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人现状调查

2020-07-28 13:17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瓷厂制瓷景德镇

许 亮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在中国众多的陶瓷产区中,景德镇无疑是最受上天眷顾之地,群山环绕之中的这座昌江边的小镇犹如桃源中人,一直在岁月静好享受着世守其业的快乐,中原地区金戈铁马般的纷纷扰扰很少与其有缘。然而,看似封闭与保守的她,却因一炉炉精美的瓷器,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了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明清时期,唯一服务皇家的御器厂的设立,更是将景德镇在世界制瓷史上的地位推向极致,从此景德镇有了傲视群雄的特殊地位。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世人皆知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四大特点,殊不知每一件美器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工匠在默默付出。以拉坯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而言,如想成为一名服务于御窑厂的合格工匠,不经历十年的勤学苦练是万不可达到的。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谈到有关瓷器制造环节时,感叹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而瓷器制作最为关键环节乃是对窑火的把控,历代景德镇窑工对火都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时至今日,“以骨做薪、身投烈焰”的风火仙师童宾依旧受到全镇制瓷者的膜拜(见图1:柴窑点火前,窑主正在虔诚地祭拜窑神童宾,拍摄时间:2019 年8 月25日下午;拍摄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松魁柴窑;拍摄者:许亮),成为整个行业的守护神。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数千年来,虽然景德镇烧瓷窑炉历经龙窑、阶级窑、葫芦窑、马蹄窑、蛤蟆窑、镇窑等不同形制的演变,但是以松柴为原料的柴烧技艺却相伴始终。以镇窑(见图2:清代镇窑。拍摄时间:2020 年6 月12日下午;拍摄地点: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拍摄者:许亮)为例,烧制过程极其灵活,不同的窑位对应着不同的温度和氛围,承载不同瓷器品种的匣钵如何码放,点火、熄火等时机的选择等等无不需要烧窑工人们“严细的分工、高度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以及高超的烧窑技术才能做到。”[1](113)

总之,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代表着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它的活态传承是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奥秘之所在,因此,具有杰出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图1

图2

一、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的特征

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主要包括满窑和烧窑工艺两大部分。满窑工艺主要包括“根据柴窑结构,温度气氛分布,坯釉料配方及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安排装窑,窑位、钵柱排列方式包括相对排列、交错排列及排列密度、装坯密度、钵柱底部的空匣数、钵体顶部距离窑顶空隙大小等”;烧窑工艺主要包括“投柴量、投柴持续时间、火坑清灰、火坑泼水、何时烧湿柴,目测窑温、吐痰测温、何时揭去炉栅火砖、开窑门时间及方式”等。[1](117)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使用原生态的木材燃料,完全凭借烧窑工匠的生产经验和技艺,掌控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烧造的窑炉具有非常高的技艺要求。在景德镇民间也素有“十年培养一个状元容易,十年培养一个把桩师傅难”的俗语。一般而言,一座40 ~50 担①的中型柴窑需要直接生产人员10 人左右,间接生产人员2 ~3 人,在烧窑过程中,每一类工种都有严格的责任分工,一名学徒必须经历推窑弄、打杂,小伙手,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收兜脚、架表、②托坯等前面9 种烧窑工种的锻炼,才能最终升格为一名合格的把桩师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笔者口述采访所得的资料,现将各工种具体分工介绍如下(见表1):

除上述10 个工种外,还需要2 ~3 名非生产人员,如管账簿的(负责统计柴烧时产生的各类账目),打大锤的(即学徒,要服侍管账先生)、下港的(负责购买窑柴之人)。

二、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人现状调查

总的来说,今日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存在着巨大隐忧,日益面临着“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严峻局面。据笔者前期的调查,在目前已公布的19 位国家、省、市各级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承人中,年纪最长的冯宗淼(国家级)、余恂铨(省级)已去世,唯一健在的另一位国家级传承人胡家旺也已76 岁高龄。另外必须要指出得是,在这17 位在世的传承人当中,目前真正具有把桩能力的只有胡家旺、冯上论、冯和平(见图3:笔者在对冯和平师傅进行采访,拍摄地点:景德镇市松魁柴窑。拍摄时间:2019 年8 月25日晚,拍摄人:田东泽)、郭镇荣(见图4:笔者在对郭镇

荣师傅进行采访,拍摄地点:景德镇市昌江区梅苑郭镇荣师傅家中,拍摄时间:2020 年6 月16日上午,拍摄人:陈雅楠)、江镇初等5 人,其余12 人仅仅是具备柴烧部分环节的技艺而已,离掌握把桩技艺尚有很大的差距。

表1.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不同岗位名称及工作内容

表2.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表

现将笔者调查的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承人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见表2):

图3

图4

从上表我们可知景德镇目前健在的传统柴烧技艺有国家级传承人1 人,省级传承人1 人,市级传承人15 人。在这17 人中,80 岁以上高龄的有1 人,70 至80 岁之间的2 人,60 ~70 岁之间的有9 人,60 岁以下的只有5 人。其中年纪最小的传承人段鹏进也已近天命之年纪,而70%以上的传承人都已经年满60 岁,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同时,据笔者对上述人员的访谈,目前上述技艺传承人中,尚未有一位人员的子女愿意子承父业。具有把桩能力的五位师傅收徒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目前只有极少数年轻人出于对柴烧文化的兴趣表达出学徒的意愿,但真正举行了拜师仪式立志从事柴窑烧成行业的人比例非常小。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传承人人才储备不足及传承人培养后继无人之窘境呢?

造成传统柴烧人才匮乏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危机导致的柴窑数量的急剧减少。窑柴一直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必需的燃料,解放后随着生产的恢复,景德镇窑柴供应愈发紧张,据1951 年3 月的一项调查,“景德镇窑柴(即松柴)甚缺,现仅有窑材七八万担”、“当时,如果以每年需窑柴22 万担计算,每年则缺14 万担,是所需担数的一半多”。[2](24)一方面,由于窑柴供应出现危机,另一方面由于松柴做燃料焙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也影响了生产的进度和工人的健康,

因此改进景德镇陶瓷业燃料迫在眉睫。1957 年7 月25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亲自向主管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希望中央政府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再增加产量,木柴(松柴)就无法供应,而且维持现在的产量,松柴也维持不了几年。这就说明景德镇前途决定在用煤代柴的问题了……现在我向你请求,予以科学上的支援,能早日解决这一问题,景德镇瓷器工业就能走上新的阶段。”[3](124)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观众变成了演员,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他们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研讨式教学、课外学习中得到提升。当然,面对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熏陶,本身就不怎么爱学习的高职学生来讲,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除了鼓励、督促、考核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景德镇在20 世纪50 年代末,迅速完成了柴窑改煤窑的工作,之后景德镇陶瓷窑炉又经历了重油窑、气窑等新技术的迭代。因此,传统柴窑烧成技艺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大批传统柴窑烧制人才开始转烧其他类型窑炉。令人庆幸的是由于传统仿古瓷依旧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因而在建国瓷厂得以保留了几座柴窑用于传统瓷器的生产。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销市场对景德镇传统仿古瓷器的热衷,景德镇市政府又于1980 年新建了一座以柴窑烧制为特色的古窑瓷厂,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柴窑烧成技艺的生存空间。虽然相对于历史上宏大的柴窑规模而言,此时的柴窑烧造规模很小,但是依旧为景德镇培养了一小部分懂传统柴烧技术的工人。然而,好景不长,1995 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僵化,十大瓷厂的经营开始陷入困境,虽然政府层面曾经动用过各种救市手段,维持国有瓷厂经营,但是仍然没有挽救成功,几乎一夜之间,以十大瓷厂为代表的国有陶瓷企业迅速倒闭,约6万瓷厂工人被迫下岗。建国和古窑两座瓷厂内的柴窑自然也被迫停烧。相比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瓷厂下岗工人,从事传统柴烧领域的工人面临的困难更大。彼时景德镇民间仿古事业刚刚兴起不久,而且市场规模有限,因此市场根本吸纳不了传统柴窑工人的就业问题。

因此,这些懂传统柴窑烧制的工人被迫开始转行,有些开始去私人作坊学烧气窑、煤窑,有些改行做了摩的师傅,水电工师傅,还有些做起了卖菜,卖水果的小商贩,生活大多陷入困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 年左右,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景德镇地方政府也逐渐对传统制瓷文化重视起来,为了发展旅游,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启动了传统柴窑的修复和复烧工作,因此原来从建国、古窑瓷厂下岗的各柴烧工种工人逐渐又聚集了起来。他们有些被公司长期聘用,有些只是每年复烧仪式开始的时候作为临时工使用一下,但无论怎么说,总算给分散在各行业的柴烧工人提供了一次认识及交流的机会。笔者重点采访的冯和平团队的成员就是此时相互熟识的,之前他们虽都从事柴窑烧制工作,却由于分属不同瓷厂,因而并不认识。

2008 年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的崛起,传统手工艺文化迎来复兴的契机,因此拥有独特魅力的柴烧瓷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见图5:柴窑开窑时热闹的场面,网络直播成为新的销售模式,拍摄地点:江西景德镇市松魁柴窑,拍摄时间:2019年9 月28日,拍摄人:许亮)。柴烧产品旺盛的市场需求也直接带动了传统柴窑的复烧与新建。

图5

图6

在官方地强烈地推动下,1995 年停火的古窑瓷厂镇窑、1979 年停火的建国瓷厂徐家窑在2009 年后纷纷复烧。与此同时,景德镇民间也兴起了一拨新建柴窑的热潮。据笔者的调查统计,近十年来景德镇地区由胡家旺、冯和平、郭镇荣等把桩师傅参与设计、建造的柴窑达50 余座,目前每年仍然坚持在烧的柴窑有26 座,这些柴窑基本都以50 担左右的中型柴窑为主,每次烧窑产值约四十万左右,全年累计烧窑次数约为150次,总产值约600万人民币。

然而,柴烧作品市场繁荣的背后,隐忧也显而易见。首先,能够把桩的师傅人数太少且都年龄偏大,柴烧技艺时刻面临人亡艺绝的尴尬局面;其次,由于柴烧技艺学徒时间漫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也不稳定,所以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以景德镇把桩窑口数量最多的冯和平师傅为例,他管理了13 座窑,平均每年烧窑70 次左右,每次烧窑团队总费用约为6000 元左右,其中他约分得一半的报酬即3000 元左右,总体年收入在20 万左右,而其团队成员如段鹏进(见图6:段鹏进在把桩师傅冯和平指导下正在满窑,拍摄地点:景德镇市松魁柴窑,2019 年8 月24 日上午,拍摄人:许亮)、曹生根等人每次才只有400~600元的报酬,年收入仅在5~6万元的样子。

在当下的社会,年薪20 万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看来都不具备诱惑力,何况还要从打杂、小火手做起,历经九个工种才能升任把桩地位。笔者曾经跟几位把桩师傅开玩笑说,“直到民国及解放初期,景德镇烧窑业都是你们冯、余、江、曹四大家族垄断着,这门延续了几百年的绝活可不能在你们这里断了勒!”,他们听后也只能苦笑地摇摇头,感叹自己的子女都不愿意学,何况外人。采访冯和平师傅的时候,他表达了强烈的收徒愿望,称愿意手把手教学,不但不会像以前师傅收徒弟那样“压榨”徒弟的劳动力,而且还愿意支付学徒一份烧窑的工资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目的只求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可问题是至今未遇到主动求学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抢救和保护传统柴烧技艺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刻不容缓。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解决传承人问题,就是解决濒危问题。如何破解这项古老技艺传承难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三、加强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传承人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师徒模式,而且几乎被都昌县南峰乡冯、余两大姓氏子弟垄断。解放以后,这种局面依旧没有多大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表传承人籍贯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根据前期调查的情况来看,传承人收徒难、传承人培养断代等是目前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最为严峻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及科技的发展,柴烧这种传统工艺又有了些新的变化,如窑炉形制的改变,生产工具的革新等,这些都要求传承人必须与时俱进,不但要掌握祖先留下来的精湛技艺,也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科学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因此,笔者就目前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传承人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次,重建专业性的民间组织、做好柴烧技艺传承人培养和选拔工作。景德镇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瓷都与古代发达的行帮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景德镇制瓷领域的各个工种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如烧窑业行会陶庆窑(柴窑业)、陶成窑(槎窑业)等。这些行会组织一方面在业内的专业指导、整合、协调、维护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对行业内手工艺人的专长特点亦了如指掌。因此,充分发挥传统行会组织的优势,必将对非遗传承人的评选、培养及技艺传承起到更好地促进作用。而不像现在政府部门主导的非遗评选及传承活动,因无法深入了解具体情况,缺专业性公正评判,让部分从业者对此产生抵触与不满的情绪。另外,评选之后对传承人的管理和服务,政府部门也不如民间组织开展工作便利。据笔者调查了解,政府相关部门有关非遗评选活动的通知很少能够及时传达到传承人这一层面。对此,冯和平团队的某些成员颇有微词:他们说也曾试图想进一步申报省级、国家级传承人身份,但是由于不了解申报时间、申报流程等信息而不得不放弃。

再次,引入社会力量,加大对柴烧技艺传承人资金支持力度。一名合格的柴烧技艺传承人需要经过较为漫长的时间历练。此人不但要有体力,能吃苦,有悟性,而且家庭经济条件要相对好一点,否则根本无法承受漫长的学徒期内没有或者只能享受微薄收入的情况。在“非遗及其传承人的保护中确保资金投入,是取得非遗保护实业成功的保障”,[4]尤其是像传统柴烧技艺传承,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维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甚至是自身的生存。目前,在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只有国家、省一级的非遗传承人有一定的补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2 万元,省级每人每年补助0.5 万元,而对于大量市一级的传承人是没有任何经济资助的。

笔者在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查时了解到:整个非遗中心全年的财政拨款仅50 万元,而全市共有各级传承人393 人,僧多粥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因此,在景德镇这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如果光靠政府的投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源,引导他们共同承担非遗保护职责,显得尤为必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传播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因此,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成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协助相关行业协会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结 语

景德镇传统柴烧技艺就如活化石般珍贵,对于这项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但是从目前柴烧技艺传承的现状来看,它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承人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对传承人的价值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一批爱好柴烧技艺的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同时在师傅带徒弟这一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教研力量,培养出集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较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于一身的新型非遗传承人,从而能够让这一古老的技艺继续活态传承下去。

注释:

①担,景德镇计算柴窑大小的行业术语,按窑内码放的匣钵高度计算,2.88 米一柱匣钵视为一担。

②表,景德镇柴烧行业术语,一根匣钵的最高处曰“表”,一般匣钵必须码放五层以上才能称之为表。

猜你喜欢
瓷厂制瓷景德镇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李镇生粉彩瓷画作品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