式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基于以上问卷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大众对于扎鲁特服饰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此,我们需要加大传统蒙古服饰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展演作为新型宣传方式已经成为大众了解蒙古服饰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传统的蒙古服饰文化的宣传方面,展演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展演对蒙古族服饰的大众认知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展演以其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透过此方式近距离的真实感受民族服饰的魅力,了解历史积淀下的蒙古服饰文化,传统服饰与舞台场地、灯光、舞美表演相结合,可以将蒙古服饰文化的魅力更加淋漓尽致的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受,对于民族服饰的传播具有积极效果。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出结论:扎鲁特蒙古部服饰文化的历史悠久,且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系统、成熟的剪裁形制与刺绣技艺,这是扎鲁特蒙古人审美情趣及民族性格在服饰文化中的展现与传承。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需要大力保护与发展,内蒙古通辽扎鲁特蒙古服饰文化协会,作为扎鲁特服饰文化的民间基因,其勃勃生机是扎鲁特蒙古人自发的对宝贵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实际体现,它通过手把手的技艺传承和系列展演活动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积极推动了蒙古服饰在当代的传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更好地促进蒙古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民族服饰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实践探索的路径和理论研究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